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标语 > 正文

马克思主义道德与和谐社会建设 [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谐社会建设]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自从“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提出,中国理论界就此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先后出现过三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潮,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三大旗帜,使党的事业出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构建理论研究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形成符合本国实际的新的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内容民族化、具体化、创新化。“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主要特征的认识,开拓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视野。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处的社会背景已发生深刻的变化。
  首先,从思维的角度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座富矿,如何对其进行解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解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论。这种解读将马克思主义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政治学原著表达的相关政治思想,观点和学说。限于实际的运用和人们认识的局限因素,后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著作断章取义,有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并未真正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或身后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后人对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理解和放大,积极向社会扩展,推广应用,主要表现为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铁托主义、金日成主义、卡斯特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在各自的国家成为官方的指导思想,发挥着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它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溢出,是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发展。
  其次,从科学的高度出发定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无产阶级的解放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生产关系,特别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规律,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科学依据。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终结,给无产阶级指明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具体条件和途径的一般规律。[3]马克思主义在立足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价值判断的前提下,在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分析中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和统计工具等实证研究方法对研究对象从历史,经济,阶级等方面进行严密论证,从中高度抽象地概括出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历史必然规律。[4]这种将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融为一体的研究方法,符合西方实证科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定义,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形成了科学的政治学理论体系。
  再次从内容的角度出发建构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目前学术界对其理论体系划分大致有两种。第一种观点是传统的划分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划分。另一种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顺序来划分。
  最后,从创新的态度出发善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其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源自生生不息的社会实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将进一步丰富,它的一些结论也会过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无论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现实如何变化,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时都应从创新的高度出发看待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研究,同样也必须具有放眼世界的眼光。用开放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另一层意思是,应当兼收并蓄,充分借鉴和善于吸取世界各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研究成果,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有大量的专家学者在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应当批判地借鉴和吸取其合理的成分。
  总而言之,我们应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新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科学完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原理,我们应结合新的实际,通过理论创新,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集中精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的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政治学简明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原著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标签:马克思主义 指导 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