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比喻句 > 正文

【可敬?可怜!】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引言   19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期间,在美国西部开发运动中,有一群生活在密西西比河以西的牧牛者,他们为西部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美国文化塑造了“美国精神”。同时,他们也是19世纪后期美国畜牧垄断资本的直接剥削对象,仅在美国的历史上存在了短短30多年的时间,他们就是美国的西部牛仔。漫漫历史长河中,牛仔潇洒登场,昙花一现,却成为19、20世纪美国西部小说、民间故事、传记、音乐、绘画乃至影视作品的主角。时至今日,集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身的牛仔仍然深受美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好莱坞的所有影片中,与牛仔有关的西部影片几乎占了四分之一。在人们的心中,阳刚威猛、行侠仗义、善恶分明、风趣幽默的牛仔,不仅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可敬可佩的文学形象
  人们心目中的牛仔形象大多源于美国的西部电影和小说:头戴宽沿高顶毡帽,身穿牛仔服,脚蹬长筒靴;白天策马扬鞭,驰骋草原;夜晚伴着篝火,手握吉他,自弹自唱;或与野狼厮杀,或与邪恶搏斗;或英雄救美,或杀富济贫。文学作品通常塑造一个没有法律约束、充满暴力的男性世界,反面人物或是横行一方、鱼肉百姓的歹徒恶棍,或是凶恶可怕、拒绝文明的土著印第安人;正面人物是英俊彪悍、寡言少语的牛仔,见义勇为、主持正义、为民除害。他们重信守诺,崇尚自由;正直勇敢,惩恶扬善;不受任何诱惑,是正义的忠实维护者。这些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正面主人公几乎都被无限地夸张甚至神化,成为美国人心目中最典型、最理想、最仰慕的英雄形象。
  被美国西部历史所吸引的小说家们至今热衷于牛仔文学的创作。牛仔小说的创作始于19世纪80年代,多数属于故事和传说,代表作品如爱德华?贾德森的《野牛比尔》。托马斯?皮尔格林的代表作《活着的男孩》(1879)才是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牛仔小说。此后进入牛仔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代表作品欧文?威斯特的《弗吉尼亚人》(1902)被誉为第一部真正的西部小说;安迪?亚当斯的成名作《一个牛仔的日记》(1903)被称为西部小说中第一部严肃和成熟的牛仔小说;还有爱默生?霍夫的《哈夫威家中的女孩》、托马斯?汤普森的《玩枪的差使》和唐纳德?哈密尔顿的《威廉?朗格莱的枪》等。美国著名作家拉里?麦克默特里曾撰写了25本牛仔小说,其中《孤独鸽》、《亲密关系》及《野牛姑娘》均获得普利策小说奖。
  西部小说家用夸张的手法把牛仔的形象塑造得神乎其神、令人崇拜,直至脱离生活,成为失实的文化偶像。最尊贵的牛仔形象当属野牛比尔,作者爱德华?贾德森以自传体裁写了近200部小说。作品中,俊朗忧郁、举止洒脱、独来独往的比尔,具有非凡的野外生存技能,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最伟大的西部侦察兵”。他常常露宿荒野,或是泡在酒吧里打牌,为的是执行特殊使命;他常常为了居民的幸福安宁而打抱不平,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和野蛮残忍的印第安人作战,或是惩罚教训懒惰可恶的偷牛贼,或是保护弱小女子免受恶霸欺凌。
  最典型的牛仔形象当属“西部牛仔小说之父”欧文?威斯特用写实手法在小说《弗吉尼亚人》中创作的牛仔“弗吉尼亚人”。该书1902年首版后多次再版,并持续百年畅销不衰。该书通过弗吉尼亚人对莫莉爱情的追求和与特伦帕斯的冲突,极力张扬牛仔浪漫、聪慧、勇敢和自由的一面,塑造了一个美国人心目中完美的、超现实的英雄形象。弗吉尼亚英俊潇洒、风趣幽默;人不离马,手不离枪;刚毅果敢、临危不惧;惩恶扬善,戎马一生;光明磊落,质朴诚实。他是典型的正义维护者、法律执行者,男子气概和绅士风度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结合。
  牛仔作家成功地将历史和怀古、田园和浪漫等传?文学元素糅合在一起,塑造了牛仔的神话和传奇,影响深远的作品比比皆是,如爱默生?霍夫的《北纬36度》(1923)、罗斯?桑帝的《牛仔》(1928)、沃尔特?桑德斯的《赶牛队老板》(1937)、康拉德?里克特的《草原之海》(1937)、爱德华?阿比的《勇敢的牛仔》(1956)、约翰?卡普尔的《源于太阳》(1959)和《轻盈的羽毛》(1965)、杰克?谢弗的《蒙特?沃尔什》(1963)、本杰明?卡普斯的《通往奥根拉拉的小径》(1965)、本?卡普斯的《萨姆?钱斯》(1965)、罗伯特?弗林的《昨日之北方》(1967)、威廉?德克尔的《做一个男子汉》(1967)、卡普斯的《查理?布兰肯希普传记》(1972)、克莱尔?赫法斯的《牛仔与哥萨克人》(1973)等。
  好莱坞特有的西部片被誉为最能体现美国民族性格和精神的影片,同时也是塑造牛仔形象的重要方式。影片常以19世纪美国西部开发为背景,主人翁主要来自于小说中的人物。最早的西部片可以追溯到1903年由埃德温?彼得导演的《火车大劫案》;最具成就的西部片当属由伊斯特?伍德执导并主演的《杀无赦》(1992),该片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4项奥斯卡大奖;其他著名的影片有《关山飞度》、《黄牛惨案》、《红河》、《原野奇侠》、《搜索者》等。值得一提的是由李安导演的《断背山》(2005),该片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并在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最多提名(8项),最终夺得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与最佳电影配乐等3项大奖。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淋漓尽致地发掘和赞美了牛仔精神。牛仔积极乐观、开拓进取、注重实效、乐观向上、勤劳勇敢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在美国西部小说的渲染下得到了升华,并脱颖而出,被引申为美国精神。作为美国民众崇拜的文化偶像,文学作品中的牛仔是何等的可敬可佩!然而,文学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实际上是个失真的偶像化的牛仔形象。
  卑微可怜的历史形象
  与文学作品中高大可敬的光辉形象相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牛仔是深受畜牧业垄断资本剥削的劳工阶层,卑微而可怜。在美国白人眼中,西进运动是壮丽的史诗,然而换个角度,在北美土著印第安人眼中,这也是背井离乡遭受种族灭绝的血泪史。正如对西进运动的不同阐释,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牛仔与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牛仔大相径庭,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艰辛异常、枯燥乏味、危险重重,毫无轻松浪漫、自由奔放可言。美国历史学家毕林顿在《向西部扩张――美国边疆史》中写道:“好莱坞影片及电视屏幕上形态优雅的英雄,与在开阔牧场的全盛时期为照管牛群而辛苦工作的牛仔们毫无相似之处。”
  史书记载,牛仔的鼎盛时期是1865―1895年。当时正值美国内战结束,横跨美国的铁路相继修建。德州每头牛售价3―5美元,而北部和东部市场上每头牛售价30―50美元。农场主在西部以较低的成本养牛,然后依靠铁路将牛运往东部或北部市场,从中获取丰厚利润。牛仔就是农场主雇来养牛和运牛的劳工阶层。牛仔专家劳恩?泰勒说,现实中的牛仔就是骑在马背上的农场工人,日常工作主要是赶拢和长途运牛。
  当时的西部牧区多是没有围篱的露天牧场,用原始、 传?、粗放的放牧方式经营。牛仔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早期的牛仔夏天露宿在极其破陋的“边界营地”,冬天则像老鼠一样钻进阴冷的地穴里。后来的工棚被蔑称为“狗窝”、“垃圾堆”或“公羊圈”,设备非常简陋,牛仔们只能睡在地上。牛仔的着装完全是为了适应艰苦的马背生活,绝非养人眼目。他们汗迹斑斑的牛仔帽又当枕头又当水杯,既用来遮挡烈日雨雪,又用来抵御狂风沙暴;印花大方巾既是洗脸的毛巾,也是野外饮水的“过滤器”,又是狂风沙尘天气的口罩,还是传递信息的“信号旗”;粘着血迹和污垢的皮裤皮靴是为了保护腿脚免受灌木刺伤和毒虫叮咬。牛仔每天要在马背上骑行数小时,有时可能几天都见不到其他人。
  在地广人稀、荒凉寂寞的草原上牧牛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他们风餐露宿,常常是尘土满面、臭汗淋漓。牛仔的工作不仅繁忙而且危险。在西部的河床上密布着许多沼泽,春天,他们要防止牛犊陷入草地上的泥沼;夏天,他们要挖防火线,以防火灾;秋天,他们要收割牧草和庄稼,为冬季储备饲料;冬天,他们要设法不让牛冻死或被狼群捉走。平时,他们还要修理畜栏、砍柴,承担着牧场所有的劳动。
  “赶拢大会”是牛仔从事的最艰巨、最繁重的工作。“赶拢”就是把牧场上不同牧场主的牛分开,并为新生牛犊打上烙印、阉割、割角的过程。整个赶拢活动要持续30―45天,牛仔的坐骑常常累垮倒下。牛仔要兼备娴熟的骑术、精湛的枪术和高超的套索本领。夜牧是牛仔工作中最凄苦不过的了。火是最危险的敌人,夜里,即使是很远的火也会使牛群偏离方向。此外,牛仔还要驯服性情暴烈的野马和牛群,放牧时得留意狼群、毒蛇、毒虫的袭击。
  另外,长途赶牛是个规模浩大的工作,是牛仔生活中最惊险刺激和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不难想象,牛群扬起的漫天尘土和震耳欲聋的蹄声对牛仔的身心是很大的折磨,很多牛仔患有肺病和呼吸道疾病。夜里,牛仔要轮流值班,防范野兽。每天最多能睡5个小时,如遇恶劣天气,连1个小时的睡眠也很难保证。牛仔们要在马背上度过2―4个月的时间,走完上千英里的牛道。路上还要防范强盗拦路抢劫、小偷突然袭击;河水暴涨,水流湍急的时候,赶牛游泳过河随时都有被吞没的危险;通过充满敌意的印第安部落时,要随时防范印第安人的冷箭、标枪;跨越篱笆、医治病牛、预防疾病,都费时费力;路上还有可能遇到缺水、断粮、暴风、雨雪等情况。
  从德州南部到大平原北部赶牛历时数月,天气是个特别无法控制的因素,牛仔常常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大风雷雨,电闪雷鸣往往会导致惊群,牛群狂奔乱窜,许多牛仔命丧牛道。
  由美国社会下层劳动者和外国穷苦移民组成的牛仔们只是大型牧业公司中领取工资的雇工,社会地位处于最底层,是弱小无助、备受欺压的群体。他们为雇主创造了巨额利润,得到的报酬却微乎其微,与其付出极不相称。牛仔要求加薪、改善伙食或提供较好工作环境的罢工运动频频发生,记录在案的大规模罢工有两次。
  另外,许多牛仔学家认为,牛仔中普遍存在同性恋现象,恰似李安导演的《断背山》中所描述的情感。而且,牛仔很可能也是偷牛贼、偷马贼、违法者。此外,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牛仔全是白人,这绝对是个误区。从人种来看,牛仔除了盎格鲁一撒克逊人,还有黑人、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计数字表明,三分之一以上的牛仔是黑人或墨西哥人。从地域来看,当时牧业的心脏地带是奴隶之州得州,不可否认,黑人才是牧业的主要劳力。
  到19世纪80年代末,“牛仔王国”和牛仔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当时,40%的美国国土用于畜牧,市场上的牛肉供过于求,牛肉价格暴跌。与此同时,美国的交通运输系?日益发达,铁路网遍及得克萨斯州及西部各地,牛仔的地位迅速被火车取代。就这样,美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牛仔时代戛然而止。
  结语
  诚然,牛仔身上蕴涵的独立、自由、叛逆、粗犷、豪迈的精神,在美国人的衣食住行、精神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美国的一种象征。但是,不难理解,历史中真实出现的牛仔是备受压迫、饱受奴役的劳工阶级。他们的工作艰辛异常、枯燥乏味,毫无浪漫可言。尽管牛仔在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真实存在过,但是,牛仔可敬可佩的文学形象是虚构的,而牛仔真实的历史形象却是卑微可怜的。

标签:可敬 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