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策划书 > 正文

经济学角度指的是什么 [从经济学角度浅议事业单位改革趋势]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事业单位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公共服务机构。公共事业活动与经济之间的严重脱离,成为事业单改革的直接原因。笔者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浅述了事业单位的改革趋势。
   关键词:经济学 事业单位 改革
  
   1.事业单位现状
   事业单位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公共服务机构。其定义为: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设立的社会服务组织,是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组织(1998年国务院252号令)。事业单位有着服务性、公益性、公有性、实体性、文化性的特征。
   事业单位的规模在我国很庞大,有130万个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有3000万人,相当于国企职工人数的2/3,占公共部门就业人数的34%,国家用于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30%以上。事业单位的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农技服务等领域,种类极其繁杂,属于第二大社会法人。事业单位在GDP中的比重约占5%~10%。规模最大的教育、卫生、科研和文化四个行业,约占GDP的5.1%。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了大量的资源投入,如60%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每年经常性财政开支的约1/3、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大部分、大量国有土地等。
   2.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事业单位不具有实行政治统治与组织管理经济的职能,不具有生产功能,没有生产收人,不实行经济核算,当然也就不是一种经济组织,发展事业便成为政府的一项职能。国家包办一切事业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非经济化的定位,必然会导致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活动排斥在经济活动之外,并将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
   这种公共事业活动与经济之间的严重脱离,主要表现为:政事不分,职责不清;管理模式单一,管理机制僵化;管理自主权不到位;机构性质行政化;价值取向偏离;管理不规范;人员无法进行合理流动;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等。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各方面:事业活动的非经济化;事业主体的国办化;事业机构的行政化;事业经费的供给化;事业资源配置的非社会化;事业目标的计划化;事业运行机制的非效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非法制化;事业职能范围的扩大化。
   3.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运用
   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代表国家来直接管理国家企事业单位,必然造成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组织的一体化,从而必然会混淆各种不同性质的职能界限。现在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转换政府职能,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企事分开,建立独立的市场主体,实现权力主体、责任主体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而要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换,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事业单位体制,实行精兵简政,精政简事,在重新界定国家事业职能范围的基础上,合理收缩、适当强化和有效转换政府的事业管理职能。同时,必须转变观念,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将现有部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实现企业化管理。另外,还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改变现有部分事业单位福利化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净化和收缩国家事业职能的范围。要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主要的办法就是改制。目前事业单位的改制从根本上是由国家承担无限责任向承担有限责任转变,也是从计划、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与国企的改革很相似。事业单位的转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改制将促进事业单位主体角色的转变,体现了经济学原理中“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市场是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体”。而这种主体地位的建立是我们改革的最终目标。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企事分开,建立独立的市场主体,实现权力主体、责任主体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种改制,最终使得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同步,使主体在市场中能够清晰的体现价值,使得行业在市场中能够被客观的评价,同时也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其次,改制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体现了经济学原理中的“激励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事业单位改革涉及产权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监管制度和政府职能等诸多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标志。事实上,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也就是在事业单位改革时,所触及的利益变化时,人们的行为也会因此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即经济学中常说的“激励成本”。 然而,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通过市场这个“无情的手”来判断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
   第三,改制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了经济学原理中“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当前,我国的社会领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事业单位改革将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使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作用。
   4.浅议事业单位改革趋势
   事业单位的改革趋势,主要指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事业单位改制过程的突出问题是生存、发展与稳定,有四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一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衔接,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二是要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确保稳定;三是妥善处理国有资产,确保不流失;四是要根据战略定位,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赢利模式,求发展,尽快把体制内的资源转化为在市场流通的资源。
  
  参考文献:
  1.经济学原理,何玉付等著,吉林大学出版社
  2.比较,吴敬琏主编,中信出版社
  3.政治经济学,蒋学模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4.管理学,徐国华、张德、赵平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标签:议事 经济学 角度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