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成长作文 > 正文

浅谈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写作艺术:曼斯菲尔的短篇小说选写作手法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擅长以现代主义手法来表现作品主题,在她的作品中常出现情节淡化、意识描写、多角度叙述、象征主义等现代主义流派所具有的写作特点。本文试图从她的多部代表作来浅析其写作技巧。
  关键词:现代主义意识描写情节淡化多角度叙述象征与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世纪初的欧洲文坛是女权主义与现代主义交相呼应的舞台,这期间涌现出许多为世人熟知的大师,如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也成就了一位来自新西兰的活跃于英国文坛的短篇小说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曼斯菲尔德将其短暂的一生倾注于向来很少受到英国作家重视的短篇小说创作,并将其个人经历与感情融入到文字里,创作出了百余篇“短小精悍,清新素雅,明了顺畅,轻灵飘逸”的作品。
  二意识描写
  曼斯菲尔德总是能够将叙事深入到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体贴入微地抒发人物的切身感受。她通过人物的眼睛与心灵去看周围的世界,透过作品表达自己身处异乡、孤独灰暗的情节。她的文笔流畅明净,糅合了散文、诗歌等形式特点,含蓄而富有诗意地表达情绪。在她众多短篇小说中,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交替闪现,形成意识流手法,于是作品的节奏也显得活跃起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随着忽隐忽现的人物精神层面的描写而进入角色。大量的、自由灵活的写作手法如意识流、内心独白、人物的梦境、潜意识等展现的是作者的精神世界。运用了上述写作手法的作品更像是一部以剖析人物心理为目的的心理小说,人物真实而复杂的情感在小说中以一种飘忽不定且不连贯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已故上校的女儿》围绕着两位老妇人商量如何处置父亲去世遗留下来的遗物展开,情节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插进行。主人公时而在现实的丧父之痛中挣扎,时而又回到被父亲管制的“过去”,思想上的跳跃反映出父亲的去世对两个从未脱离过父亲军事管理式家庭教育的老妇人的强烈冲击。小说结尾处康斯坦尼亚的内心独白是女儿们既惧怕生活、想逃避现实,又渴望摆脱父亲、幻想自由生活的矛盾思想的体现。她们的浪漫的浮想联翩则衬托出两位老妇人物质上依赖、精神上无能的被动处境。《罗莎蓓儿惊梦记》从罗莎蓓儿下班挤上公交车开始,途中她的思绪随着所闻所见而转移,回到窘迫肮脏的家后,她开始在梦境中幻想富贵、寻找慰藉。时隐时现的人物内心独白以及看似毫无关联的梦境描述正是某一刹那作者自然流露出的精神意蕴;而小说中主人公的自由联想与人物幻觉的运用也正体现了作者面对残酷现实而放弃真实自我的无奈之情。《女主人的贴身女仆》是曼斯菲尔德的意识描写手法运用的另一力作。文章通篇以女仆艾伦的独白贯穿全文,从她的独白中读者能够感受到艾伦对女主人充满了善意、敬畏之情,从而忠心耿耿服从主人。然而,透过艾伦的独白我们发现她的主人并不是一个体贴下人、通情达理之人,相反,她利用艾伦的善良,变本加厉地对其进行人身和精神的控制,口头上诉说自己对下人的仁爱之心,实际上却自私地剥夺了艾伦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白带给读者的是思考,主人的自私无情与艾伦的单纯善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独白中,艾伦越是表达对主人的感谢,读者就越能觉察到女主人的冷酷。
  三结构特点
  在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中很少见到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情节对于她来说是个很次要的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生活片段。就像一幅幅写意画作,一个个普通的生活场面别有新意地被展现于读者面前。
  曼斯菲尔德的这些不以情节取胜而注重人物内心活动与精神世界的小说还具有另一个显著的写作特点――情节淡化。她的小说不同于莫泊桑或欧?亨利的以离奇情节制胜的作品,而是将笔墨着力于日常生活画面依托下的精神世界。她的大多数故事没有复杂的铺垫,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开端”、“发展”、“高潮”,甚至是忽略次要人物,取而代之的是作者对瞬间的把握,以及营造的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矛盾境界。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一般总是从“中间”开始,来看其早期作品《男爵》的开头:
  “他是什么人呀?”我说,“为什么总寂寞孤零零地坐在那儿,还背对着我们?”“啊!”奥博雷尼隆施特拉太太低声说,“他是一位男爵哩。”
  如此直接进入小说场景的开端能够使读者直接融入角色、参与到小说之中。曼氏的有些小说则是以景物描写为开端的,如《在海湾》:
  清晨,太阳还没升起,这个月牙湾隐没在一片白茫茫的海雾之中,海湾后面那些树木丛生的高大山丘周围雾霭弥漫……
  散文似的开端令读者很快置身于场景之中而不觉突兀,小说也变得如同散文一样具有神韵。在故事情节的展开阶段,曼氏小说也保留着情节淡化的特点。传统意义的短篇小说会在情节的推动过程中插入作者的声音。而曼氏小说的故事发展阶段则是“作者隐退”,读者听不到作者对人物命运的点评,看似平淡的日常叙述却可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另外,她的很多作品的故事情节发展也不一定局限于时间、空间的制约,而是以不同片段的交叉进行来推动。如《起风了》中,人物在起风时刻的种种回忆与现实中的景象不断交替出现,五段看似平淡没有情节的片段,表现了一位正值花季的少女在成长过程中从不谙世事、羞涩懵懂到对未来充满渴望、义无反顾地接受挑战。此时她的小说又如同诗歌一样具有灵性:表面零乱的故事情节在曼斯菲尔德的巧妙安排下浑然一体,读者因此能够与主人公时而哀愁时而欢喜,再一次体味青春的躁动。曼斯菲尔德的小说虽然也具有转折点,但是不同于传统小说中离奇的转折,她的故事中往往是 “顺其自然”的转折,再以转折点引起主人公的“顿悟”来结束文章。如《花园茶会》中的小女孩,原本是个出身富贵、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的天真少女,然而在一次造访穷人家之后,破败的贫民窟与富人的别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她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死亡”的概念第一次令小姑娘对人生充满了恐惧,这样的转折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曼斯菲尔德的许多作品除了没有开端、发展以外,还没有明显的结局。很多故事只是某一情节的特写。作者没有阐述最后的结局,而是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如在《巴克妈妈的一生》中,巴克妈妈在痛失爱孙后,在瑟瑟寒风中,无处可去。她在马路上来回寻思着躲避风雨的去处,但却找不到一席容身之地。文章最后以“巴克妈妈站在那里,上上下下的看着。冰冷的风把她的围裙吹得像个气球似的鼓起来。这时又下起雨了。依然没有一个去处”为结尾,文章戛然而止,但读者不禁要为巴克妈妈的生活担忧:她会去哪儿?面对生活的不幸,她该怎样?原本贫苦的她在失去了精神依靠后,有没有勇气继续活下去?……文章到这里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巴克妈妈的不幸遭遇也牵动着读者的心,这样耐人寻味的结尾不是结局而胜似结局。
  四叙述角度
  曼斯菲尔德还在小说的叙述手法上巧妙运用视角变换,以“多重视角叙述”来完成文本的叙述结构。在她的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中,如《序曲》和《在海湾》中,都存在一个“叙述群体”,传统意义上的“叙述者”在这部作品中难觅踪迹,而不同人物的交替的“看”,使得读者轻而易举地进入到小说各个人物的情感当中,全面而多角度地了解故事本身。《序曲》中的十二个片段中的叙述视角各不相同。如第四部分,一开始从凯西亚的视角讲述外祖母带着孩子们去睡觉,然后视角又转向贝里尔,讲述她独自一人的遐想,接着是斯坦利与琳达睡前的对话……,叙述视角的自然过渡并没有使文章显得杂乱无章,相反,读者透过镜头捕捉到了一组移动的画面。《求职女》着重讲述的是主人公小教师初来乍到、涉世不深的求职经历。文章开头:“哎呀,她多希望现在不是夜里啊,她可宁愿在白天旅行,白天好得多呢。”很明显是以小教师的口气来展开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小教师的稚嫩与天真。接下来视角转向全知叙述者。随着小教师逐渐接受“老头儿”的建议一同读报纸,叙述的视角从全知叙述者又转到了“老头儿”:
  “哎,一个小教师却有这样的头发,它令人想起了小蜜橘和金盏花、想起熟杏、黄花猫和香槟酒呢!……我真希望我是这孩子的祖父呢!”
  通过全知叙述者的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的对比,读者不禁要怀疑“老头儿”的真正动机;而此时,小教师却全然不知“老头儿”伪善面目下的险恶用心,频繁交替的叙述角度制造了悬念,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在《布里尔小姐》中,曼斯菲尔德频繁采用变化叙述角度来完成创作。布里尔小姐是位孑然一身的老处女,在城市中艰难地维持生计。长期的独居生活使其生活空间狭小,孤独寂寞,而唯一的消遣是周末到公园里感受一点热闹的气息。小说中在对外部事物进行描写时,运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而作者在描写公园的热闹景象时,也使用第一人称来描绘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叙述角度不露痕迹地来回自如交替,读者时而看到嘈杂的公园,时而又直接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加深刻地体会小说含义。
  五象征与意象
  意象与象征是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同时也是曼斯菲尔德在创作中主要运用的写作技巧之一。意象指的是任何不同寻常的语言、隐喻、象征和修辞手法在读者心中产生的画面,意象与象征紧密联系,不可分开。曼斯菲尔德的大多数文章中都存在着象征手法的运用,包括物品象征、景物象征、标题象征、人名象征、主题象征等。在她的眼里,一切自然之物都可能蕴含着特殊含义。“风”、“花”、“昆虫”、“阳光”、“海水”、“黑暗”、“树木”、“镜子”等事物都可能成为曼斯菲尔德笔下的象征之物,体现着文章的神韵。曼斯菲尔德特别青睐运用花朵作为象征,《莳萝泡菜》中的水仙代表着自恋的男主角;《莫斯小姐的一天》里的紫罗兰象征着短暂而美好的年少时光……《苍蝇》是她最具代表的象征主义运用得当的文章之一,在看似没有逻辑的情节下,苍蝇的死意味着弱小生命个体在外界威胁下的不堪一击,困境中求生存的小人物只能在现实中挣扎,但仍避免不了被无情现实残酷打击的可能。“大海”也是曼氏小说中出现次数较多的象征。在《六年后》中,当女主人公站在甲板上时,看到的是“冰冷”、“孤独”的大海。随后,大海带给她的孤独恐惧感令她仿佛听到了死去儿子对她的哭诉。女主角在痛失爱子后陷入无比绝望而不能自拔。“海”在这里带给读者的不是浩瀚磅礴的感觉,而是“灰暗”、“绝望”、“令人无助”。在曼斯菲尔德擅长的儿童形象作品中,象征也无处不在。《洋娃娃的小屋》就是极为明显的例子。文章中的那盏小油灯是孩子们能看到的小屋里最美丽的东西。小油灯照射出来的光芒是孩子们特有的而成年人却不具备的理解和同情,是爱之光芒。有时她的小说中还会出现人名象征。如《没脾气的人》中的男主人公罗伯特?赛尔斯比的名字的英文写法是“Salesby”,可翻译为“凭……买卖”。为了贪图富贵,他娶了多病的富家小姐,婚姻成了买卖,生活也失去了意义。
  六结语
  曼斯菲尔德曾在文坛被誉为“英语界的契诃夫”,她曾一度被指责“过于模仿契诃夫”。新西兰国籍也使她在英国文坛一直处于尴尬的境遇,得不到主流文坛的接受与认可;再加之病魔缠身,曼斯菲尔德的文学创作过程可谓一路艰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作品中发现:她的文章大多是孤独的,灰暗的,幻灭的,美好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中不堪一击,而这些主题正是受她本人经历的影响。但曼斯菲尔德始终追求理想,她在短暂的一生中致力于短篇小说的改革,在小说艺术风格与创作思路上做出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为20世纪的英语短篇小说带来了创作新风,也将英国短篇小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蒋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矛盾身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英]曼斯菲尔德,陈良廷、郑启吟等译:《金丝雀》,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3] Mansfield,Katherine.The Stories of Katherine Mansfield.Ed.Antony Alpers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作者简介:郑超,女,1981―,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唐山学院。

标签:短篇小说 浅谈 菲尔德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