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成长作文 > 正文

[论《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问题] 哥达纲领批判背景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分配问题一直以来是政治学和管理学的一个重大课题。纵观世界古代乃至近现代,诸多的政治危机甚至是农民起义都是因为分配问题的不公平引起的。在哥达纲领中,德国的工人党提出,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而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就这一提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时过境迁,但是,关于社会劳动成果的公平分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通过深刻的阅读和研究《哥达纲领批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有一种正义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被理论渗透的经验论述和道德评价。而在费配问题上,我们更可以看到马克思的这种正义观。而这种正义观在当今时代,对于各个国家如何进行劳动产品的分配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世道意义,更具有现实性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
  作者简介:刘宇,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民主。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218-01
  一、马克思在对《哥达纲领》中有关分配问题的批判。
  1、首先,马克思对一些具体的用词进行批判。在这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批判的有“劳动所得”,分配的“公平”,“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等。通过这对这些词语所作的批判,读者可以更清楚的理解哥达纲领中所表达的意思。
  2、其次,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的内在思想进行批判。《哥达纲领》是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相互妥协的产物。纲领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爱森纳赫派无原则的退让,也可以看到拉萨尔派的观点。这样的一份纲领必然招致马克思这样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批评。在给威?白拉克的信中,马克思详细说明了两点理由,一是澄清自己和《哥达纲领》的制定没有任何的关系;二是“我的义务也不容许我即使只用外交式的沉默方式来承认一个我认为极其糟糕的,会使党堕落的纲领。”所以,马克思对《哥达纲领》里面充斥的机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3、在对《哥达纲领》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破旧立新,给出了自己关于分配问题的观点。虽然他认为,“把所谓分配看作事物的本质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错误的。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但是,即使这样,马克思仍对分配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充分的阅读和理解《哥达纲领批判》的基础上,著名的左翼理论家,加拿大著名哲学家、卡尔加里大学哲学教授、原哲学系系主任凯?尼尔森(kai nielsen,1925-)认为,马克思有一种正义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被理论渗透的经验论述和道德评价。马克思的正义观要求我们应当根据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判断社会现象的正义性。同时,他积极地运用相关的观点去批驳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指出罗尔斯错误假设了社会阶级的存在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特征,揭示了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形式合理性之要害。这不能不说是马克思的先见之明及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
  二、马克思关于分配的主要观点
  1、资产阶级还有拉萨尔派所谓的“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分配”实际上是不平等和不公平的。这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在资产阶级占据全部的生产资料的时候,任何的“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分配”只能是纸上的谎言。而拉萨尔派没有看到分配的实质,以为凭借和平的手段就可以实现无产阶级“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分配”只能是一种幻想。
  2、马克思认为把精力放在分配的问题上是根本错误的。这是在根本上是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因此,分配问题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希望不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就实现“平等的权利”和“公平的分配”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不可能的。这就引出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3、马克思同时提出了具体的分配措施,这是在批判“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这个词中实现的。通过批判“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使它变成“有折有扣的劳动所得”。而这折扣便是分配。具体来说有,“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後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从”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里扣除这些部份,在经济上是必要的,至於扣除多少,部份地应当根据概率论来确定,但是这些扣除根据公平原则无论如何是不能计算的。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其它部份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把这部份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份将会立即极为显著地缩减,并将随著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减少。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份,如学校,保健设施等。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份将会立即显著地增加,并将随著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加。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於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份。”这便是马克死关于分配的观点。而按劳分配,各取所需是马克斯坚持的分配原则和方法,它的实现也是有条件的,具体是指,“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後;在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後;在随著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份涌流之後,-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
  三、马克思关于分配问题观点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流动,加上所有权、知识、管理等等的生产要素都参与分配,世界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的扩大。这不仅包括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就是一国之内,不同的阶层直接的差距也在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公平的分配,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知道,初次分配重效率,在次分配重公平,那么如何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取得有效的平衡,既能留有充分的发展资本,又不损害相关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马克思关于分配的观点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对于我们处于今日中国的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消除城乡对立,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标签:哥达 纲领 批判 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