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承诺书 > 正文

[新课标观照下语文教学的形式化倾向] 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一直走在成长的路上,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进行着探索并且起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最近几年,新课标的提出,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使中学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给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喜悦,但是,由于许多语文老师未能抓住语文教学最根本性的东西,从字面上去解读课程标准,走入了一种形式化的歧途。本文就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存在的形式化倾向作一些探讨,希望能和同行们一起探索中学语文教学的成长。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形式化
  [作者简介]陈永祥,职称:中学语文二级教师,单位:嵩明县第一中学。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都希望在新课标的观照下,中学语文教学能够尽快适应时代的需要,以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许多教育工作者经过不惜探索,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喜人成绩,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上得令人非常满意的课,看到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但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界,这些可喜的成绩仅仅只是凤毛麟角。当我们静下心来反思语文教学改革的成长之路时,我们发现,在表面热闹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教师们面对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时,流露出的迷茫与困惑。在冷静、客观地观察与分析中,我们分明感到了新课标时期,语文教学太过追求形式而否视了对内容及本质的关注。可以说,新课标时期,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出了一种片面追求表面热闹的形式化倾向。
  一、课程标准解读中的形式化倾向
  新课标实施后,人们都开始对新课标的表述进行解读,可喜的是,大家都抓住了新课标的关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多年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教学方法以及学生与教师地位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我们围绕着新课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把语文教学的目标规定为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令人满意的,而遗憾的是由于思想僵化,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以及考试、升学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在落实教学目标时,忘记了语文培养的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将语文教学目标具体化,于自觉不自觉间,陷入种种形式的桎梏之中。一些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总是把眼光放在“这个字怎么读”,“文章分为几个层次”,“每层的意思是什么”,“文章主旨是什么”,“用了些什么修辞、说明方法”等的讲解上。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最多的结论,在教学中,教师牢牢地把握着课堂的主动权,整堂课就成为了教师与学生“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对答,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机械地一步一步走进教师预设的答案中。在看到学生知道结论后,我们的老师欣慰地以为教学目标已经圆满而顺利的完成,至于教学的过程,则无关紧要。殊不知,这样的课堂教学将着眼点放在“是什么”的层面上,而“为什么”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不得而知。整堂课,老师在上面讲得满头是汗,而学生要么在下面埋头苦记,笔记记了一大堆,却什么也不懂;要么无所事事,做些与课堂无关的事,一堂课下来,所有的问题没有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分析和整合,一方面学生没法真正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和巩固,另一方面,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从来不用思考,久而久之,形成了思维的懒惰,无法形成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
  由于我们语文教师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深深地体会过了语文教学的失败,面对新课标,许多语文教师抓住了一个“新”字,如获至宝,在狂喜当中,忘却了“扬弃”的态度,完全否定了过去的全部,紧紧围绕新课标中新出现的表述“人文性”,在语文的“人文性”上大做文章,打着“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等旗号,以“人文性”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将语文课引入另一种形式――思想教育,把课文文本作为一个引子,引申开去,大谈特谈与之相关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眉毛胡子一把抓,进行一些牵强的“迁移”和“拓展”,将语文课上成名著选读课,影视鉴赏课,自然风光审美课甚至于大杂会课,片面追求“容量大”,“内容丰富”,教学完全脱离了文本,教学任马由缰,随意误解甚至曲解课文作者的本意,这样一种没有任何依托的所谓的“大语文”课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随意“跟着感觉走”的课堂中,失去对事物的正确的判断能力,势必误导学生的是非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方法的形式化倾向
  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必须把焦点从教师转到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实践自主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
  基于这一基本要求,许多老师联系语文新课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将课堂还给学生”,许多老师一改过去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开创了一些表演式、讨论式、合作式等诸多教学方式。为避免粘上“满堂灌”“牵牛式”等嗅名,在课堂上很少讲,甚至不讲,放任学生,形成一种“放羊式”的教学形式。这样的课堂,教师非常的轻松,学生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在讨论中随意浮想,整个课堂虽然热闹非凡,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道德情感、意志品质等都还处于较低层次,因而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就无法深入,加之缺乏老师必要的诱导和讲解,学生在无序低效的讨论中是无从提高或者说是提高不大的,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也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无法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当然,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绝具价值、富于建设性的设想,并建构了一批反映新的教育思想的语文教学模式,诸如于漪老师的“没有模式的模式”,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导读”模式,宁鸿彬老师的研究式语文教学模式,魏书生老师的“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洪镇涛老师的四步语感训练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模式都是基于语文新课标建立起来的,既关注教法,也关注学法;强调教学民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导”;强调学习的速度和效率;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培养学习的人文精神,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审视语文教学。因此这些教学模式的闪光点在广大语文教师心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许多语文老师面对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困惑与无奈,于自觉不自觉间开始模仿这些教学模式,以期解决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当然,这也是一种教学改革的途径,遗憾的是许多老师对这些教学模式缺乏理性的辩证认识,对这些模式文字进行断章取义的曲解,或者机械地从形式上去模仿,追求模式的表面形式,而对其本质缺乏深刻认识,模仿形式上的模式,而不求其内蕴。为形式而模式,将文本格式化,模块化,将课堂模式化,把文本的特殊性,学生的个性化放在一边,片面追求教学模式的艺术化而忘却了语文教学最具本质性的东西,这显然对语文教学无益甚至是有害的。
  三、教学手段的形式化倾向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无疑让广大语文教师眼前一亮,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确实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态感好、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许多语文老师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优势,却忘了它只是一种辅助性工具,颠倒它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取向,盲目追赶时髦,在教学手段上不择手段地追求多媒体教学形式,舍本逐末,把语文课变成信息技术运用课,而忘记了语文教学所依托的文本,满足于徒有形式的美,否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无从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同时,多媒体所显示的信息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了一定的范围内,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鉴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形式化倾向,笔者认为,新课标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形式的追求上,不能在语文教学模式上盘桓,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引领者和促进者,关注如何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问题,理清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正确处理好教学中形式与实效的关系,讲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多层对话、改变课程实现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介入,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关注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教育资源,调整课程进程结构,构建创造新课程。做语文课程教学与改革的研究者,抓住语文教学的内蕴和实质,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观照下一定会迈向更加成熟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张承明.语文教学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
  [2]李景阳,郑新丽.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发微[J].语文教学参考,2005,(10).
  [3]许典祥.高中语文教学形式主义批判[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5).

标签:形式化 观照 语文教学 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