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二周记 > 正文

[浅析蒋经国推行赣南移风易俗活动的原因] 抗战时期 赣南沦陷了吗

时间:2019-02-0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蒋经国上任伊始,便在赣南推行移风易俗活动。那么他为何发起这项活动呢?笔者认为:这显然与他早年所接受的教育、艰难的留苏经历以及抗战救国的历史使命是相关的。而赣南社会的弊病更使他有倾注全力改造和建设社会的愿望。
  关键词:蒋经国 赣南 移风易俗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3―0―02
  
  蒋经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所推行的“建设新赣南”曾深深的影响了这片红土地,给战时弊病丛生的赣南社会带来了猛烈的冲击,使之跨步式的向前变化。初涉地方政坛,便以吃苦、冒险、创造的革命精神力排阻力掀起声势浩大的移风易俗活动,以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刀阔斧的改造和建设新赣南。本文试对其为何发动移风易俗活动的原因作一番较为全面的探讨。
  一、民族救亡与修身相互激荡的必然结果
  蒋经国的少年时代,中国政局每况愈下,列强欺凌,内战频发。许多从事中国革命事业的人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究竟怎样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呢?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蒋经国接受了并宣传着革命思想,还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自觉的将民族救亡运动与个人修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第一,蒋经国早年接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由此萌发了变革旧中国的思想,为其推行赣南移风易俗活动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理论依据。蒋经国读的书,“最主要的是《四书》,尤其是《孟子》,对于《曾文正公家书》,也甚为重视”。[1]他从中领悟到要关注国家命运,百姓疾苦,实现国家兴旺发达的美好蓝图。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熏陶下,蒋经国更是担当救国救民、改变国家社会的历史使命。1924年3月20日他写信给其父建议“在家乡溪口武岭学校成立平民夜校,专收无力负担上学的人”。[2] 1921年至1925年他在上海读书期间,受中国革命新思潮的影响,也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走出课堂,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第二: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洗礼,使他磨练出吃苦、冒险、创造的精神,这为蒋经国在赣南推行移风易俗活动带来精神动力。就在蒋经国满腔热情的探寻救国真理的火红年代,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以“进步的革命党人”自居的蒋经国便开始了他12年的留苏生涯,亲身体验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这必定对蒋经国建设新赣南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无论如何也逃不了苏联所受的影响”。[3]蒋经国经海参崴到莫斯科,路上所见,令其大失所望,苏联人并非生活的很好,眼中尽是千疮百孔,经济残破,物资匮乏。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见到苏联同学“白天工作,晚上做工,每餐只有一个黑面包和两个土豆”,[4]为此他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从1925年到1937年回国,蒋经国亲自参与苏联的建设,在石可夫集体农庄用实际行动赢得当地农民的信任,并由此当选村苏维埃副主席,之后在莫斯科火车站当搬运工人,在阿尔泰当矿工,在乌拉尔重型机械厂背铁条、修马路、抬机器。苏联就在自己的眼前成功的新生了,当他1937年离开时,莫斯科的中心“都是高楼大厦,地下铁道也已经通行,车站装潢的美丽实在可与皇宫相比,车辆非常舒服,街上的汽车要比十年前增加二十倍。”[5]由此,他认为改造和建设落后的赣南也是可行的。苏联人民在建设中信心百倍,人人能吃苦,一个老工人对蒋经国说:“只要有决心,有忍耐心,能够吃苦,没有一件事做不成”。[6]蒋经国在苏联艰苦生活的磨砺,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形成正确的群众观,走基层,深入群众,乐意与他们同甘共苦。
  第三:自觉担当抗日救亡使命。蒋经国回到祖国,暂得平静,敬遵父命,又学习儒家伦理道德,苦习孙文三民主义,仍心系国家。1937年“七七事变”,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他迅速投入到伟大抗日战争中,如其所说为国家生存而死是有价值的。爱国热情在国家危难之时得到激发,不顾困难,不怕吃苦,奔扑赣南发动群众抗日和建设新赣南。
  二、南昌新生活运动的影响
  1937年底,蒋经国任南昌保安处副处长,正值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应蒋介石之命在江西推行新生活运动,力图改良社会风气和民众生活习性,获取民众对国民党政府的良好印象。提出诸多破旧立新的措施,开展了如社会环境整齐、清洁,识字,体育,守时,节约,禁烟,禁赌,放足,举行集体婚礼等30多项活动。蒋经国对此十分热心,身体力行,认真实干起来。初到南昌,他便对国民党的腐败作风十分恼火,组织青年学生搞暑期社会调查,学生向其反映一些政府官员“横征暴敛,欺压百姓,草菅人命,强抢民财,强奸妇女” 。[7]蒋经国气愤至极要求熊式辉枪毙他们。他还查访民情,参加进步活动,动员抗战,惩恶扬善。对影响国民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的鸦片烟、赌博和娼妓他也是非常痛恨的。南昌新生活运动为其推行赣南移风易俗提供了实战经验,了解了社会弊病,掌握了工作方法,有利于制定政策来解决赣南不良的社会风俗和习气。
  三、在赣南推行移风易俗的必然性
  战火蔓延,赣南对抗战的重要性凸现,为增加生产和聚集抗战力量,必须推行赣南移风易俗运动。抗战一年多来,国民党的正面抗战虽十分顽强却仍未能阻挡日军的进攻。日军“已屠杀200万中国军民,北起东北,南迄中越边境,占领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破坏许多城市,也摧毁中国的工业和基础建设”。[8]在惨酷的事实面前,国民党也认识到应避免过多的正面消耗战,而应利用中国的广大后方来疲惫敌人,打持久战,以待日后反攻。赣南腹地广阔,群山险峻,南拒华南之日军,北据赣江上游,东以绵延的武夷山脉为天然屏障,连接西南大后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资源也丰富,人口约200万,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绝好根据地和堡垒,这对抗日十分有利。
  赣南恶劣的社会现状令蒋经国必须除旧布新。第一,赣南权力派系众多,矛盾错综复杂。粤系军阀的影响根深蒂固,地方士绅各自称雄,破产农民依附土匪,私藏枪支,杀人掠货,危害乡里,这些都威胁政府权力,难以控制,故称赣南为江西化外之地。第二,烟馆、赌场、妓院遍布整个赣南,仅南康县,“就有两万人吃鸦片;赣南十一县,平均十五人中就有一个人吃大烟,可以编成十个师的烟枪队”。 [9]赌鬼们整日的私混赌场,倾家荡产。当地人看小孩有没有出息,就看他会赌吗?妓院和公娼众多,把社会弄得乌烟瘴气,妇女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女人劳苦,男人享受。上犹县一地主竟雇来21个女雇农为其干农活且收为妻室,让人惊叹且愤怒。第三,文化卫生事业极为落后。人们中文盲众多,轻信迷信,教育设施稀缺,儿童失学率高。医院也仅有几所且设施极其简陋。这些都严重的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如此赣南,蒋经国决心破旧立新,指出建设新赣南的敌人是“土豪、劣绅、恶霸、土匪、娼妓、鸦片烟、赌棍、流氓……”。[10]一场影响深远的赣南移风易俗运动也由此拉开了帷幕。
  
  参考文献:
  [1] 曾景忠,梁之彦.蒋经国自述[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3.
  [2] 陶涵.蒋经国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22.
  [3] 曹聚仁.蒋经国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4] 王金海,佐恩.蒋经国全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25.
  [5]曾景忠,梁之彦.蒋经国自述[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56.
  [6]曾景忠,梁之彦.蒋经国自述[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54.
  [7] 王金海,佐恩.蒋经国全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66.
  [8] 陶涵.蒋经国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95.
  [9] 曹聚仁.蒋经国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10]曹聚仁.蒋经国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

标签:移风易俗 浅析 推行 赣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