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二作文 > 正文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学习的策略]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人类的学习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经验的文化活动,在当代信息社会中,由于知识信息量的不断增长,每个人要能积极地作用于环境并发展自身,就要不断地探索、学习、发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人的生存可以作为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发现过程。由此可见,小学教育的重点就应放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学习的能力上。 本文就课堂教学基本流程中,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学习的策略谈些自己的看法。
  
  一、 创设情境 让环境适宜
  
  挑战使人振奋,威胁使人惊恐。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心理上是无法完全免除威胁的,但作为教师首先应从自身的角度尽可能地为学生解除威胁,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和谐的、相互理解的关系,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安全的心理空间。心理学的现代研究还主张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体验及建立平等的、相互依赖的师生关系。每一位学生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不需要刻意教导。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他就会学到他所需要的一切。作为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结构的学习材料。并给予学生自由探索、自主发现学习的时空。学生只有在自由、安全的环境氛围里,才会积极思考,提出各种问题,从而形成问题意识。
  
  二、 提供条件 让学生探索
  
  教学过程中,如果设置过多过细的教学步骤,让学生顺着楼梯扶手,一步步登上顶峰,从而达到教师的要求。试想这样的教学不叫“请君入瓮”又叫什么?或者是采取“画地为牢”的手法,诸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为唐僧所在地盘画了个圆圈,规定学生只能在此范围内思考。这些类似的教学,学生的思维被牢牢地框住,如何锤炼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思维?又何谈创新?连自主的机会都没有,被动地学习,他心里会乐意吗?还愿意思考问题吗?正式基于此种考虑,我认为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索机会,让学生发现的过程。诸如下列课堂教学流程:“个体自探产生问题――学习小组讨论解决――集体交流内化新知――走出课堂突出应用”。
  1.开放时空 让个体自探
  打开束缚学生手脚的绳索,给学生以充裕的自主学习时空,,积极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创设利于探索发现学习的环境时,应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没有框架的约束,让学生自己去推测、猜想结论。即采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学生心里没有疙瘩,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自由地思考,自主地发展。 如教学统计初步知识:可采取教师不予任何暗示,只要求学生站在公路边数一数10分钟内通过的卡车、小汽车、客车的辆数。学生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发现问题:来一辆记一下太麻烦,车多了还容易出错。这时就会动脑筋想办法,自发地几人聚在一起怎么记最简便易行又不出错?在实践应用中提高了学生探索学习的能力。
  2.形成机制 让小组讨论
  集体动力理论认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并且“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现代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差距不大,最易联系沟通。生活实际中,学生为了能解决问题而自发地聚在一起讨论,教学中,为何不可以这样呢?我们可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进行有序、有效、高质的合作讨论学习,并形成一定的课堂讨论运行机制,充分开发“学习资源”。(1) 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做到:“同质异组,异质同组”。为扩大学生交流的范围、合作的力度、广度与深度,每隔一定的时间应打乱原来的小组成员编排,而进行重新组建学习小组。(2) 在培训学习小组小组长时应做到:能组织本小组成员积极思考,每人都要发言且发言是有序的,杜绝“大家言、无人听”的不良现象,以及及时更换小组长,防止“一言堂”现象。(3) 加强讨论方法的具体指导:每一个学习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性学习,以学生自控为主,教师调控为辅,首先是保证不偏离航道;其次是保证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要受到良好的启示;再次是鼓励学生积极挖掘讨论的力度与深度;最后是强化激励性评价,形成发言时优生为显示自己的学习水平,而主动让中下生先发言,他们再补充反驳中下生不正确的观点等。这样的组织性学习,利于全体学生都能有差异地发展。
  3.给予时机 让全员交流
  学习小组内的讨论交流,学生所获取信息的面还是比较狭窄,只限于小组内几人的思维,有时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为全面开通信息渠道,教师应给予充裕时空让全体学生进行全方位交流。全员交流时,教师要加强调控,在学生出现舍本求末的争论时,要能既不影响学生高涨的情趣,又要能将讨论的焦点引向问题的中心。有学生发言时,强调其他学生要听清楚学习伙伴是怎样探索解决问题的。因为处于同一知识水平的学生,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相近,最易联系沟通,在学习方法上受到的影响也最大。
  4.发展个性 让自我反思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中存在的差异。要求学生随时随地反思自己的思路,并加强与其他同学不同思路的比较,争取每次讨论都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培养元认知能力。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给予一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系统地回顾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做到凡事都问几个为什么,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5.延伸扩展 让思维飞出课堂
  课堂即社会,教学即生活,而生活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在享受生活,是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课堂――这种生活圈子实在太小,还需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用自己已有的方法去解决更多的问题。为此,教师要积极给予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时空,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进行社会生活中的探索发现,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专题研究性活动等。如:在学生学过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后,提问学生:一路公交车每15分钟发出一班,二路公交车每25分钟发出一班,三路公交车每30分钟发出一班,早上7:30这三路公交车从车站同时发出第一班后,几时又可再次同时发出?
  
  三、 应用反馈 让学生相互激励评价
  
  教学评价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儿所言,是指要加强学习小组的专题活动、实践活动、巩固练习等反馈性训练,让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并单独拿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重点是对学习伙伴在本节课中表现出的不同思路、不同见解进行评价,并说出对你有何帮助,受到了哪些启发等。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发现他人的思维方法,探索他人的思维过程,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再一次提高自我探索发现能力。 探索发现是创新的前提。而创新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已成为评判学生能否很好适应未来社会的一种能力。小学教育就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形成打下扎实的基础。

标签:引导学生 探索 策略 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