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二作文 > 正文

一席之地 给“三渔”报道一席之地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作为“三农”报道的重要组成,关于渔业、渔村、渔民的报道似有淡化、弱化的迹象。这不仅仅表现在“三渔”报道数量少,篇幅小,除涉及渔业生产或渔场环境的重大灾害危机之外,一般“三渔”报道上不了重要版面、时段、位置,有分量的报道难登“大雅之堂”。是何原因?怎样改变?
  “三渔”报道缘何被弱化
  “三渔”报道被弱化主要缘于以下几点。
  一、随着渔业产出下降,渔业产值在各地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下滑,因此“三渔”在媒体人心目中的分量也随着下降。
  近些年来,一些城市建设与发展同时,增加了海岸、滩涂、水域等用地,水产养殖面积不断缩小。以“中国渔都”――舟山为例,2002年全市海水养殖面积9938公顷,到2010年缩减至6791公顷,平均每年以393公顷的速度递减。过去舟山产业格局是渔兴则兴、渔衰则衰,改革开放前,舟山除了渔业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像样的产业,而去年舟山渔业总产值94亿元,仅占地区生产总值七分之一,取而代之的是港口、旅游等新兴产业。而舟山仅仅是全国众多渔业地区的缩影。
  二、渔民作业时段、海区受限,使媒体人觉得“三渔”报道空间缩小。
  随着沿海国家海洋经济专属区的划定,以及近几年伏季休渔网具种类增加、时间延长,国内捕捞追求“零增长”;渔场污染有增无减使渔业资源恢复不明显,大批渔民转产转业。这些都使媒体人觉得“三渔”报道亮点减少,兴奋点不多,所以把关注度更多的投向其他行业。
  三、一些媒体认为自身在渔区覆盖面很小,对渔民影响力有限。
  有媒体人认为,“三渔”报道一旦传播了,渔区干部群众也很少能接受到。像纸质媒体,那些出海渔民看到了也是明日黄花,所以媒体人觉得“三渔”报道针对性不强,意义不大。
  四、采写“三渔”报道难度更大。
  因为采访地点一般总在水岸、码头、渔船甚至洋面,约访出海渔民更加不易。所以就记者来说,采访的难度、不便决定其采访的次数减少、热情不高。而且,许多记者对渔业根本就没接触过,不了解、不熟悉,也导致渔业报道淡化、弱化。
  怎样把“淡水鱼”转变为“观赏鱼”
  就目前来看,应尽快扭转“三渔”报道淡化、弱化趋势,就内容、力度来说,应该把它从淡化、空缺,变为强化、到位,不妨比作从淡而无味的“淡水鱼”变为赏心悦目的“观赏鱼”。理由是:
  一、渔业作为基础产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渔业与造船业、渔需材料制造业、水产加工业、冷藏物流业、餐饮业、旅游业等有着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关系。
  单就我国沿海城市的旅游业而言,如果缺少海鲜,那么滨海旅游就大打折扣,因为到海滨城市旅游,其中一大目的是吃海鲜、买海货。如果没有这条“鱼”,沿海宾馆餐饮业几乎无力生存。而水产加工业更是影响着我国的外贸业。为利用好国外渔业资源,减轻国内捕捞压力,我国正大力鼓励发展远洋渔业。媒体人不能仅仅看到国内渔业埔捞规模的压缩,更要看到渔业生产对其他产业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海洋渔业,作为―种掠夺性产业,过去媒体那种报丰收、高产导致资源衰减的教训要吸取,当前尤其要引导渔区干部群众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渔业如何做精做强做好,吸收先进渔业作业方式,引导海岛渔民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加快建设现代化渔业,积极拓展渔港经济。
  二、渔区发展、稳定需要媒体支持引导。进入本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沿海从南到北先后全部成为国家开发战略地区,全面海洋开发时代真正到来。随着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内陆各地开发同样如火如荼。许多渔村不再是纯渔村,逐步成为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旅游业、房产业、新能源等新型产业的开发地。沿海区域的征用、利益格局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引入,打破了渔区原有的平静,势必冲击渔民原有思维定势,一种排斥心理正常产生,对外来开发者对自身的长远好处一下子没看得那么清楚。而且,这些年,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利益格局的逐步明确、政府对渔业伏休政策的不断调整、渔业经营体制对现实生产力的不适应,渔区腐败风气有所抬头,渔民心理承受能力受到挑战,渔区千群矛盾尖锐,渔区稳定成为棘手问题。乃至出现,在有的地方,干部不愿提拔到渔区当干部、渔民冲击基层政府机关的情况。
  渔区不稳就是社会不稳,仅沿海不稳就足以影响国家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在向渔区干部群众进行政策解疑释惑的同时,应该大力宣扬新型产业为渔民就业、转产、增收带来的诸多好处。深入渔区,寻找廉洁自律的典型,剖析渔业经营体制弊端,提供体制机制改革样本。同时也可以通过内部报道等形式,向上级反映渔区现状、渔民心态,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防止或减少政策调整对渔区稳定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切实减轻渔区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压力,为渔区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三、关注渔业水产品安全是当下“三渔”报道内在要求。无论是淡水渔业还是海洋渔业,每天影响着百姓的菜篮子,因为食有鱼是居民的起码要求。作为媒体,在关注渔业水产价格、流通的同时,应该多关注水产养殖业、水产加工业,为水产品安全当好顺风耳、千里眼。
  由于这些年食品领域问题频出,现阶段,我国水产养殖饲料是否也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做到水产品的绿色生态?这些都是受众非常关注的。我国有的地区水产加工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受贸易壁垒及自身存在的管理、技术问题影响,出口受阻风波时起时落。随着我国精加工水产品销售从国外为主转向内外并举,人们同样关心这类水产品的安全可靠性。
  目前水产品安全是政府监管的重点,除水产品本身的原因,还有水域污染的因素,更有周边国家自然灾害带来的因素,像日本大地震后,有消费者就担心外洋水产品是否有核辐射源等,这些都需要媒体未雨绸缪进行及时传递、追踪、监督,因为它关系着食用者的生命安全和渔业及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牵系着渔民乃至我们每一个人的福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新闻媒体应从提高全民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水产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构筑水产品安全监管屏障着手,加大渔业水产品安全报道力度,为从根本上改善水产品安全状况,确保水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更好成效作出努力,使我国的水产品乃至在我国消费的国外水产品更放心、更安全。
  四、渔文化传承弘扬需要媒体“给力”。渔文化是人们从事渔业生产的实践所取得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是我国民俗特色文化的重要分支。在我国,渔文化可追溯一万五千年前至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它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因为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就决定了中国渔文化的差异性、广泛性。近些年来,由于不同地区创新渔文化的内涵,使我国的渔文化呈现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喜人景象。从象山的开渔节到舟山的海鲜美食节,从广西阳朔的渔火节到江苏泗洪的金秋螃蟹节,从嵊泗的贻贝节到盱眙龙虾节等等。
  作为媒体,一旦有节庆活动,总会受邀派记者采访报道。但不能局限或停留于节庆动态走过场式的报道,要善于探究渔业的渊源及发展历史,深入挖掘各地渔村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辩证分析渔文化与当地经济的关系,与渔有关的观赏文化、饮食文化、文艺审美文化都应付诸记者笔端,成为媒体吸引受众的内容。
  实践已经表明,具有渔业传统的地区,只有把渔文化文章做好做透,当地的文化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者是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舟山群岛新区记者站站长)
  编辑 陈芳

标签:之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