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出国考试 > 正文

重生成猫的演员伤不起 攀比成风伤不起

时间:2019-01-2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观点】   攀比有碍身心健康,   攀比的人缺少快乐。   虚荣的人攀比,好面子的人攀比,不成熟的人喜欢攀比;攀比的本质是没有内涵,缺少自信。
  越没文化越喜欢讲文化,越穷越喜欢攀比;这就是某些人的特点,越是什么不行越喜欢显摆。
  攀比心理分为正性和负性。正性攀比是理性意识驱使下的竞争意识,能引发个体积极的欲望。负性攀比指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会使人陷入思维的死角。
  攀比在心理学被定为中性略偏不良的心理特征。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财富在某种程度上能决定人是否快乐,但对心情影响更大的因素是财富是否比周围人多。一味攀比有碍身心健康,通过比较,多数人只能得到郁闷。
  由于社会“幸福观”、“成功观”的扭曲,一些人总认为“幸福就是超越别人”,“成功就是有权有钱”,攀比也就成了必然结果。
  网络调查显示,96%的人直言当前青少年普遍爱攀比,中国家庭消费的特征是父母朴素孩子奢侈。青少年最喜欢攀比“穿着打扮”,接下来是“电子产品”和“零花钱”,还有部分青少年喜欢攀比“父母”。
  对于青少年爱攀比的原因,78.7%的人认为是“受整个社会攀比风气影响”,这源于“重物质、轻内涵”的社会观念盛行。
  【信息】
  不比不知道,
  一比睡不着。
  西江都市报:
  春节假期,不少人趁着假日组织同学聚会,昔日同窗齐聚一堂,叙叙友情,谈谈人生。但近年来,不少人开始抱怨,不少“成功”人士借着聚会显摆自己,使原本快乐轻松的聚会变成了“炫富会”和“攀比会”。
  2010年大学毕业的杨先生参加聚会后好几天都睡不着,心情很郁闷。聚会当天,一个初中时候根本不被大家看好的同学开了辆宝马车,给大家发的香烟一百多块钱一盒,害得他兜里五十多块一盒的香烟一直不敢拿出来。那个同学还带了一个模特般漂亮的女朋友来,女友浑身上下珠光宝气,非常耀眼。近年来,同学聚会的话题越来越重视“现状”,不少人表示有压力。过去纯洁的同学会悄然变成了“炫富会”和“攀比会”。
  羊城晚报:
  物价涨了,压岁钱也跟着涨了。记者采访多名中小学生,发现他们今年收到的压岁钱在1000元至1万元不等。一个春节过完,不少孩子迅速“致富”成了“万元户”。拿到压岁钱后,一些同学之间还形成了攀比现象,此种现象引发网友的一番不小的感慨。
  网络:
  春节长假一过,晒开支成了白领节后网上和办公室间的热门话题。刚刚从湖南邵阳老家过完春节回到深圳的王先生感叹,一趟春节回家过年下来,自己3万余元的年终奖花光不说,更可怕是在老家罹患了“春节攀比综合症”。
  春节期间和同学去餐馆聚餐点只土鸡就188元,五六个同学再喝点小酒一顿至少上千元;餐后唱K等其他娱乐活动,一场聚会下来就是几千元。按照老家习俗,工作了回家过年还要给父母钱、给小孩压岁钱……这样一个春节下来,3万元的年终奖才HOLD住了整个春节。
  【见证】
  自以为是找麻烦,
  心胸狭隘有崎岖。
  秦小佳的大学生活不怎么开心,,至少她自己对大学没多少美好回忆。她认为那是郁闷的四年,她寡言少语,闷闷不乐。她从上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不愉快,似乎女同学的服装个个都比她漂亮,人家用的护肤品她听也没听过,人家的手机都比她的好:人家都有了男朋友的时候,就她自己还单独着;她打心眼儿里瞧不起那些同学,人家当然也不怎么搭理她。
  秦小住唯一的安慰就是自己的考试成绩不错,她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念大学是为了学习,不是比谁的钱多;这个信念支持秦小佳在不怎么快乐的地方完成了学业。秦小佳想:等大学毕业以后再比,看看谁比谁强。
  看来,大学毕业后秦小佳似乎比同学们更出色,除了几个有深厚背景的同学能通过家庭条件得到好工作外,秦小佳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了让多数同学羡慕的工作。工作后,秦小佳的心里充满活力,似乎每一天都是阳光明媚。放眼周围,那几个年轻的男同事除了讲虚荣外就是潜心钻研“泡妞宝典”,工作上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那几个女同事更是马尾巴穿豆腐,别提了。
  秦小佳细细点评同部门的年轻女子,顶多有三位能和她竞争一下。那个莎莎最漂亮,嘴甜,虽然偶尔让老板开心一下,终归是个小摆设,派不上大用场。那个阿倩虽然是名牌大学的,架子很大,能力却一般,而且下班就走,一让她加班她就找许多借口。还有那个有青春痘的小雯,表面上努力工作,什么时候都想抢风头,处处显示自己,可结果是经常被老板呵斥。与三位可能的对手相比,秦小佳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至少她自己是这么想的。
  知己知彼后,秦小佳也认真看了几本关于“职场秘笈”一类的书籍,认识到自己不能孤军奋战,需要建立同盟,要有自己的人脉。经过试探,秦小佳认定莎莎是最好的盟友。因为漂亮的莎莎根本无心在职场上全力以赴,这样的同事做盟友是最好的了。与莎莎友好后,秦小佳感觉自己如鱼得水了,能知道更多的“信息”,还有朋友聊天,因为莎莎的朋友太多了,公司的几个领导下班后也和莎莎像朋友一样;而且,通过和莎莎参加聚会,秦小佳找到了男朋友,并且是对方主动追求她的。
  一切都美好起来,秦小佳看到了未来,她感觉良好,期待在工作上更上一层楼。这是应该的呀,自己如此优秀,身边已经完全没有竞争对手了,升职和涨工资的事情只能落到自己头上了。
  一年后,秦小佳失望了。公司提升那个脸上有青春痘的小雯做部门主任,公司提拔小雯的理由是:“大胆工作,敢于进取,勇于改正错误。”人家喜气洋洋地晋级涨工资,感觉良好的秦小佳说什么也想不通,她认为小雯在任何方面也比不上自己,凭什么呀?秦小佳开始抱怨,找到莎莎这个垃圾筒倒苦水,莎莎听了两次就烦了,从此尽量避开秦小佳。工作不如意,又失去了盟友的关心,秦小佳心情郁闷,经常和男朋友争吵。吵吵闹闹的,两个年轻人都缺少耐心,一生气就分手了。
  秦小佳严重失眠,心情烦躁,只好请假休养。
  【原因】
  攀比产生怀疑。
  自卑使人迷惑。
  有人这样描述:
  人从小时候就开始互相攀比,比口袋里的糖,比玩具,比身上穿的新衣服。长大了点,就跟别人攀比谁的学习好,谁更受欢迎,谁的才艺更多。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攀比谁长得帅,谁的身边异性多,谁家里更有钱。初入社会的时候就比谁家里的门子硬,谁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谁能拿出更多的钱。再后来攀比谁的女友长得好看,谁开的车好,吃饭的时候谁结账,谁能玩得更开一些,谁有更多的朋友。有了孩子后就开始攀比孩子,说什么不能比别 人输在起跑线上,说什么别人能考第一你怎么不能。
  就这样一代传一代。
  攀比心理的产生大概有以下的原因。
  家庭背景:
  父母的思维习惯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对孩子的影响,如果父母喜欢和其他人比较并且时常抱怨自己过得不好的话,那么孩子在多数时候会出现这样的行为习惯。
  教育经历:
  教育经历也是一方面原因,通常知识储备越丰富的个体看待事物的角度会更加丰富,也就能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的人生。
  心理因素:
  自卑和懦弱的性格往往会让你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甚至在你和其他人能力旗鼓相当的时候也会怀疑自己,从而觉得别人总是比自己过得好。嫉妒心强的人往往喜欢和其他人进行比较,甚至在行为上表现出令人不齿的行径。
  欲望可以使人进步,但欲望也能将一个人的灵魂吞噬。适当的欲望可以让我们更加积极地前进,但是过度的欲望就会演变为贪婪。攀比是不好的情绪,会让人迷失自己。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阴暗面,忍不住会有和别人比东比西的想法,这种行为可能是潜意识的,渐渐地,许多人会把这种潜意识的攀比当成自己生活、工作的一部分。比较的目的在于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优点要继续保持,缺点则要改正,所谓扬长避短都是从比较中得来的。但攀比不同,何谓攀?就像爬树一样,双手需要不断地交替向上,而攀的特点就在于需要不断地交替向上。
  小时候老师常说:同学们不要在衣服文具上攀比,因为它会使心态扭曲。攀比的人往往拘泥于眼前,不能自拔。身处职场的人更要不得这样的心态,薪资没得攀比,工作量也没得比,因为工作都是自己选择的怨不了他人,想干就干。像这种不具可比性的东西,要从根本上否定它。
  攀比效应是指当一项产品、服务或身份开始比较容易获得,并且逐渐形成一种趋势,大家会感到别人有了,我也得去搞一个,就像中国的手机发展、汽车发展、高尔夫球练习场的快速扩张、小学生买电脑、积极去考研,多不胜数。这些东西对个人不一定很有用,但是如果你没有,会感到低人一等。而对自己有多大用处不一定,但是一定不能够落后,并且一旦推广到某个爆发点,则会更加快速地发展。
  “虚荣是我最爱的原罪”,从经济学角度看,“攀比效应”是一种赶时髦的心理,想拥有一件几乎所有的人都已拥有了的商品;而经济学角度的“虚荣效应”是指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到独一无二的某项产品或者服务。由此推延,社会生活中的“攀比”心态即是看到别人拥有了,自己也想拥有的心态;更进一步,“虚荣”心态则是期望达到少数人享有的荣誉、地位或者身份。
  人际交往中常会出现攀比现象,比利益的差异、比身份的差异、比名誉的差异。一般来说人与人的差异小时,相对公平时的攀比会减弱;如果人与人的差异过大,攀比的可能性也会缩小。只有当人际间的旗鼓相当,实力悬殊不大时,攀比的可能性会加大,系数会提高。
  有一种攀比效应,是出自自卑心理和虚荣心理。几个男人间攀比自己的轿车档次、别墅豪华程度、行政职务高低、经济收入多少;几个学生攀比父母的职位、家庭富有程度、谁穿的名牌服装多;几位营销人员攀比谁拉的客户多,采用什么战术智取顾客,只要拴住顾客的心,让他把兜里的钱掏出来:A家娶媳妇、过生日大摆宴席,B家不甘示弱,总要超过前一家。要面子的做法必然导致消极攀比。
  还有一种消极攀比是从众心理的驱使。周围环境中大家都这样做,为了和群体保持一致,不妨“随大流”,一方面不脱离群体行为准则,另一方面不致使群体对自己产生压力。这种自愿从众的特点,虽然与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会十分顺畅,有利于适应社会环境,但难免掺杂攀比的成分。人们总会有一种心理,我不能比你差。
  消极的攀比是不可取的,它只能滋长人们的虚荣心,甚至嫉妒、嫉恨心理,会导致心灵的扭曲和资源浪费的不良后果。消极攀比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是缺乏人格独立性的表现。
  【解决】
  自信才能解决问题,
  攀比不如勤奋努力。
  心理学家凯利的人格认知理论指出,认知才是关键,心理障碍的根源是认知偏差。在外部世界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认知就能纠正心理障碍。只要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改变现状,并在行动上采取一定的心理调节,多么糟糕的情形都会逐渐好转。
  攀比心理具有明显的趋高性,攀比者往往只比收获不比贡献,只比舒适安逸不比艰苦奋斗。在比的方法上,往往是按照自己设定的可比线去比较,很少全面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结果越比越觉得自己“吃亏”、“不如人”,总有一种失落感,从而产生脱离实际的人生追求。长此以往,有的人牢骚满腹,自身要求放松,怨天尤人;有的情绪消沉,精神萎靡不振,不安心本职工作;有的甚至心理严重失衡走向极端。
  攀比心理对个人的成长进步有很大危害,应努力加以克服和纠正。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可否认,现实中确有某些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但是,要从实际生活中找出绝对公平、绝对合理的事来,恐怕是很难的。有的人之所以攀比心理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没有远大的理想志向和开阔的胸怀,沉迷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的小天地而不能自拔。
  二是要“知足常乐”。一些人之所以在工作、生活中横攀竖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分看重荣誉和地位,实际上是扭曲的名利思想在作怪。克服攀比心理,就是调整心理需求,区分哪些是合理需求,哪些是非分之想,正确进行取舍。要在得失问题上做“常乐者”,在遇到失落和挫折时,多思所得,以实现心理的自我平衡,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
  三是要学会辩证地比。我们并不反对比,问题在于,比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正确的比,可以使人找出差距,催人奋进:不正确的比,却会使人产生怨气,越比越灰心丧气。
  因此,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根据自己的能力素质、文化层次、专业特长,科学正确地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
  当自己做了努力没有获得荣誉、取得进步,暂时得不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时,不能自寻烦恼。要从主观上找差距,一如既往地干好本职工作。在看到他人获得荣誉、取得进步时,要多看他人平时工作和学习中的辛勤劳动。如果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他们的过去和现在,作简单的类比,就难免失之偏颇。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成功之花,人们往往羡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的萌芽,却浸透着辛勤的汗滴。”
  攀比心理主要是从青少年时代形成的,对于孩子来说,攀比不一定都是坏事,问题在于父母向哪个方向引导。有的学者总结了应对孩子攀比的四大策略。
  其一,反攀比。孩子们在攀比的时候,最典型的理论就是“别人都有,所以我也应该有”。对付这样的孩子,比较快速生效的办法是实行反攀比。比如:别人虽然有新书包,可是你有新的滑冰鞋啊。
  其二,改变攀比兴奋点。孩子有攀比的心理,说明孩子的内心有竞争的意识,想达到别人的水平或超越别人。父母就要抓住孩子这种上进心理,改变孩子攀比吃穿、消费的倾向,引导孩子在学习、才能、毅力、良好习惯方面进行攀比。比如:当孩子埋怨老师经常表扬某同学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列出这个同学的优点,让孩子暗中努力和同学比一比,看能否超过他。
  其三,把攀比变成动力。当孩子攀比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不是不可以攀比,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攀比的条件,从而巧妙地将攀比变成动力。如:孩子跟别人攀比四驱玩具车的数量和档次,父母就可以鼓励孩子积攒零花钱自己购买四驱车,或者进一步引导孩子查找资料、购买四驱车零件进行组装,从而形成节约的意识,养成动手动脑、发明创造的良好行为习惯。
  其四,纵向攀比。不妨多鼓励孩子自己和自己比。例如,让孩子今天和昨天比,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本学期和上一学期比。在特殊的攀比中,孩子会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
  (编辑:轩轼)

标签:成风 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