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三作文 > 正文

美学之父是_论“崇高”美学范畴的建构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在西方,和谐统一的美最早被人们所注意,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和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古典艺术的准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审美范围进一步扩大,崇高这一概念得以提出并得以发展,而且作为与美相对立的美学范畴得以确立并不断的深入。文章将从朗吉努斯、博克以及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建构进行阐释。
   关键词:崇高;朗吉努斯;博克;康德;美学范畴
   古罗马修辞学家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一书中最早提及崇高这一概念,并将其纳入美学范畴。就崇高这一概念来说,首先是一种修辞学意义上的崇高。朗吉努斯的主要目的是批判当时只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而忽略旺盛生命力和深刻的内容这样的一种文艺思潮,指出希腊罗马古典作品中的“崇高”这一品质,强调读者需要从具体的文艺作品中去体味古人思想的高超、深刻的情感传达以及精巧的表达方式,以此达成对自身文艺趣味的培养和提升来促使文艺思潮的转变。其次从朗吉努斯对崇高风格根源的追溯来看,他对崇高的探讨,已经从外在的语言、结构等文章形式的探讨转向崇高风格得以形成的内在的根本精神的探讨。这是深入到人类心灵内部对人类自身进行关照和进一步的思考。
   朗吉努斯认为崇高的风格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强烈深厚的热情,修辞格的妥当应用,高尚的文辞和庄严而生动的布局。” “运用语言能力”是这五种因素的前提条件,而“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则是这一风格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 可以看出朗吉努斯更注重艺术家道德层面的修养和内在心灵的关照,追求精神层面的崇高。而《论崇高》正是围绕“崇高的风格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一中心展开的,契合了朗吉努斯崇高的内在涵义。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的崇高的内涵远远超出修辞学意义上的崇高,而指向了崇高更深刻的内涵――生命得以存在的意义。
   自朗吉努斯提出崇高这一美学范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崇高无人问津,随着文艺复兴的蓬勃发展,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变革引发人们对审美的追求突破古典主义的樊篱。艾迪生和荷迦兹分别对崇高做了进一步的论述。荷迦兹曾说:“尺寸大的形体,即使外形并不好看,但是由于它形体大,也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引起我们的赞美。”在此美与崇高的界限还是模糊的。直到十八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家博克的美学著作《关于崇高与美两种观念根源》,将崇高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并使之与美这一审美范畴相并列。第一次将崇高与美这两个美学范畴进行阐释和区分,并从崇高感产生的心理生理基础以及崇高对象的特质对崇高这一范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从崇高感和美感产生的心理生理基础看,崇高感产生的根源是主体的“自我保存”,为了维持个体的生命本能而产生的。美感产生的根源是“社会生活”,为维持种族生命和生殖欲望和满足相互交往的欲望,这种交往的欲望更多的与喜悦、爱情等相联系。博克认为凡是以某种方式令人恐怖的,涉及可恐怖的对象的,或是类似恐怖那种发挥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但是如果危险或苦痛太紧迫就不能产生任何愉悦,只有当恐怖处在某种距离以外,或者受到某种缓和时,危险和痛苦也可能是愉快的。以此可以看出,崇高感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由痛感向快感转化动态的过程。
   从崇高感产生的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看,崇高的对象的共同特质是可恐怖性。引起可怖性对象的感性特质主要表现为体积的巨大、晦暗、无限、突然性等方面,这是从自然界事物对崇高对象进行分析。
   博克的崇高理论对康德的崇高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康德将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置于哲学、美学体系中加以深刻研究,特别强调崇高感的道德性质和理性基础,并进一步分析了崇高和美的异同。在康德看来美与崇高最重要的分别在于美可以说在对象形式中找到,而崇高感只存在主体的心灵。崇高的对象没有固定的形式,当超越了想象力和可知能力范围,我们只能求助于理性,人的精神力量得以提升,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快感。
   康德并将崇高分为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分别指对象体积的无限大和对象能够引起恐惧和崇敬的那种巨大的力量和魄力。体积的无限大表现为超越审美主体所能接受范围,感性能力的有限只能借助理性来达到超越。力学上的崇高是一种强大的威力但它对我们不构成威胁,我们可以用精神来的无限来将其克服。
   康德的崇高论的独特之处在于指出了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的特征。康德把美仅看作是在对象的形式中,而崇高的根本特征就是无形式和无限性。正因为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所以,崇高就指向了理性。
   从朗吉努斯的修辞学的角度强调文章的雄健壮丽的风格,博克将崇高真正纳入到美学的范畴中与美相对立开来,并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对崇高进行阐释,真正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地位,再到康德将博克的的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将理性纳入其中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虽然他们对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阐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他们的思想无不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荷迦兹.《美的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陈庆娜(1987-),女,山东潍坊人,重庆市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美学硕士。)

标签:建构 美学 崇高 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