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三作文 > 正文

【现代高校应该如何对待“大师情结”】可按高校应届毕业生对待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梅贻琦‘研谓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使我国的许多高校都有着一种“大师情结”,千方百计招聘到大师,以提高校校的品位。而由于种种原因,现代高校招聘到大师并不容易,因此,可从加强图书馆建设着手,以无声的“大师”替代有声的“大师”,从而帮助提高学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水平,达到提高学校品位目的。
  [关键词]现代高校;“大师情结”: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67-03
  我国高校自从扩招以来,大学和大学学生的数量剧增,因此,一些大学也花了很大的精力,忙于大兴土木,建教学楼、实验楼、师生宿舍楼,却忽视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问题,于是有人曾引用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名言,来批评这种现象。使我国的许多高校都有着一种“大师情结”,千方百计招聘到大师,以提高学校的品位。而在我们看来,梅贻琦这旬关于以“大师”来确定大学品牌定位的话已经不大适用,现代高校应该正确对待这种“大师情结”。
  一、现实中的大师状况
  (一)今天的大学已难寻大师
  旧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史、子、集的学术界限明确,源远流长,研究成果丰富,因而在这些学科中产生大师也有一条传统的道路。据说有些大师如史学家陈寅恪、哲学家冯有兰,在晚年眼睛失明的情况下,仅靠记忆都能撰写传世的长篇巨著。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资中筠先生已是大师级的人物了,她在《冯友兰先生的“反刍”》一文中,谈到北京大学老教授冯友兰先生做学问的情况时称:“冯友兰晚年在失明以后,完全以口授‘吐’出其所学,继续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他自己把这戏称为‘反刍’。”②而中山大学老教授陈寅恪眼睛失明的时间更长,但他在助手的帮助下,不但通过记忆来坚持上课,还完成了关于柳如是的长篇学术著作。但现代科技发展迅速,许多学科还互相交叉,所以,想象以前那样掌握某一学科的全部知识并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已不是容易的事,以至今天的学者穷尽一生的精力,也不过是在某一学科的某一课题取得一部分结果而已。如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一辈子研究“哥德巴赫猜想”,虽然有所前进,但最终也没有破解这一课题;研究函数理论的数学家杨乐、张广厚自从1977年在世界上第一次找到函数值分布论研究中两个主要概念“亏值”和“奇异方向”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后的研究好像就没有超越过这一成果。即使是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也不过是在其学科某一方面取得成绩,而不是推动整个学科的进步。所以,今天要确认高校中某某学者是否为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大师还真不是容易的事,即使有了几个大师,也只是一个小圈子里知道的事情,圈子外的师生就只闻其名不知其人了。
  (二)今天的大学必须面对少大师或无大师的现实
  梅贻琦关于“所谓大学者乃有大师之谓也”的上述名言,是在旧时代高等教育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发出的,那时,中国限于财力及师资等条件,当时开办的国立及民办大学数量很有限,因而,一问大学聘请到几位世间公认的大师并非难事。在今天,情况却完全不同了。一方面,原有的大师因为自然规律或年老体弱或逝世,以致数量日减:而因为国家教育体制等种种原因,我们又很难快速大量地培养出新的大师。另一方面,特别是由于大学扩招的原因,我国的大学数己千计,数量有限的大师实在难以满足这么多大学的需要。大师资源紧缺,但是,那些老牌的大学,本来就资格老、资源雄厚、待遇优越、学校设施健全、本身就已有不少大师在位子,现在规模扩大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由校内的大师呼朋唤类,招揽同行:或提出高高的优惠条件,国内外地到处招聘人才,自然比较容易招聘到大师。那些刚由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又拼凑上些小的学校而扩展成大的院校的新成立大学,由于资历浅、资源少、待遇低、学校设施不健全等原因,即使到处磕头作揖,陪尽笑脸,也很难招聘到大师。所以,许多新成立的大学不能聘请到大师是正常的现象,只能由一些学术成就和名声稍显突出的教授支撑着。随着老一辈的大师遵循新陈代谢规律渐渐谢世,新的大师又未产生或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这些学校招聘大师就更困难了,因此,许多大学必须面对的是学校没有大师或少有大师的现实。
  (三)即使有大师也没法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一所大学如能聘请到几位大师,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学术带头人,从而形成这一大学的学术特色和品牌效应,原是一件好事。但是,中国的现实是,一个人成名后,他就会忙于各种数不清的科研活动和社会活动,还有科研创收任务和培养博士生、硕士生任务等:这样的人还常常会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天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不是校内开会活动,就是校外开会活动,除了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外,还要处理大大小小的各种琐事,以致忙得所带的博士生、硕士生都无法多加指导,更不用说一般的本科生了。所以,一间大学聘请到几位大师,对于这间学校更多的是有虚名的意义,并不能真正解决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问题,大师对于一个大学来说,只有名人效应,而难有很大的实绩。如数学家谷超豪年逾80,才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时,很难想象这些年老体弱的大师还有多少精力去指导学生。大师们也知道自己在传授知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在给学生面授知识后,往往会给学生开出一长串的参考书目,让学生到图书馆寻找图书资料,通过自学的方式来补充大师面授的不足,夯实专业基础,完成研究课题。
  二、应对大学中匮乏大师的现实策略
  (一)以图书馆这个无声的“大师”替代有声的“大师”
  我们知道,解放前大学中的大师,所面对的大学学生很少,所以他们都是大学里授课的主要力量,和一般大学学生的接触较多,影响也较大,容易提升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学生中也容易出人才。但今天大学中的大师,应付自己指导的数量众多的硕士生、博士生己是疲于奔命,因此就根本没有精力去教授和指导队伍更加庞大的本科生。所以,不管是哪一个大师,在目前大学极度扩招的情况下,他们教授学生的时间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时间来说都是很少的一部分,涉及的专业知识也很有限,特别是一些由其他专家提出的新颖观点和知识,这对于一些年事已高身体衰弱,或忙于课题和社会活动的大师来说更是无暇顾及,难以及时引入自己的教案中,传授给学生。
  其实,无论是古今中外,学生在学习时,接受老师面授的机会都占真正学习时间的很少部分,其余时间主要靠自学a而旧中国,数千年来都很少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因此,学生靠自学成才已成传统。在今天,无论是处在那一个学习阶段的学生,特别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其学习生活中只有小部分时间是在接受老师的面授,大部分时间更多地是在图书馆中渡过,以图书馆这个无声的“大师”替代有声的“大师”,通过自学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学业和科研工作。在一个好的图书馆里,本校学术大师的学术专著收集齐全,并与其他同行的大师的学术研究著作放在一起,学生们可以互相参考来看,取长补 短,更好地了解大师的学术观点;通过图书馆里的新到图书报刊杂志,广泛涉猎搜索本专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在一个更广宽的范围加强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并广受启发,形成自己的学术新发现和新观点。据说,有些高校教师在审阅学生的学术论文时,主要关心的不是学生在论文中提出了什么超越前人的新观点,而是注意他们有没有引用新的资料或是否注意到学术界的新颖东西。如果学生在论文中没有搜集和引用新的资料,那么,导师就会怀疑他们提出的新颖学术观点是否有扎实的基础。
  在高校中进行学术研究的人都知道,包括自己导师在内的其他同行取得的科研成果,对自己继续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来说,都不过是一种学术启示,是自己前进的基础或者如牛顿所说的是“巨人的肩膀”,但要在这基础上形成自己独有的学术新观点和新成果,还得要靠自己艰苦努力的自学。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钻图书馆,图书馆里有各种新旧出版的报刊杂志图书资料,在保存以往资料的同时,及时报道介绍中外学术界的各种新观点和新成果,可以最大程度地补充导师面授及编撰的教材的不足,给予研究者更多的启示,容易培养出学术创新的智慧火花。所以,图书馆对大学师生学习成就的作用并不低于甚至超过大师面授教学的作用。只有导师的面授指导而没有好的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资料的支撑,学生能够学术创新从而成才是很难设想的;而有了好的图书馆的支撑,学生即使没有大师的面授指导却依靠自己的自学而取得学术成就的例子却是数不胜数。
  (二)高校图书馆能为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提供极好条件
  其实,在今天的高校中,学生们不能从大师面授中学习到的东西,却可以从图书馆中得到。对于大学学生而言,藏书丰富、信息齐全的图书馆就相当于一个个给他们传道授业的大师,大学学生到大学来学习,他们需要经历本科四年或五年的学习阶段,有些人如考上研究生,就还要加上攻读硕士学位或更长时间的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时间。这段时间不但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期,也是大学生身体和思想成长和成熟的时期。学生们朝气蓬勃,求知欲强烈,在求学期间不但会学习专业知识,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兴趣和喜好而追求一些专业知识范围以外的知识,成长为一个知识全面发展的人。物理学大师钱学森在美国大学读航空系的研究生时说:“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于是到物理系、生物系、化学系去上课,“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我的老师冯?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他很高兴,说你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你比我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良好的条件。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这些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有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E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中国大学为何创新力不足?――钱学森生前谈话整理稿》。这些学习的需要就不是哪一个大师所能教授及指导的,而一个藏书丰富、门类齐全的图书馆却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时,一座这样的图书馆对一个学生的吸引力,更胜于一个学术大师。
  此外,大学同时也是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舆论阵地,是党和国家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机构。大学学生也可以通过图书借阅有关励志的图书杂志,来陶冶自己的精神情操,达到党和国家对大学学生成长的要求。
  (三)高校图书馆也是高校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场所
  按说,高校聘请到学术大师,对于青年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应该有所帮助,但由于大师们太忙了,青年教师很难亲聆教诲。他们无论是在教学或是科研方面,都需要依靠学校国书馆丰富的藏书和时时更新的报纸杂志,来获取科学研究发展的新观点新信息新资料,以充实自己教学和科研的素材,并根据社会生活和专业技术的发展情况,更新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教学内容。甚至许多大师虽然已是功成名就的权威人士,仍要依靠图书馆所订中外最新报刊杂志来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要补充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资中筠先生在《冯友兰先生的“反刍”》中,谈到自己做学问的经验时,认为不能“离开了那随时翻阅的大厚本书,大量的资料文件”(王国华《资中筠谈做学问》,载2011年8月14日《今晚报》)。而这些“大厚本书和大量的资料文件”的取得,就离不开图书馆。
  这里可以联想起革命导师马克思借助图书馆进行研究写作的例子:马克思一生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体系(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哲学),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酷爱读书,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伦敦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留下的“马克思的脚印”就是世人皆知的故事。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已经大约两个星期没写东西了,因为,当我不在图书馆的时候……无论有多么好的愿望,也总是不能动笔”。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曾经阅读了1500种以上的书籍。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在大学师生的生活中,除了跟着大师学习外,更多地是要从图书馆的图书资料中获得和吸取更多更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和课程学习。没有图书馆的大学生活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大学图书馆被定位为大学的支柱建设之一,是形成大学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可以招聘不到大师,但可以建设好的图书馆。所以,我们觉得今天应该对本文开头所引梅贻琦关于“何谓大学”的名言作这样的更改:“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有好的图书馆之谓也!”

标签:情结 如何对待 大师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