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初中周记 > 正文

院前急救 风险_院前急救职业暴露风险调查及防护对策

时间:2019-01-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关键词】院前急救 职业暴露 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3-154-01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含有致病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致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1]。 医生、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会接触侵入性治疗和护理操作,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而院前急救由于情况紧急,往往使此风险被放大。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部分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工作中接触的各种传染源防护意识不到位,使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身心健康受到威胁。因此,强化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教育及培训,规范执行防护措施尤为重要。现将我院2009年一例梅毒患者血液污染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护对策。
  1 特殊病例资料
  患者, 男 ,64岁, 因精神疾病幻觉发作而持刀自残致腹部2-5cm裂口5个,重伤及肠管、肠系膜、大网膜、胃部,上腹部开放性损伤并失血性休克而紧急呼救。出诊现场和参加手术急救者包括外科医生4名,急诊科、手术室护士各2名。现场救治人员以戴塑料薄膜手套为主,手术人员戴无菌橡胶手套。检验结果在急救后显示该患者为RPR(梅毒血清学试验)TPPA(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双(+)诊断为梅毒有感染性。回顾性调查发现急救过程中,现场医护人员均有不同程度的被血液污染,特别是急救医生缝合过程中针头刺破手套,伤及手指。
  1.1 处理
  当时未及特殊处理,只进行了一般的手卫生和更换手套(由于不明情况)。检验结果出来后,立即通知现场参与急救医护人员进行积极地事后防护,根据接触时间、污染程度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一次3-5周。
  1.2 结果
  2009年11月追踪调查至今,尚无一人发生相关感染。
  2 分析及教训
  通过对急救现场工作人员的调查和分析,得其教训如下:
  2.1 对职业暴露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防护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2.2 工作中操作规程执行不严格,对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
  3 防护对策
  对于此职业暴露病例给予我们的教训,特提出如下防护对策:
  3.1 提高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性损伤。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和加强锐器伤的防护管理。急诊急救工作中更要作为防控重点,利用现场条件加以防护,比如戴双层手套,怀疑有破损及时更换;被血液、体液污染应立即清水冲洗,发生皮肤粘膜的出血性损伤应立即挤出损伤局部的血液,然后用清水或生理盐水等彻底冲洗,再用碘伏、75%酒精等消毒创面,将职业暴露的危险降到最低。
  3.2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是WHO推荐预防医患间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方法。其内容就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但也是日常工作中最易忽视的环节,医护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操作前后要彻底规范洗手。同时规范着装,防止皮肤黏膜和衣服污染。
  3.3 临床工作中,急诊室、手术室、产房、ICU的医生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此例职业暴露的发生,同时也给我们院前急诊急救工作敲响了警钟,备好药品、急救器械针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同时,也要保证防护用品的充足,并在现场加以利用,杜绝职业暴露危险发生。
  参考文献
  [1]肖平,医院职业暴露与防护[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

标签:急救 对策 暴露 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