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辞职信 > 正文

【日本利率政策变革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分析】农村商业银行电话955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二战结束后,日本利率政策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变革,每个阶段都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商业银行在前两个阶段中经历了风险酝酿和危机爆发后,于第二个阶段末开始加强风险管理,使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得以提升。我国当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了相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日本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利率政策;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长期来看,各国利率水平总在不断波动,对于利率决定及其变动原理的理论解释也经历了阶段性演变。价格是供求双方之间调配资源和商品流通的重要手段,利率影响着市场中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不仅对金融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也是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杠杆。
   一、利率变动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早期货币利率理论从利息是货币价格的基本概念出发,认为利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供给水平低于需求水平,因而增加货币是降低利率或保持利率不变的主要手段。与之相对立的早期实物利率理论认为利率反映的是实物资本的供求关系,货币供求只是表面现象。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凯恩斯否定了古典利率理论,认为货币的供求平衡才是决定利率水平的根本,而货币数量和流动性是其中两个决定性因素。在凯恩斯利率理论之后,出现了将实物、货币两种因素共同纳入利率决定理论的众多探讨,各理论背后的政策主张也不尽相同。
  20世纪70年代后,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广泛传播,这些理论探讨了人为因素对一国利率的影响,倡导减少政府对利率的干预。在这种理论的推动下,金融自由化浪潮在20世纪最后30年席卷全球,利率市场化成为这一自由化浪潮中最为核心的改革任务。在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中,利率水平上升和利率波动性增强成为普遍的经济现象。所以,导致利率变动的因素除了货币的供求关系以外,一国的经济政策、金融开放程度、居民偏好等国内因素,及其他国家利率政策等国际因素都会引发利率的变动。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利率市场化改革无疑是全球范围内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制度更迭,它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率政策和金融监管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所带来的利率变动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对于金融系统中的关键主体――商业银行而言,利率变动是引发其系统性风险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在通常情况下,由制度变迁所导致的利率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经营风险最为显著,即利率政策的变革是引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因素。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前,政府对利率的制定具有控制权,商业银行几乎没有对自己产品的定价空间,其结果一方面导致商业银行风险收益的不对称,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商业银行内部的寻租行为[1]。为了真实反应市场供求关系和追求平等的竞争环境,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金融自由化的重要部分――利率市场化改革相继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推行,银行业在收获利润的同时也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更具破坏性的银行经营风险也随之而来。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期间,由于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逐渐掌握了对自己产品的定价权,银行息差明显高于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的水平,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率水平差距在逐渐缩小。虽然银行息差的提高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但是短期内利率水平过快上涨的直接后果是降低了银行的平均资产质量。因为利率提高使得信贷活动中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风险激励效应”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随之提高(Stiglitz 和Weiss,1981)。与此同时,利率自由化使银行系统的竞争性增强,商业银行在经历了初期的息差扩张后往往竞相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这种做法在增加银行筹资成本的同时,也对银行运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银行无法适应这种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调整时将使银行的不稳定性提高(黄金老,2001)。此外,利率自由化所引发的利率不规律变动还增加了银行对利率变动判断和应对的难度,导致银行利率风险凸显,增加了银行危机的发生概率(Asli Demirg-Kunt和Enrica Detragiache,1998)。由于利率变动增加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特别是使得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提高。为了降低商业银行在利率变动中所面临的种种风险,各国在利率政策变革中实施了不同方式的风险管理办法,其中成功与失败之例皆有。本文重点考察日本的利率政策变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经营风险及其风险管理措施,从中探寻有益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二、日本利率政策演变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政策是关系一国金融市场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货币政策,科学合理的利率政策可以纠正市场失灵并将资金调向经济发展最需要的部门,但利率政策的每一次变动都会给市场中的金融主体带来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作用。从二战废墟中恢复起来的日本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利率政策演变,商业银行在每个阶段中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日本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利率政策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日本战后利率政策演变的第一个阶段为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日本利率政策以严格的政府管制为主导。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日本经济整体陷入混乱和破败的局面,为了尽快控制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形势,并加快恢复工业生产,日本于1947年12月制定了《临时利率调整法》。《临时利率调整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政府对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管制与保护,其中一项重要手段就是由日本银行政策委员会代表政府直接干预利率的制定。在《临时利率调整法》的规定下,日本商业银行普通存款利率波动范围被严格限定在1%-3%的区间内,100万日元以上的短期贷款利率可由银行自行决定,而长期贷款则要受到政府的干预。民间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承受较高的筹资成本和经营风险,其存款利率略高于政府规定的一般标准,短期贷款利率也略高于普通银行。至于长期贷款利率,政府往往积极对其进行干预,以保证企业可以得到长期的优惠利率。日本政府通过这种对存贷款利率和长短期利率的严格管制,使企业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特别是受到“倾斜生产”方式政策保护的煤炭、钢铁和电力等产业更从利率优惠中获得了长期的优惠待遇。在严格管制政策实施的约30年时间里,日本政府有效调节了资本的流动方向,使大量资本进入了振兴经济发展的相关产业。
  在这段时期,日本政府严格的利率管制及对金融市场竞争的强烈抑制避免了金融系统的过度竞争,使商业银行可以在各自的市场中获得垄断优势。日本商业银行虽然在表面形成了更强的竞争优势且获得了更大的国内市场份额,但过度保护却使其真实的竞争能力日渐衰弱。这种真实竞争能力的衰弱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银行有稳定的客户来源,其工作效率日趋下降,对新产品的开发热情也大大降低,企业对金融新产品的需求难以从银行系统得到完全满足,银行面临客户“离心”的风险;第二,由于政府的过度保护,使得银行对所贷款项的风险缺乏有效评估与控制,银行资产质量整体下滑。从银行与企业的角度来看,由于二战后日本金融市场不发达且政府对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有严格限制,商业银行成为日本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主银行制度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1949年和1953年两次修改的《垄断禁止法》给予商业银行对企业股份的持有权利,1949年到1964年间日本银行业在企业股权结构中的持股比重增加了一成以上,到1976年时日本企业通过银行获得的间接融资比重超过了90%[2]。所以,主银行制度在战后一段时间内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可观的巨额收益,这更加激励了商业银行加大向企业提供贷款的热情,也为银行日后面临的巨额坏账和呆账埋下了隐患,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恢复时期,日本商业银行在利率政策的庇护下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埋下了难以化解的经营风险。
   2.日本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利率政策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日本战后利率政策演变的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日本的利率政策主要表现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即在利率乃至整个金融系统推行自由化政策。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恢复,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日本经济走向了高速发展的道路,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利率政策的严格管制提出了挑战,银行系统的过度保护也遭受到企业与市场的背离。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与国际金融市场相融合的需要,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标志着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事件是1977年4月大藏省放松对商业银行销售国债的时间限制,以及此后对国债发行利率和中长期国债发行方式的一系列市场化调整。继国债市场首先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日本短期市场的利率自由化在20世纪70年代末得以实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基于《外汇及外贸管理法》使国内利率与国际市场连通。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着手实施起针对小额金融交易产品的市场化改革,小额定期存款利率、流动性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相继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在1995年之前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市场活跃程度,使高速发展的众多企业可以从金融市场中获得更多样的融资渠道,企业间接融资比重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推行的10年后下降了约十个百分点[3]。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制度变迁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了极为明显的后果。从积极的后果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打破了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过度保护,在银行系统中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使得银行不得不在激烈的竞争中通过产品创新来寻求生存与发展。正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期,大额可转让存单和短期、中期及长期国债产品纷纷上市,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金融创新产品的需求,也显著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但是,尽管利率市场化给日本商业银行带来了一系列积极的后果,但其所引发的消极后果也在银行系统中蔓延。首先,利率自由化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将大批中小银行排挤出市场,这些以往在政府管制中可以获得优惠利率的中小银行无法抵挡住大银行的竞争,其所主要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被大银行吸引,近千家商业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破产。其次,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生泡沫经济,日本的商业银行一方面盲目扩大规模,大量进行海外并购;另一方面放贷数量激增,大量贷款集中在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进而在银行内部酝酿了严重的经营风险。由于日本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水平相对滞后,面对已经存在的风险缺乏有效评估与管理,对将要面临的金融危机更加缺乏预警,导致泡沫经济破灭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和资本充足率低等问题纷纷暴露,银行的经常利润也严重缩水(如图1所示)。所以,在日本经济在从高速发展到泡沫经济破灭时期,日本的利率自由化政策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商业银行在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获得了效率的提高,但也因市场的急速波动将酝酿以久的经营风险激发出来。
  3.日本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的利率政策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日本战后利率政策演变的第三个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这一时期日本的利率政策主要表现为零利率政策的实施与延续。泡沫经济的破灭使日本经济陷入严重的停滞状态,为了引导资本流向市场从而刺激经济再度增长,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利率政策的出台开启了零利率时代。1995年,日本商业票据贴现率首先被调整到1%以下,而后同业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和再贴现率几次下调,最终在2001年基本调低至零。零利率政策的实施使日本经济有所复苏,使其国内生产总值在2003-2006年间保持了2%以上的增长率。2006-2008年间,日本政府暂停了零利率政策,以期增强利率对资本的调节功能。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使日本政府不得不在当年年底重拾零利率政策,银行同业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在一度被调高至0.5%的水平后再次被调回至0-0.1%的区间。零利率政策的再次延续是国际金融危机和日本经济严重衰退的客观要求,在无法通过其他手段有效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零利率政策的实施可以起到缓解通货紧缩和刺激经济复苏的作用。
  泡沫经济的破灭使日本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暴露出来,但是却没有得到及时果断处理,导致自1991年到2005年间日本爆发了银行危机,银行部门的贷款损失在1993-2004年间陡增,银行净利润在1993-2002年间降至负数(如图1所示),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等一批经营历史较长的商业银行先后宣告破产。由于不良资产严重威胁了大批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日本政府自1998年开始着手治理不良资产,但日本商业银行中的不良资产直到2003年才有所回落[4]。对于那些受不良资产困扰而苦苦支撑的银行而言,以营业利润核销不良资产成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这种做法导致大批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赤字经营[5]。与此同时,为了保证资本比率,日本的商业银行往往对贷款的态度非常谨慎,“惜贷”现象十分普遍。据日本银行统计,1998年10月其国内银行的贷款平均余额同比下降了近3%,下降幅度之大为该项统计指标的历史之最。虽然银行“惜贷”在表面上缓解了其不良资产问题,但是贷款减少使大批企业因缺乏资金和负债加重而破产,而企业的破产又会增加相关债权银行的不良资产数额,进一步又会加重银行的经营风险。另外,在不良资产问题有所好转但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之时,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给日本商业银行发展笼罩上又一层困境,特别是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使银行系统再次面临不良资产问题。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以零利率政策为主导的政策措施基本保证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但遗留下来的不良资产问题和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市场动荡,使日本商业银行仍然面临突出的经营风险。
   三、日本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二战结束后,日本利率政策总体经历了由严格管制到完全开放,再到适度调整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利率政策变革都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同的机遇与风险。在前两个阶段中,日本政府的利率政策经历了从极度严格到充分放开的巨大转变,与之相伴随的是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也从较为严格走向了监管不严,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更是跟不上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在政府对银行系统监管极为严格的第一个阶段中,日本银行业的进入、退出、银行产品的定价等均由政府进行管制。虽然这种严格的管制避免了银行系统的恶性竞争,但“护航”模式下的过度保护却严重遏制了市场对参与者的约束和竞争机制的发挥,银行内部往往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采取了忽视的态度,导致冒险性的信贷扩张行为普遍存在。在逐步放开的第二个阶段,泡沫经济的产生使银行盲目将贷款投向高风险产业,外部监管缺失和内部监管不力给许多银行堆积起不良资产的坟墓。1992年时日本银行业的坏账损失达16 400亿日元,不良资产达127 750亿日元,到1998年时日本银行业的坏账损失和不良资产分别增长到了136 310亿日元和296 270亿日元[6]。总之,在利率政策变革的前两个时期中,日本商业银行的外部监管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实施是相对落后且缺乏效力的。
  泡沫经济破灭后,由不良资产引发的经营风险成为日本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困境。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深入蔓延,日本各大银行面临的不良资产有再度增长之势,部分银行在不良资产的拖累下不得不宣告破产。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商业银行在积重难返的境况下不得不开始了对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的改革。为了从长期角度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日本商业银行将处理不良贷款与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同步进行。在处理不良贷款方面,商业银行首先从放贷源头予以紧缩和控制,调整放贷对象和规模;同时,在资本市场中通过公开拍卖、证券化等操作以增强不良贷款的流动性,并以银行之间联合互助的方式帮助陷入危机的银行摆脱危机。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也加入到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队伍中来,使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效率得以有效提高。金融监督厅和金融再生委员会等专门负责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职能机构相继建立,依据先期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法案对银行实施坏账处理、金融救助和接管、清理与回收工作,同时通过推行新的监管标准来增强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1996-2001年间,日本银行业处置了60万亿日元的坏账,为保证银行稳定经营铺垫了基础[6]。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强化风险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是日本银行业处理不良资产的重要保障。在银行面临的众多经营风险中,贷款前的风险防范,即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和管理是整个风险管理机制的首要工作。日本商业银行将贷款的审核与发放工作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如设立融资企划部和企业调查部等,通过组织架构的科学设计,培养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银行可以实现多部门共同参与信贷活动,从而达到降低信贷风险的目的。在具体操作方面,银行会对客户和贷款进行细致评级,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贷款条件及如何发放贷款,审批部门会根据贷款的规模和客户信用分配审批权限,检查与稽核部门会对信贷业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从而有效控制银行经营风险。例如,日本住友银行的信用评级体系设定了极为详细的21个等级,第一劝业银行对近100个行业实施长期分析来为信用评级提供依据,两家银行同样引进了美国的倒闭率评级计算方法等[7]。在控制信用风险的同时,日本银行业也加大了对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控制,各银行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对不同风险进行了拆分组合,从而与银行内部的组织架构、人员设置和管理体系相适应,进而形成有效的综合风险管理体系。总之,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银行业在总结历史教训和适应现实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建设,逐步走上了稳健发展之路。
   四、启示与结论
  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利率政策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每个阶段的利率政策都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及其风险管理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的利率政策以严格监管和过度保护为主要特征,银行在市场中的进入、退出以及产品定价均受到政府管制。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的大量贷款往往体现了政府的“倾斜”发展意识,但却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过程,因而在缺乏风险管理的快速发展中为银行埋下了巨额不良资产隐患。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是战后日本利率政策演变的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利率政策以利率市场化为主要表现形式,银行业面临从严格管制向完全开放的转变。市场的自由竞争使大批银行被淘汰出局,而泡沫经济的产生再一次将银行业引入盲目扩大规模和不顾风险的放贷中来,导致在泡沫经济破灭后众多银行面临生存危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希望通过零利率政策将严重停滞的国民经济再次启动,并通过处理不良资产和加强风险管理等手段拯救危机四伏的银行业。日本二战后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在20世纪末年开始得到政府的积极处置,银行内部也通过各种手段核销不良资产,使得在21世纪初年时日本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问题得到了显著化解。与此同时,日本银行业吸取以往教训,加强了对风险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管和防控程序。因此,日本自二战后利率政策的变革,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教训与经验,给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
  我国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政府通过金融管制措施将资金集中用于优先发展的相关产业。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步探索,贷款利率的率先浮动使银行业较早实践了市场化操作。为了保证市场稳定和金融系统安全,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于20世纪末开始逐步开始。在存贷款利率有计划的推进市场化改革之时,国债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等领域也按部就班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调整。到2008年底时,我国放开管制的利率品种达到123个,管制的利率品种减少到24个,银行逐渐掌握了对产品的定价权[8]。随着利率市场化以双轨制形式的稳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环境得到改善,银行业的改革基本没有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银行业的完全开放使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外资冲击下做出了更为艰苦的改革,行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一些银行在全球排名中位居前列。但是,改革过程较短且改革基础薄弱,使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方面与世界领先银行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风险管理方面还需要更多努力。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一项对技术和经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更是一项对全体员工风险防范共识依赖性较大的工作。我国商业银行从日本的风险管理中引进了许多风险管理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风险管理理念不能形成全员共识的现象。在实际的风险管理操作中,由于专业人员的缺乏、技术的相对落后、数据的不够准确、信息的流通不畅和管理的行政化,使我国商业银行往往难以准确评估风险、合理规避风险和有效缓释风险。借鉴日本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应从技术、机制和人才三个方面加强风险管理建设。首先,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是防控风险的客观要求,例如借鉴日本商业银行对客户的内部评级方法,以详细的、多层次的和多维度的评级标准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帮助决策部门科学发放贷款。其次,建立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不仅要在银行内部设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部门,同时应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风险共担建设,避免因银行内部沟通不畅所导致的风险防控疏漏。最后,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协调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软实力,银行经营所面对的种种风险都需要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员予以识别和化解,特别是全球金融高速发展却仍不平稳的今天,更需要具有全球视野的风险管理队伍。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都不能一蹴而就,改革中的商业银行应对措施和风险管理建设同样需要有序的和深层次的调整,如此才能保证银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1):19-28.
  [2] 于?.日本主银行制度演变的路径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3(6):42-46.
  [3] 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64.
  [4] Mitsuhiro Fukao. Japanese Financial Crisis and Crisis Management[C].ADBI Conference and Seminar Materials, Apr, 2009.
  [5] Mitsuhiro Fukao. Recapitalizing Japan’s Banks: The functions and problems of Financial Revitalization Act and Bank Recapitalization Act[J]. Keio Business Review, 2000(38): 1-16.
  [6] 刘光友.日本银行的信贷扩张及其危机效应[J].现代日本经济,2004(1):26-31.
  [7] 中国工商银行评估咨询部.美国、日本商业银行贷前风险控制与信用评级业务(上)[J].中国城市金融,2001(6):50-51.
  [8] 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1):1-14.
  
  An Analysis of the Reform of Japan′s Interest Rate Policy and the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
  LI Jun-jiang?1, ZHANG Dong-kui?2
  (1.China Center for Public Sector Economy Research,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After World War Ⅱ, Japan′s interest rate policy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historical changes basically, and each stage had a major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commercial banks. Japan′s commercial banks experienced risk brewing and outbreak in the beginning two stages, and began to manage risk in the late of the second stage, which enhanced the stability of banking system. China′s current reform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has change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commercial banks.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Japan′s commercial banks risk management can give some enlightenment to construction of risk management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Key words: interest rate policy;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commercial banks; risk management
  (责任编辑:关立新)

标签:商业银行 日本 变革 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