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大学排名 > 正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文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学生作文,特别是小学生作文,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它离不开特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也正因为如此,刚刚接触作文的中年级学生由于不明白作文的规范性,缺乏生活经验和作文经验,而感到写作文很吃力,往往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这种现状迫使作为教师的我们陷入思考;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去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同时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探索写作过程,把握作文教学思路
  
  发挥学生主体性,我们首先要研究“学生怎样学”。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首先得思考写出一篇作文的真正过程。一篇文章从孕育至完成总得经历构思、谋篇、起草、修改等一系列的过程,我们是否应该以这样的顺序去研究学生学写作文的过程呢?我想这是肯定的。“构思――谋篇――起草――修改”这一过程的任一个环节,都必须学生亲身经历,才能真正发挥了学生这一写作主体的主体性:在传统的命题作文模式中,往往只抓住了“起草”这一环节。命题如果脱离学生生活,迫使学生从自己的少得可怜的亲身体验中去挖掘文章的中心,我总觉得,这时的学生是可怜的、值得同情的。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往往重视的是写作知识、写作技能和技巧的训练。为了写出一篇无可挑剔的好文章。学生必须在作文纸上经历了一场“思想斗争”,必须在作文纸上使自己的思想得以“升华”,仅仅抓住“起草”这一环节,对起草前那一段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是关键的写作主体的内心感受和人格的培养力度不够,从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写完草稿之后,由老师修改、老师讲评。在学生的写作经历中缺少“修改”这一环节。事实上,修改的过程恰恰是学生自主地深入思考去凝炼作文的过程,此时会为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去修改自己文章篇章结构,去斟酌自己的谴词造句,因而能够在此时自主地总结经验、内化写作技能。老师往往用自己的勾勾画画,删删改改代替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构思――谋篇――起草――修改”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宏观上,我们有必要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教学思路。
  
  二、激发写作兴趣,挖掘主体潜力
  
  在中国教育史上,从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到陶行知的教育与生活的理论,无不渗透着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因为一千多年来的考试制度迫使教师们绕道而行。“学习致用”的教师教作文、学生学写作文的目的从此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正因为诸多的压力,使学生对写作文失去了应的兴趣。因“不会”而“怕写”,因“怕写”而“厌烦”而不会……周而复始,到现在,演变成提到作文,老师喊难教,学生喊难写,如果深思学生的学习心理,我想,许多老师会同意我的看法,那就是:首先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上下苦功。
  “原来写作文这么容易”――让学生自由谈吐,解除畏难情绪。
  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本身对写作文就有一种神秘感。“能写作文该多好呀!”、“写作文是不是很难呢?”这种对新事物的神秘感使他们一方面怀着跃跃欲试的心情,一方面又害怕写不好反而影响了成绩。老师这时所要做的,我想,不是严格的作文标准,而是放宽要求,宽容为主“到底写什么才对呀?”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最好的答案应该是:“你怎样想就怎样写,写什么都可以!”只有让学生自由地倾吐,学生才会渐渐地熟悉了写作文的各个环节,从而拉近了学生与作文的距离,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能够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学生会高兴地喊:“原来写作文是这么容易!”学生不怕写作文了,下次再写作文就会比较积极。让学生练习自由谈吐的途径有三:一是坚持写日己,让学生有机会去写自己身边的琐事,大胆地写,不受约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什么就写什么。这样学生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心理有话就会写下来,既可以练笔,又可以为作文积累素材。二是经常写练笔作文。练笔作文不给 题目,学生有什么感慨就写下来,难度就降低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练笔作文和学生一起商量,共同探讨以便更好地修改作文。这一过程,学生因完全感受了写作的整个过程而积累经验。三是作文要求“因人而异”。学生个体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要求学生的感想、认识深度以及对语言运用能力都差不多,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要求高一些,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放松要求,不然,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标签:主体性 中要 作文教学 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