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大学院校库 > 正文

费希特的政治思想_费希特的学者使命思想及对当代教育学者的启示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费希特关于学者和学者使命的思想精辟、深刻,对当代教育学者的启示,一是教育学者应提高科研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促进教育学学科发展;二是教育学者应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推进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三是教育学者应保持独立人格和批判意识,提高社会道德风尚水平。
  关键词:费希特;学者;教育学者;使命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157-03
  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Johann Gettlieb Fichte,1762-1814)是德国古典哲学时期著名哲学家,在1794年担任耶拿大学教授期间发表了五篇公开演讲,《论学者的使命》一书就是其系列演讲的合集,书中详细阐释了费希特对学者使命相关问题的深刻认识。今天,当我们思考“当代教育学者的使命”这一问题时,依然能从费希特关于学者和学者使命的思想中获得启示。
  一、费希特对“学者”和“学者使命”的阐释
  1 “学者”的内涵
  学者阶层是体面而崇高的,经常被称为做学问的人,他们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密切相关。那么什么是知识呢?费希特认为,社会的最终目的是要使人的全部天资得到发展与完善,而这种完善的实现需要通过锻炼获得和提高的技能,这种技能就是知识。按照在人的完善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知识可分为三种,三种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人类社会的基础知识系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问。第一种是关于人的知识,即为“哲学”的知识。它是关于人的全部天资的知识,是关于人的全部意向和需求的科学,是对人的整个本质有一个全面地估量。第二种是通过什么手段和途径获得第一种知识的知识,即为“历史哲学”的知识。作为一个学者,不仅要传播文化,激发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感,同时又要寻找如何才能满足人的这种渴望与需求的手段知识。第三种是关于历史的知识。光凭一种理性根据,无论如何也不能指出人类在一定时代中实际所处的阶段。为此我们必须询问经验,必须用哲学眼光去研究过去时代的各种事件,必须把自己的目光转到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上,同时观察自己的同时代人。是否属于学者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的外在身份,也并非与知识发生浅层次关联就可以纳入学者阶层,学者必须全身心并终生投入知识的获得,献身科学发展,而且学者不可停滞不前、自甘落后,必须与时俱进,并始终如一地为科学发展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在费希特看来,学者不必是通才,只需要精通某一类知识或内容,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即可,掌握全部的人类知识是要由学者全体共同担当和完成的,而不是哪一个个体能够独自承担的。
  2 学者的使命
  在费希特看来,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使命,仿佛天命在身一样,不可推卸。从“自在的人”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人”方面来看,虽然他们尚未被赋予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理解,但依然担负其“人的使命”。按照近现代生物进化论的说法,每一种生物或生命都具有自我完善的目标,那么无限地接近这个目标,就是他作为人的真正使命。而人既是理性的生物,又是有限的生物,既是感性的生物,又是自由的生物。如果把完全的自相一致称为最高意义上的完善,那么完善就是人不能达到的最高目标,但无限完善是人的使命,人的生存目的就在于道德的日益自我完善,就在于把自己周围的一切弄得合乎感性。如果从社会方面来看人,人的生存目的还在于把人周围的一切弄得更合乎道德,从而使人本身日益幸福。总之,“自在的人”的使命在于追求人自身的无限完善,体现的是人对自身的责任。“社会的人”的使命是把人的周围的一切弄得更合乎道德,体现的是人对社会的责任。
  费希特从“自在的人”的使命出发,进而谈到“社会的人”的使命,再而论述到“学者的人”的使命。学者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特殊社会阶层的成员”。学者既要承担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更应承担作为“特殊社会阶层的成员”的崇高使命,而且后者还意味着学者承诺社会责任的方式具有其“特殊性”。学者阶层的真正使命是什么呢?
  (1)学者应高度重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努力促进其所在学科发展。人类的整个发展直接取决于科学的发展,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谁就阻碍了人类的发展。科学本身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分支,如果人类的全部天资应该获得同等的、持续的发展,那么科学的每一个分支也应当获得进一步发展。作为学者都本能地要求发展科学,特别是发展他们所选定的那部分科学。按照费希特的说法,“学者应当尽力而为,发展他的学科;他不应当休息,在他未能使自己的学科有所进展以前,他不应当认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2)学者应为社会服务。学者应该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精确地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学者应该优先地、充分地发展他本身的社会才能、敏锐性和传授技能,为社会服务。要使自己具备特别的敏感性,学者要熟悉自己学科领域中的已有知识,但知识的获得不能仅凭学者自身的思考。还要通过别人口头和书面上的传授,要不断地研究新东西,尽量接触外界事物,以防止自己闭塞。另外,学者还必须具备传授的技能。学者掌握知识是为了社会,应当使人们具有一种真正需求知识的感觉,并向人们介绍满足这些需求的手段。尤为重要的是,学者应当随时随地地向人们指明在当前特定条件下出现的需求,以及达到面临的目标的特定手段,从而使人们不仅看到眼前,而且看到将来;不仅看到当前的立足点,而且看到人类的发展方向。
  (3)提高人类的道德风尚,促进人类的完善。学者要实践“促进人类发展进程”第一项使命,就必须将提高人类道德风尚作为一个重要使命。因为没有人类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有人类通力合作的出现;人类如果相互拆台,就不可能实现社会成员平等地发展;没有社会成员平等地发展,人类就不会实现自身使命。学者是最高尚、最真诚的人,不但要将推动人类道德水平的提高,实现相互协作作为己任,而且应当以身作则成为时代道德最好的人,应当代表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
  二、费希特学者使命思想对当代教育学者的启示
  教育学者作为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传播工作的专门人员,在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既肩负着几个世纪以来学者们所承担的共同使命,也面临着社会发展与变革过程中相伴而生的全新问题。教育学者作为教育问题研究的重要力量,必须深入剖析费希特学者使命思想中的精华部分,深刻意识到自身作为学者阶层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将推动学科发展、为社会提供服务、提高道德风尚作为教育学者的重要使命。
  1 教育学者应提高科研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促进教育学学科发展
  教育学从20世纪降临到中国以来,经历了多次历史性中断和转变。虽然目前教育学已初步确立了一个“以人类的教育存在为共同研究领域的、且具有内在关联的教育学科群州”。形成了一支独立的学术队伍,并取得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研究成果。但和其他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相比,教育学的学科地位还相对低下,并备受学者质疑与批评。之 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原因就在于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学在教育研究的对象和话语方式等方面都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教育学者作为教育科研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不但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学在科学共同体内所处的地位,更要深入思考如何发挥教育学自身的独特性,认真做好教育研究,不断提升教育研究的专业性和科学性,通过不懈地研究和探索推动自身所属学科的发展,提高教育学学科地位。
  (1)教育学者应该努力提高教育科研的专业化水平。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复杂性,常常会导致教育学的非专业化。随着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思想的日益渗透,现代教育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都有过或多或少、或长或短的受教育经历以及教育子女的经历,都有自己朴素的教育观和一定的缄默性教育知识,因此对教育问题都不陌生,似乎不管是不是专业人员都能对教育问题加以评论,从而导致了人们对教育学的神圣性、权威性产生质疑。虽然普通大众能够从切身体验中对教育问题发表评论,但是他们的分析通常都不够全面或是不够深刻,这就需要教育学者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积累,以专业性的研究视角对教育现象进行深刻而全面的剖析,挖掘出潜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揭示出现实中存在的合理或不合理的因素,以及内在的发展逻辑,增强人们实践的目的性,从而推动教育学学科的进步。
  (2)教育学者应该努力提高教育科研的科学化水平。教育学对问题解答的概然性,导致了教育学的非科学性。教育学和自然科学的很大区别就在于,自然科学对问题的解答一般具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教育学由于自身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复杂性,许多问题很难有唯一的、明确的回答,很多教育现象和预测都只能使用概率这一话语方式来表达,而这恰恰是教育学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并非任何人都能够胜任。对教育问题概率性的分析和预测,需要研究者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教育问题能够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思考,以及对问题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屋建瓴式的把握,而这些对于不熟悉教育的外行人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对于教育学者来说应成为其奋斗的方向以及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方向。
  2 教育学者应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推进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日益密切。教育问题的有效解决已经成为社会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对承担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实践和改革推动角色的教育学者而言,应该肩负起其神圣的学者使命,通过自身努力积极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推进社会进步,这一点正如费希特所言,“因为他是学者,所以他比任何一个阶层都更能精确地通过社会而存在,为社会而存在”。教育学者要促进教育发展达成为社会服务的目标,既不可坐而论道也不可就事论事,而是必须将教育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使理论研究有效地服务于教育实践。伟大的教育实践需要伟大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是改造人类自身,以及人类再生产、再创造的重要活动过程,它既是教育理论形成的源泉和发挥作用的领域,也受教育理论的指导。教育学者只有以理论研究为手段,关注教育实践的发展,才能为实践提供有效服务。
  从目前来看,教育学参与实践为社会服务大致有三种基本途径,即决策咨询、学校指导、经验提炼,这就要求教育学者必须从这三个方面下工夫,从而有效地促进教育发展、服务于社会。一是教育学者应该努力为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由于教育学者通常是教育原则和教育规律的坚持者,与政府官员、其他学科领域学者以及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相比,教育学者与教育改革决策存在着利益的相对超然性,能够相对客观地看待教育问题,并依据教育规律提出解决策略,对于提高教育决策的社会公信力和科学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育学者应该积极参与和服务教育决策,以决策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课题研究、专家研讨、集中攻关等决策过程,凭借自身历练的研究能力,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以“教育专业性利益代言人”的身份,审视和评判教育决策的内容、运行机制等内容,最大限度地避免教育利益受损,以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二是教育学者应该努力为一线学校的具体实践提供指导。教育实践领域不仅需要教育学者的理论指导,而且需要学者们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把脉。基于实践领域的迫切需求,教育学者应该深入到学校一线,对学校改革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分析,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培训的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提出各种建议,通过与实践的对接实现对一线学校的工作指导。三是教育学者应该努力将基层学校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智慧及时总结提炼出来。目前,教育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采取了很多富有成效的举措和教学方法,但这些内容很多还处于感性经验阶段,尚未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教育学者和中小学教师及其他教育实践者一起,组成研究共同体,认真剖析整个工作过程,捕捉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做法,及时将实践中的新经验、新办法提炼出来,使之成为具有普适性的工作经验。
  3 教育学者应保持独立人格和批判意识,提高社会道德风尚水平
  道德风尚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社会道德状况,它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道德生活上的表现。学者作为社会群体中一个体面而神圣的阶层,他们不仅仅应该拥有高深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水准,并且身体力行。就如费希特所言,“他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不仅要用言教,也要用身教,身教的说服力大的多”。教育学者作为学者群体中的一员,不但应该和其他领域学者一样肩负道德使命,以无愧于“学者”的称谓,而且应该承担教育这一崇高“育人”工作所赋予的特殊道德角色,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和学术道德水平为出发点,通过保持学者独立人格和批判意识,提高并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1)教育学者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教育学者作为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者,应该摆脱依附性而专注于自己从事的研究工作,保持自己在学术上的独立人格。学者的独立人格一方面表现为精神层面的独立精神支撑,即研究事件本质、分析事实真相,不随波逐流、追风附势。尽管在自主和人世之间、在个体和社会之间、在基本物质需求和社会价值判断之间,教育学者们需要博弈和张力的支撑,但是必须要保持学者自身思想的独立和人格的独立,客观描述教育现实、研究解释教育现象,科学预测教育未来、有效指导教育实践,不因外部压力而违心做事。学者的独立人格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学术的执著,以研究为业。教育学者必须热爱并执著于自己从事的教育研究工作,将深化教育理论、指导基层实践、解决教育难题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耐得住寂寞、全身心投入教育研究事业,抵制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不因外部诱惑而分心。
  (2)作为一名教育学者应该保持批判意识。“批判是科学的生命”,教育学者如果没有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批判意识,就不会有理论的超越与创新,更不会有实践的进步与发展。然而,教育学者的批判不应该只是以居高临下和趾高气扬的态度对教育现实的抨击,也不应该是只有反驳而没有重建的批评,而应该是以一种客观、平和的态度,围绕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建构式批判。只有破而没有立的批评只会使被评价者更加茫然无措、无所适从,就如费希特所言“谁向我指出我的缺陷,而不同时指出我怎样补救我的缺陷的手段,谁就是对我非常不友好;这种人引起了我的需求感,但没有使我能够满足这些需求”。因此,教育学者的批评应该既破也立,应该以指出缺陷为起点,以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为目的,以思想和行为变化与教育的发展为终点。
  [责任编辑:曲阜文]

标签:费希特 学者 使命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