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大学院校库 > 正文

舞蹈中转圈立圆 [论舞蹈中的“圆”]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圆”为美之极致,舞蹈中的“圆”,是指舞者在进行技术性较强的旋转、翻身、跳跃等舞蹈动作时,由身体各部位所形成的圆的轨迹,它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同时在传情达意方面、美学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中国古典舞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键词:舞蹈 圆 美
  
  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周易内传发例》中这样论述道:“太极,大圆者也”。“圆”,有终始却周而复始没有穷尽,浑然完整。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中曾写道:“所谓舞式化者,其办法都是以曲线表现。”对动作的曲线处理可使表演处于变化循环和圆活流转之中。这种独特的艺术美通过一种内在的张力规范着表演者,体现着大圆的大气与精髓之美。“圆”具体体现在舞蹈中又常常是舞者在进行技术性较强的旋转、翻身、跳跃等动作时,由身体各部位所形成的圆的轨迹,这些“圆”不仅具有深刻的美学哲理,同时可以充分展示舞者在舞蹈过程中的平衡能力、支撑力和控制力,更能够起到承接动作、传情达意、掀起高潮、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
  一、舞蹈中的“圆”的技术内涵
  舞姿当中的“圆”通常是流动的,这些流动的圆,由于翻、转等动作要求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的圆,通常有平转、四位转、挥鞭转等所形成的平面圆,点翻、吸翻、串翻、踏步翻身等所形成的立圆,风火轮等所形成的八字圆等,每一种圆的形成都需要其相当的技术含量。就拿我们较为熟悉的转来讲,各种转有着不同的起法儿,发力点的形成也有所不同,它包括在什么脚位上准备,手的路线与姿态起法儿发力的时间,舞姿形成的角度等,如平转的训练,其要求是在人体保持直立的状态下,收腹、立腰、沉肩,肩、胯在动作中保持在一个垂直面上,随着脚下连续的碎步拧转;头保持正中位,颈椎是纵轴,头顶为轴心,动作中头始终保持在水平面上的运动,眼睛盯住正前方的一个目标,双手虎口叉胯或双臂打开至双山膀位,双脚交替180度快速拧转,同时留头、甩头而形成“片儿”状的平面圆,其中对身体的平衡感、头及眼所盯的方位,身体重心、腿部的支撑力及脚的推碾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果这些要求达不到,就不能够协调统一地将这些动作融合在这同一个舞姿当中,那么连续快速、准确到位的平转就很难做到。另外还包括我国古典舞技巧动作当中的点步翻身,他的动作要求是以主力腿为轴心,以动力腿点地为动力,同时不停地打膀子,顶胯、甩头而形成的连续的翻身,其中主力腿半脚掌并保持在一个高度上,动力腿每次点步要及时,大腿不要主动掀起,连续两个以上的点翻必须做到:正前要提胯、松肋,正后要顶胯、敞胸,同时要保持头固定在空中的某个点上,膀子始终要保持在立圆的线路上等,其实无论是平转、点翻还是上步掖转、踏翻、吸翻、串翻等立圆轨迹的动作,同样需要在快速旋转、翻转的同时,保持身体各部位的平衡感、协调感、头及胸腰、背、跨的运用,重心的把握、翻转时的速度及稳定性等,这些技术性要求,使得舞蹈当中的旋转和翻身充满了技术含量,更由于这些动作中难以把握的平衡感,使舞蹈充满了常人所无法达到的美丽,所以舞蹈中的圆,除了具有动作的流动性,它的平衡性、连贯性、技术性,更使舞蹈充满了无限的美的魅力。
  二、舞蹈中的“圆”,在传情达意方面的艺术感染力
  舞蹈当中的“圆”,除了在技术上有相当的含量和要求之外,由于舞蹈中的旋转所形成的圆,使得舞蹈中的线条充满了圆润饱满的流畅美,它给观众带来的视觉上的美的享受是无与伦比的,由于身体快速旋转所形成的圆,使身体充满了流动的美感,进一步突出了舞蹈这种特殊的、无声的、肢体语言的特征,赋予了舞蹈以超越语言的高度凝练、传情达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著名舞蹈家刘敏老师表演的古典水袖舞《昭君出塞》,在舞蹈中就曾多次出现了旋转和翻身等动作,这些动作的运用,使整个舞蹈不仅具备了充分的技术含量,更赋予该舞蹈以深刻的思想内涵,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具备了高度的审美价值。具体来讲在该舞蹈中出现三次由舞姿所形成的圆,将舞蹈分成了三个阶段,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反映了王昭君在出使匈奴和亲途中心理和情感的变化。第一次“圆”出现在昭君远离故乡,经过长途跋涉后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此时狂风四起,卷起了昭君象征着和亲的红色斗篷,此时昭君掀起红色斗篷的不断快速的点转,形成了一个斜面的“圆”,这一“圆”的运用,充分表达了她远离亲人、凄楚不安和孤独无助的内心情感,非常到位而贴切。
  接着在感人至深的一段水袖舞蹈中间加入了仰面、下胸腰的点转,形成了一个平面的“圆”,充分表现了王昭君在踏往匈奴途中思绪万千的内心情感,因为继续走下去会越来越远离故乡,远离祖国和亲人,自此对生养自己的父母无法再尽儿女的拳拳孝心。此时由快速点转所形成的圆,充分表达了王昭君的复杂的内心世界。一边是做梦都在思念的、连泥土的气息都难以忘怀的故土亲情,一边是千里之外的、人地两生的异族他乡,何去何从,在经过又一个由点翻而迅速过渡到原地串翻的立“圆”的复杂的内心争斗之后,昭君毅然做出了大义凛然的最后抉择,即舍弃个人利益,为了边塞和百姓的安宁,为了国家的和平,坚定地踏上了和亲之路,此时舞姿中的“圆”进一步掀起了高潮,起到了升华该舞蹈主题的作用,成为了该舞蹈的点睛的一笔。由此可以看出,由舞姿的旋转和翻身所形成的圆,动作的瞬间重复性大,速度快,所占时空相对较长,在舞蹈当中始终充分发挥着重要的强调作用。
  舞蹈中的“圆”,是舞蹈当中最为常见的流动性较强的动作,除上述的舞蹈作品《昭君出塞》中出现了多次的“圆”的流动造型之外,在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表演的舞蹈《雀之灵》中也多次出现了旋转,通过在不同阶段出现的旋转,表现了美丽的孔雀在水中嬉戏、雀跃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主题思想。另外,在我国建国初期创作的著名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中,也多次出现了片中的主要人物喜儿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进行的,由平转和吸腿转等动作所形成的流动的“圆”,有的平转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变迁,而有的则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如该剧的后半部分――被黄世仁所迫、变成白毛女的喜儿,半夜到奶奶庙寻找供品充饥,此时正赶上恶霸地主黄世仁被参加八路军、解放家乡的大春追赶到奶奶庙,白毛女怕被发现,情急之下,跑到了山洞里,大春随即赶到,此时的衣衫褴褛、满头银发的白毛女无处躲藏,又不愿被人发现,这种复杂的内心情感通过连续地吸腿平转,表达得非常准确而到位,使得不能用语言诉说,只能用肢体表达的舞蹈艺术的特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和发挥,真正体现了“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中所描述的最高境界。
  三、中国古典舞中的“圆”
  舞蹈中的“圆”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某种技术或造型,或某一个舞蹈种类,更是一种艺术观点,但最为典型的还是中国古典舞中的“圆”,这主要源于中国所特有的、拥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经过历代舞蹈专业工作者的提炼、加工、整理、创造,并经过大量艺术实践的检验建立发展起来的,属于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它是具有独立教学体系的新的舞蹈学科,我们知道,中国古典舞舞姿造型的主要特点是四个字“曲、圆、倾、拧”,这四个字概括了中国古典舞蹈的精髓和神韵,其中的“圆”是最根本,因为“曲、倾、拧”也是圆的本质上的变形,它在动势动态上始终遵循着“圆”和“终点回归起点”的走圆运动原则,充分体现了“圆”的运用在中国古典舞中的特殊意义,也表现出“圆”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核心价值。很多人针对中国古典舞提出了圆的理论,认为圆是包括古典舞在内的中国古典艺术的精髓,从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圆润,到“手、身、眼、法、步”的曲线之美无不体现出了圆的理论所遵循的“圆”的规律,让观众感受到了古典舞中的“圆”的魅力。
  舞蹈中的圆,源自于中华民族含蓄、温和、博大、善良的民族渊源和民族情结,又符合于人体的力学、自然界的美学原理,他们大多是由多种翻、转和队形所形成的舞姿造型而形成,每一种翻、转的动作,其技术要求不尽相同,但它所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和境界,及其作用却如此相同,它打动着人、感染着人、陶冶着人,人们醉心于舞蹈中最后一个结束造型之前的快速、优美的、酣畅淋漓的旋转,醉心于舞者扎实的舞蹈技巧的展示,醉心于舞蹈中连绵不断的圆形成的一个又一个的高潮,醉心于舞者肢体与灵魂的高度凝练和统一,醉心于舞蹈艺术工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惊叹于舞蹈艺术所带给人的无限的美的空间和遐想,更为人类文明所创造的神奇的美所震惊,愿更多的舞蹈艺术工作者巧妙地运用舞蹈中的“圆”,为广大舞蹈表演者及舞蹈欣赏者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舞蹈作品,以进一步繁荣我国的艺术事业。
  
  参考文献:
  [1] 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 汪加千.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省略

标签: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