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调档函 > 正文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质,确保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而又普遍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学生被动地完成教师一个接一个的指令,教师主宰了课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不强,独立思考的习惯较差,仍旧是“师云亦云”,被动地接受知识,能够质疑问难的学生如凤毛麟角。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对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会产生参与的意识。小学生的注意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学生年龄越小,有意注意的时间越短。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探究学生的心理,根据不同的年龄,采用不同的方式,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我一进教室,就对同学们说,老师请大家听一首歌,你们边听边想,这首歌写的是什么。接着,让同学们听歌曲《春天在哪里》学生一下子被歌曲吸引了,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然后揭题,学习课文,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意境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猜谜语、做游戏、讲故事,运用直观图片、电教手段或声情并茂的讲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触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内心深处想参与学习。
   二、大胆放手,调动参与。
   “兴趣是活动的原动力。”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活,如果教学过程刻板、枯燥,学生就会因为不感兴趣而使刚刚点燃的学习动机的火花,像缺少氧气一样地熄灭。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提倡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己凭借“旧知”探索“新知”,找知识的联系点,让学生自己摸索学习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朗读、默读、诵读、表演来理解句子的意思;让学生读后说体会、感受;还可以让学生带着课本走出学校,到实践中找答案等多种方式。例如,《找春天》一课,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自学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找出来,相互帮助,或借助字典来理解。弄懂词语后,我提出问题:书中的小朋友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你眼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三、留给空间,引发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然而“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仍然是我们习惯的课堂模式,这种模式使大部分学生成为学习上的盲从者、旁观者。
   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而老师正是这种氛围的营造者。一位教师上《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一位学生一个句子连读三遍都没读好,把其中一个词“晶莹”丢掉了。同学们笑了,她却莫名其妙。这位老师说:“由于你太紧张,丢了一个词,再来一遍。第四遍万一读不好也不要紧,因为还有第五遍。”终于这位学生把这个句子读得正确又响亮了。这样的细节,看似琐碎,却营造了一个宽松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当这位老师提出“读完课文后,你们有什么疑问”时,学生踊跃举手,纷纷提出了“雷锋叔叔在哪里,他做了什么事”等属于自己的问题。
   质疑不应只是学习上的佼佼者的专利,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每一位学生质疑,学会提“两类问题”:一类是自己懂了,但用来“考”别人;另一类是自己不理解、不懂或者有不同看法的问题。肯定学生每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再通过小组交流、全班讨论、师生评议等多样的形式来扩大学生参与的空间,营造人人参与、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掘每个学习者的潜能。
   四、精心指导,学会学习。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是教,而是教先生学。”教给学习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住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学会学习。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之后,老师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和总结,使先生学会学习,这才是学生所需要的。例如,在帮助学生理解《蜜蜂引路》中的“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人”的“果然”一词时,两位老师分别是这样做的:一位老师课前先对学生作了解释,到分析课文时学生一问即答,课上得又顺利又省事。另一位老师则是先让学生说说对“果然”一词的理解。学生众说纷纭,“忽然”、“一定”、“肯定”、 “就是”,却都得不到要领。但老师不急于回答,她耐心地启发学生思考列宁如何观察花丛、园子、小房子、养蜂人的关系;如何作出正确判断,让学生领会“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人”一句话是对列宁正确判断的验证。随后让学生再次朗读相关课文,学生读后豁然开朗,纷纷举手要求解释这个词,这个说是“一点不假”那个说是“真的”,都答对了。显然第一位老师只是“授人以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机械的记忆了“果然”的词义;第二位老师则在导的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动参与探索的位置上,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悟得深入透彻、记得持久牢固,同时在扎扎实实的思维训练中学会了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方法,而这才是最根本的。
   因此教师的指导要导在学生的疑惑处,导在学生的疑难处,导在学生的争议处。教师不仅仅要帮助学生弄懂“是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更要点拨学生弄清“怎么知道是这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真正学会学习。

标签:引导学生 主动参与 过程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