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长春市建国后住区分布的演变历程研究:建国后长春市历任公安局局长

时间:2019-02-0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本文以长春市建国后住区分布的演变历程为研究对象,剖析长春市不同时期住区分布特点及规律,探寻各时期影响住区分布的因素并综合分析不同因素对长春市住区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后对长春市住区建设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化;住区分布;宏观政策;空间结构;发展趋势
  
   前言
   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住区建设规模逐年增长,住区建设中土地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在城市发展的大前提下,我国多数城市居住用地快速扩张,各个城市的住区布局形态各异,个别城市出现了空间的无序扩展、住区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现象。
   长春作为我国北方特大城市之一,建国以来住区建设持续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与特点。对长春市住区分布历程进行整体梳理,并结合不同时期政策背景与城市总体发展情况可以总结得出其演变规律,对城市住区合理分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长春市住区分布演变历程与特点
   1.1 长春市住区分布的几个阶段
   从1949年建国开始,长春市的住区建设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对其进行划分主要是因为在不同阶段由于方针政策的指引表现出了不同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模式。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长春市的住区建设主要围绕工业展开;改革开放后直到八十年代末,独立于工业之外的住区项目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数量较多的旧区改造项目;从九十年代开始,住房改革成果逐渐显露头角,各类商业住区大量出现,带动了长春市住区分布变化,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2 各阶段住区分布特点
   1.2.1 1949-1978年:伴随工业建设的点状分布阶段
   解放前长春市居民的居住水平较低,当时的居住用地主要是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分布在城市各处但主要以人民大街北段、东西广场、大马路一带为主。1953年,长春市投入了较多资金用于作为工业建设的附属设施的住宅建设。七十年代后期,长春市西南的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西部的长春客车制造厂等都开始进行生活区的建设。这一时期的长春市住区除中心区外均布置在工业区周边,呈点状分布,布局较为分散。
   1.2.2 1979――1990年:沿交通轴线发展的点面结合分布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政府把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列入重要议程。到1988年,改造了民康路棚户区、全安广场棚户区,开发绿园、南湖新村等规模较大的新住区。这一时期的住宅建设一方面是对原有旧住宅区的改造,另一方面主要沿主要交通轴线发展,呈现点面结合的态势,布局比较集中。
   1.2.3 1991年―2010年:圈层式与板块式分布阶段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长春本地房地产开发企业相继建立,从而掀起了第一轮城市开发的热潮。住区分布向城市外围扩展速度明显加快。2000年万科集团、万达集团率先进入长春,为长春市的住区布局确定了大体方向,即城市的东部与南部。富苑花园、长春明珠、威尼斯花园、亚泰花园、我的家园等明星楼盘相续出现,带动整个区域的住区建设的发展。
   经过这一时期的建设,长春市住区呈显出由中心向外围的圈层式发展(图1),这种居住分布模式的形成不是某一时期的特定产物,每个版块中都包含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居住建筑,所以长春市的住区分布又是由内向外扩展与由外向内更新两个过程同时进行的。
  
   2 现阶段长春市住区空间分布特点
   截至2010年底长春市共有住区1021个。从住区聚集程度划分,长春市住区分布情况可归纳为8大老居住片区与4大新居住片区。老居住片区包括宋家居住片区、铁北居住片区、中心居住片区、八里堡居住片区、东盛居住片区、绿园居住片区、一汽支农片区、开运街片区。
   其中中心居住片区与开运街片区地价和房价高,发展空间小。绿园居住片区、铁北居住片区、八里堡居住片区生活配套还不到位有待完善。东盛居住片区、一汽支农片区生活配套成熟度高。
   新居住片区包括南部中心城片区、净月组团南区和分别为西南部产业新区、东北部产业新区配套的四大片住区。其中,净月组团环境较好,南部中心城片区发展潜力较大交通方便。西南部产业新区、东北部产业新区均以产业配套住宅为主,环境、交通现阶段均不理想。
   按照行政区域划分,长春市共有六大主城区、四大开发区,距主城区38公里的双阳区因区位距主城区较远故不列入本研究范围之内。从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辖内的住区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朝阳区、绿园区、二道区与南关区的住区密度最高,宽城区、经开区与高新区其次,净月区住区密度最低。
   随着近些年房地产开发热潮,长春市住宅土地供应量与住宅建设量连年攀升,大量的建设使得长春市住区分布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2011年新开盘住区项目中在宽城区、二道区、高新区和南关区这四个区域的项目就占了全长春市的61%。而已有住区数量较多的朝阳区由于用地相对饱和,2011新开盘住区仅占全长春市的6%。
   3 对长春市住区分布影响因素的分析
   3.1 市域空间结构规划
   参照《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修编,长春市主城区空间发展方向为“南拓北优、西控东展”。主城区空间结构为“双心三翼、多组团”:“双心”分别指人民广场一带主中心和人民大街南端的南部副中心;“三翼”分别指西南、东南和东北三个主要城市发展方向;多组团是指城市的空间拓展采取组团的布局模式。
  3.2 各个组团功能定位 主城区用地布局的基本要点:疏解中心压力,在人民大街南端建设南部副中心,与现有人民广场中心构成未来长春城市中心的“双心”结构。培育多个分区副中心。工业用地发展沿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在城市西南建设“长春国际汽车城”,整合汽车产业的发展;城市东北部布局综合工业的发展用地。居住用地主要改造棚户区和向南及东南方向发展。构筑楔形绿地,地表水系、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
   3.3 人口结构的影响
   城市人口的增长、市区人口的疏散、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这三种因素引起了长春市住区向郊区扩散。与此同时长春市中心区仍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城市聚集效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城市中心就业岗位、商业设施、服务设施、医疗教育设施等的依附性以及对丰富城市生活的依恋,仍会促使相当数量的人口希望居住在城市中心。
   南关、朝阳、经开、高新四个城区城市化程度最高,作为全市的商业、文化服务中心,对人口的集聚力很强,大量的外来人口居住在这两个区域;绿园区、二道区就业主要依托本地人口的就地转化解决,人口增长途径主要依靠产业发展需求吸引外来人口;南关区南部、净月开发区利用较为有利的环境优势近年来居住建设很快,吸引了大量从中心城区迁入的居民。
   根据以上人口增长及分布情况的分析,明确朝阳区、南关区住房需求量仍然很大;经开区与高新区因为近年来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也吸引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落户于此。
   3.4城市交通建设引导
   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的建设对住区布局的影响是明显的: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大量动迁,对商品住房的需求迅速膨胀;其次,交通的便利缩短了各片区之间及与外界联系的时空距离,为住房发展提供了契机。
   地铁1号线、城际快铁等新型交通即将开通;最近开通的轻轨4号线贯穿城市南北;轻轨3号线、亚泰大街高速路等都市快速通道都将升级换代,经纬交织的立体交通体系将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住区分布与质量。
   4 长春市住区分布趋势展望
   纵观建国以来长春市住区分布演进历程,展望未来住区发展的趋势,归纳为以下几点:
   4.1 目前,我国政策重心逐步向保障房建设倾斜,预计近几年仍会适度压缩普通商品房建设量,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考虑到低收入人群交通支出能力相对不足并且工作多集中在市区,所以保障房选址应靠近市区并选择公共交通相对便捷的地带。
   2对近年来新建住区比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二道区、高新区新建住宅比例上升,朝阳区、宽城区有所下降。参考近年来新建住宅比例,预计这一趋势将得以延续,净月区近年来因各高校的相继迁入,住宅建设比例逐年递增,且建设项目主要以别墅等大套型房屋为主。
   3 改革开放后的长春住区建设基本沿主要交通干道展开,时至今日主要交通干道与快速交通沿线仍是住宅分布首选地区。在城市中心与铁北联系方面,由长春市规划院和北京城建院共同编制完成的《长春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规划研究》已经进入实施阶段,长春站前将建成地面、地铁与下穿的人民大街构成的三层立体交叉,使得人民大街能够穿过火车站直接通往铁北四路即城市的北中环路。届时,便捷的交通将会直接带动长春铁北的住区建设。
  综合从土地资源供给、产业布局和交通发展趋势分析 , 长春市朝阳区、南关区及其他城区靠近城市中心地段以基本饱和,今后主要是利用旧城改造中腾出的数量有限的土地进行建设 , 并且代价大 , 地价相对高昂。随着人民大街向北延伸,城市北部将是城市住区建设的区域之一。近两年二道区、南关区和高新区的住区建设呈现增长态势(表1,由住区增多带来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人气的提升将带动上述区域的住房建设。所以近期长春市东部和南部郊区将是未来长春住区发展的重点区域。
  
   5 结语
   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居环境的良好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对长春市住区分布的演变历程进行归纳总结,其目的更是寻找城市住区建设的客观规律。只有城市住区分布与城市结构相协调才能使城市建设得到健康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梦华.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J].城市问题,2007(3).
   [2]田野,栗德祥,毕向阳.不同阶层居民混合居住及其可行性分析[J].建筑学报,2006(4).

标签:长春市 演变 建国 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