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科学的预设生成多样的课堂: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且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预设则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它体现了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上学生学习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碰撞,情感融和”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意外和惊喜。因此,在教学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科学的预设是动态生成的重要前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因此也就十分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了。他们认为:只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才是精彩的东西。如果教师课前的主观预设多了,那么课中动态生成就会很少,学生的主动发展就难以落到实处。显然,这种认识带有片面性。那么,怎样看待“预设与生成”这一教学中的矛盾呢?笔者认为: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离开了预设,生成也就无从谈起,没有了生成,预设亦即变成了教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新课程标准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不少教师简单,机械地解读了“生成”,从而将“预设”完全摈弃,在课堂里偏离了教学目标,偏离了文本,一味地追求“生成”,便导致旁逸斜出,无谓争辩,这些漫无边际的“生成”表面上看起来课堂上热闹非凡,但却掩盖不了教学实质的苍白。
   例如我们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作为学习素材。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乐于参与,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精心的预设是精彩生成的重要保证。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精心的,全面的教学方案预设,并在方案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要对过程多做一些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怎样想?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仿一些情景,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精心的预设。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的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信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才有可能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设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应对如流,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望洋兴叹,甚至于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例如: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的大家已经熟悉的规则物体,计算他们的体积只要代入公式就可以了。如果物体是不规则的,例如土豆,那么它的体积怎样计算呢?
  生1:将适量的水倒入量杯中,记下水的体积是多少,把两次体积相减,就知道土豆的体积了。生2:我想,只要回家把土豆煮熟,把土豆压成长方体的形状,量出它的长、宽、高就行了。生3:找一个透明的长方体的杯子,从里面量出杯子底面的长和宽,再把水倒入量杯中,量出水面的高度,然后把土豆浸入水中,看看水面上升了多少,就可以算出土豆的体积。生4:我的方法很简单,只要称一下就行。(学生一片哗然,一时也没了定论,老师似乎也乱了阵脚,匆匆结束了。)
   教师为了按照自己预设的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简单而草率地扼杀了这段精彩的生成。多么可惜,对此,我们不得不反思:面对这样一个难得的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为什么要死守预设的教学规程而不能自拔?为什么不将这些课堂资源及时捕捉,并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之中?为什么一定要按预设的方案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在这样的设计中,把自己和学生不知不觉地来个五花大绑?试想一想,教师在课堂上还谈何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还谈何有精彩的生成?
  三、让机智的“预设”与创新的“生成”相得益彰。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实施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不能让自己的教学有太多的随意性。就教师的“预设”而言,它是一项深入的细致的工作,包括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对学生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经验的了解,对教学内容的教法、学法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拟订教学计划、实施细则等:包括教师对课堂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分析,学生认知上可能出现的偏差估计,以及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和目标达成的其它变数的预见与相关的应变策略;还包括教师本人的学术视野、人格魅力、知识底蕴、价值取向、教学机智究竟到了一个什么高度。我们要看到,教学不是忠实地传递和被动地接受,它不仅是课堂的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它不可能完全按预定的轨道运行,尤其当教师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设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当学生自主选定的学习目标与教师课前预设发生偏差时,教师果断地放弃了预设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圆柱与圆锥第二课时,学生们在对比中发现,虽然圆柱和圆锥的侧面都是曲面,但它们的展开图都却不一样。前者是长方形,而后者是并不是三角形却是扇形。当有人提出:“圆柱和圆锥都有无数条高,但圆柱的高都相等,而圆锥的高却不相等”时,…………这些对比中的发现是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活动的结果,它使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美妙。反思着一意外的收获,正是因为教师及时放弃了过去以练习为主,多磨多练的预设方案而生成了“将圆柱,圆锥放在一起再研究特征”的实施方案,从而化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究,符合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需求,学生探究的兴趣才更加浓厚。探究的过程才更加深入,探究的发现才更加精彩。
   所以,生成的课堂是重视师生生命多样性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因此可以说,离开了“预设”,“生成”也就无从谈起,没有“生成”,“预设”就变成了教条。所以,我们说:精彩的课堂教学是在科学“预设”中生成的,在精彩的“生成”出现时,教师又能随机进行“预设”,从而在“预设”与“生成”中不断地优化与整合,“预设”与“生成”也就相得益彰。教师要想达到自己的“预设”目标,首先在进行“预设”时,就应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就应该对学生的思维状况有一个教全面的认识,使自己的“预设”符合学生的实际。
   其次,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当教学不能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时,就应该运用教师的教学机智进行必要的调空和科学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当学生的思想已经被教师激活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促进“精彩生成”的出现,而一旦“精彩的生成”出现,教师又善于捕捉,避免“精彩的生成”与自己的教学擦肩而过。教师能否捕捉到“精彩的生成”,这一方面与教师自身教学思想有关,即是否有民主教学的思想,是否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是否认真地进行了平等的对话与交流等。另一方面也与教师的教学视野,知识底蕴有关。在上面案例中反应出,当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主动学习目标发生偏差时,教师的果断处理就给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课前科学的预设,以及教师灵活捕捉有效生成的能力,那么,课堂上的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就无从谈起。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反复认真学习新课程,细细品味新理念,批判现实,反思行为,扬长补短,调整心态,努力实现由量的渐变到质变,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标签:预设 生成 课堂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