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对中国书法模糊情境中的雅与俗的观照_情境的模糊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有幸获听黄河清先生的讲座,虽对先生所涉学术领域知之甚少,然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迥异于他人的学术见地对我的触动很大,于是针对先生所强调的雅与俗问题,深入自己所关注的中国书法,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可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艺术追求、审美经验决定艺术经验,因此确立艺术家或艺术欣赏者的审美品格尤为重要,审美能力的高下决定艺术创作的优劣,也决定艺术欣赏者欣赏水平的好与坏,可是面对中国书法,正如其他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一样,审美意识变得模糊了,对审美的追求中的雅与俗的品评也便建立在这个模糊性的基础之上。于是欲涉及雅与俗问题,有必要对其简单地谈谈模糊性。我们知道,对于书法形象的描述正如古代诗词作家笔下对自然以及人生的描述一样,极具迷糊性,“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几多愁?如何回答?难!怎么办?便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作答,解难量之量,这种模糊至虚无的表述方式折射出无限广延的情境,令欣赏者倘佯期间,化为清晰与充实。
  每每在一个书法展厅中,如果有人指着某一件作品问我好与坏,我几乎无需思索便可以应对,然而那人若再追问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的时候,我便很难应对了。忘记是哪位大学者了,当学生问他某某诗好在哪里的时候,他会大声地训斥:好就好在没法说。好到没法说也只能无奈地以“好在没法说”来应对,可见传统文化精华的品评之难。先贤聪明,几乎不约而同地运用了模糊的方法去解决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们看段书论: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出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不言而喻,模糊而又精到,虚无直指充实。玄不?是不是如李阳冰所说的“书以自然为师,而备万物之情状”呢?那么万物的情状又为何呢?还是模糊与虚无。在这模糊的情境下,对书法的好坏将以什么作为标准呢?
  我们将导出黄河清先生所强调的雅与俗了。
  何为雅何为俗?又是一对模糊的概念,概念的模糊尚可解释,落实到具体书法作品的品评难上加难。
  我们看看辞书中对雅俗的解读以及相关词汇。
  先罗列有关雅字的词条,《荀子?儒效》:“法二后王谓之不雅。”此“雅”字的解释当为正确讲;贾谊《新书?道术》:“辞令就得谓之雅,反雅为丑。”此处作高尚讲,即不俗气;陆云《为顾彦先赠妇》:“雅步擢纤腰,巧笑发皓齿。”此处作从容不迫讲。此外,“雅言、雅意、雅好、雅量、雅淡、雅游、雅致、优雅、古雅”等等概念无不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生活各方面的至高境界。与之相对的俗,《老子?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其中俗作习俗解;《商君书?更法》:“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这里的俗作世俗解;《后汉书?朱晖传》:“俗吏苟合,阿意面从。”这里的俗作平庸解。关于俗字的词汇有:“俗本、俗操、俗骨、俗流、俗格、俗物、俗思、俗尚”等等,均为雅对立面。
   最早分辨雅俗者,起于《诗》。中国传统论及音乐文学书画,皆必辨雅俗。
  书法品评的标准,古代神、妙、逸、能四品,雅俗不在其列,但为书法作品最为敏感的印象式批评。品评书法中的雅俗,我们还要预设一个坐标。清人刘熙载《艺概》言王羲之书“力屈万夫,韵高千古”,一“韵”字足以概括羲之书法及其所属时代的特征。孙过庭《书谱》曾这样赞美羲之的书法:“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 好一个“调清词雅”,王羲之开创了以雅为基调的江作风流,为后人确立了一个无法逾越的“格”的坐标。孙过庭所谓“造次之际,稽古斯在”,一语道出羲之书风优雅本色。我们将这个假定的坐标,作为品评雅俗的基准,来研讨历代书法的雅俗观。
  相较王羲之的雅便是院体书法的俗,羲之既开风气之先,其子献之克绍家风,降至南朝,那些世家子弟,互相陶淬,相率以妍媚为宗。散布民间,则自南而北,或经商旅或由征战,逐渐渗透。观北魏初年碑字之粗率方棱,演至末叶之精美端整,痕迹宛然。从此天下书风一统,唐太宗顺势揄扬,再经《集字圣教序》刊行,演为院体俗书。这里的雅到俗是经历了正统到平庸的过渡,即雅到俗的流变。
  由前面所列词条,我们不难看出,落实到书法中的雅,当为正统、高尚、从容不迫;俗则为非正统、世俗、平庸。也就是说,对于书风来说,风格独特而不规矩为雅,普及大众则为俗。就书法学习来讲,不变则趋俗,李邕曾言“学我者死,似我者俗”,“俗”以“死”来警示,可见,变化之重要,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是也。我特别要强调“从容不迫”,这是从创作者来讲的,真正能做到从容不迫,趋向雅格的作品必定诞生,所谓解衣磅礴是也。情感哲学落实到文学上,就有曹丕所提倡的“文以气为主”,气是人的个性气质,分为清浊。落实到书画作品上呢?作品中透露出的意境高的作品便是雅的,否则就是俗的。意境高的则“气韵生动”。中国文化崇尚模糊性虚无性、主空,不注重表面的实在,于是虚与实的游动也便凸显了作品的雅与俗的分辨。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绍之者趋于大雅。就雅俗问题,我们不可回避“雅俗共赏”这个概念,私以为,凡是划为雅俗共赏的作品,仅仅一少部分可列入雅的行列,大部分趋向俗。
  如何做到创作之雅以及辨别雅俗?当养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
  借由雅俗名实之探讨,有助于理解书法演变,以及书法作品之鉴赏,但这个雅俗之辨实在模糊,常处在不可言说之境地,“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祈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注释:
  ①②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孙过庭《书谱》,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6。
  参考文献:
  [1]宋?苏轼.孔凡礼点校.跋王荆公书.苏轼文集(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周积寅编.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3]苏金成编.澄明之境――文备艺术研究文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孙过庭?书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标签:观照 情境 中国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