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二年级作文 > 正文

[资源依赖分析:党建科学化研究的新视角] 党建科学化水平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资源依赖理论在党建领域中的应用,为党建科学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在党组织与外界环境的复杂互动中,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新的研究路径。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权力架构、组织结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其它执政资源都发生了一定的转换。中国共产党应顺应国际潮流、国内转型和党内转变的总体环境,进一步提高非权力性权威、巩固组织网络、强化社会整合功能。
  关键词:党建科学化;资源依赖;执政资源;外界环境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1-0073-04
  任何一个组织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它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社会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需要通过获取周围环境中的资源求得生存,因此,它必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环境。这种相互的影响产生了一种依赖,可以称之为“资源依赖”。政党尤其是执政党,作为一种典型的组织类别,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互动也更为频繁。
  
  一、社会环境变化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发生转换
  
  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议题。资源依赖理论以探讨和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而著称。它强调组织需要通过资源交换的方式来选择、参与和设定环境,进而摆脱外界环境的“限制”。资源依赖理论提出,组织与环境处在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之中,资源交换是联系组织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核心纽带,是资源“输入―输出”的重要载体。通过资源交换,组织从外部环境中汲取各类资源,比如人员、资金、信息、技术、物资,等等;同时,组织通过选择、参与和改造外界环境,促使外界环境逐渐适应组织自身的发展要求,成为组织发展的助力。政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它的资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对执政党来说,主要指权力资源;二是对党组织内部来说,主要指政党的组织、历史以及意识形态资源;三是对公民社会来说,主要指经济资源和思想文化资源等。从组织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来看,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外界环境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党组织对各种社会资源的汲取和利用。
  (一)党建科学化建设面临着一个全新外部环境
  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社会转型是其基本特征。社会转型是指质的意义上的社会整体嬗变,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整体过度和转变。我国面临的社会转型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大潮流中进行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等等。这些社会全方位的转型引发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多元化和实用化以及公民社会的崛起,等等。中国社会“多样化”格局的出现,又促生了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的进一步分化,计划经济时代高度统一的一元化社会已不复存在,党的建设面临着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动态的环境。在这种发生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也始终处于一个“被创造、被消费、被转移、被聚集、被重新分配、被交换,甚至损耗殆尽的过程”[1]。因此,中国共产党在经过伟大革命取得政权成为执政党,获得执政资源之后,仍然需要审时度势,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继续争取获得更多的外界资源,以取得更好的执政效果。这就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同外部环境进行主动的沟通和协调。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党组织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如何更加有效地从环境中汲取资源,与外界环境交换资源,以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来说至关重要。
  (二)利益多元化和思想多样化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90年以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命运相连、休戚与共。没有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依靠,中国共产党就无法取得胜利;同样,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也无法过上好日子。从这个方面来看,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资源,是我们党的最终依靠力量。我们党的执政资源主要来自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在与人民群众不断沟通交流、共同奋斗,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过程中,获得人民群众的真心爱戴,获得和增加党的执政资源。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利益地位日益得到提升,社会利益多元化、思想观念多样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已很难达到完全的统一,一部分党员和干部对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也可能逐渐淡化。这必然对新时期的党群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也必将导致我们党从群众中获得更多执政资源变得更加困难。因此,这种个体利益的多元化和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对党的资源吸收和整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我们党进一步保持乃至提高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党要获得更多的执政资源,必须正视自身对外部环境的资源依赖,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获得人民群众的更多支持和拥护。
  (三)中国共产党的内部资源发生变化
  组织内部资源是一个组织增强自身实力、降低外部依赖程度的重要方面,但组织内部资源同样也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与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外部环境变化相适应,我们党所拥有的内部资源也发生着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的各种资源功能定位的变化。随着党的中心工作任务的转变,我们党的各种资源逐渐由计划经济时期为阶级斗争服务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党的执政资源内容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民社会逐渐与政治国家发生分离,社会资源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的一大资源。三是党的各种资源效力的变化。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党的组织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意识形态资源的作用却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弱化。四是党的资源利用体系的转变。我们党的资源利用体系逐渐由以政治权力为本位转变为以社会服务为主导。
  
  二、执政资源的转换给党建科学化提出了新的研究命题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所拥有的各类资源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既给党的资源系统添加了新的活力,又对新时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权力资源依赖的有限性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顺理成章地掌握着政治资源的核心――权力资源,并通过制度资源、教育资源等载体对政府进行领导并间接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事务。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多数党组织在体制上都是各级行政机关的有机组成部分,党政高度合一,没有分开。党组织以单位制为依托直接掌握着人、财、物等各个方面的决策权和支配权,党通过单位制与人民群众形成紧密的人身依附关系。党组织凭借着制度赋予的权力和资源,很容易就会拥有对群众的绝对权威性。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民社会的形成,人们的生存生活和社会期望不再完全依赖于政治权力的安排和工作单位的给予,政治权力资源正逐步失去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单一的主导作用。在权力关系和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否在实行党政分开、不直接行使权力的情况下执好政,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支持和拥护,是目前党的建设科学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组织资源依赖的困境
  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2]。可见,组织资源是无产阶级政党团结统一,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基础。没有组织,社会就会涣散成一盘散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基层党组织为轴心,把全国的所有的党员按照工作单位、生产单位等形式有序地组织了起来,形成了从基层支部到地方组织,再到中央组织的一整套统一严密的组织体系。这一时期,我们党几乎做到了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党员,有党员的地方就会有党的组织。按照这种模式架构,我们党重新组织和整合了中国社会,形成了高度稳定的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单位制的式微,社会“碎片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从组织体系上看,党已经很难再形成完全统一、十分严密的组织架构体系了。究其原因:一是党组织的覆盖出现盲区,如何对待社会中不断出现的游离式个体、非正式群体以及各类新组织成为组织建设的一大难题;二是党组织向纵深发展的力度不够,一些基层党组织“名存实亡”、党组织上下级隶属关系不紧密等都成为当前的问题。在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期,如何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激发党组织的活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使社会由“碎片化”走向“组织化”,是目前党的组织建设的困境所在。
  (三)社会资源整合中的问题
  马克思指出:“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原有的高强度同质性的社会开始与政治国家分离,公民社会正在发育和形成。在公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社会资源不断出现并日益增加,政治权力已无法再以单一所有制和平均主义的方式控制和整合所有的社会资源。公民社会成为国家之外的又一个社会资源的提供者,市场则成为配置这一资源的又一方式。市场化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以最原始的个性要求来驱动收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4],这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瓦解,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和阶层利益的日益分化。由社会分化造成的群众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以及利益矛盾的日益显性化,增加了中国共产党整合社会资源的难度。另外,物质利益关系的分化必然导致人的思想意识的多元化,我们党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认同正逐步弱化。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利益分化日益加剧的社会资源分配,有效整合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资源,成为党建科学化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资源依赖路径
  
  在资源依赖理论的研究视角下,政党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是绝对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政党不仅仅是被外部环境影响着的因变量,而且也是影响其所处的外界环境的自变量。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全新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必须正确应对外部环境给自身建设带来的各种挑战;另一方面,要勇于超越自己在以往发展过程中曾经建立并行之有效的、而现在却已不适合的资源利用方式,在新的实践中提高党对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与利用水平,进而推动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
  (一)提高党的非权力性权威
  非权力性权威是政党间接依靠权力性因素或直接依靠非权力性因素获得的公众对政党的自觉服从,表现为群众对政党自觉的心理认同、支持与拥护。当今社会,有限权力、依法用权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必然趋势,也是法治社会的客观要求。在权力机制逐步失去其全能型、单一型主导作用的新时期,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非权力权威尤为重要。权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实现人们的自觉自愿的服从,在很多情况下,它比权力实现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和规范更加有效,更能实现人们的积极服从。我们党要提高自身的非权力性权威,首先必须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取得优异的执政绩效。这不仅包括促进经济迅速发展,而且也要促进政治文明进步、文化发展繁荣、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密切联系群众。一切工作要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方法,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的困难、问题和矛盾,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再次,要积极开展有效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重要法宝,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党建工作都是我们党的重要工作。同样,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们党的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优势。因此,要通过加强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引导群众、教育群众,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使党的主张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进一步提高党的权威性。
  (二)巩固党的组织网络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它“不仅包括结构形式,也包括组织密度、组织压力和组织覆盖面。……在组织网络方面,重点不是权力的行使,而是通过在全国范围的系统扩展,不断扩大和维护在草根层面的‘权力覆盖面’。”[5]从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来看,巩固党的组织网络,提高党组织的资源吸收和利用能力,不仅要完善党组织的组织结构,还包括明确党组织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党组织的既有目标以及相应的程序等方面,并且在一般情况下,后者往往会成为决定党组织资源利用与整合功能是否强大的重要因素。巩固党的组织网络,首先需要做到党组织的内部结构紧密并且层次分明,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建设、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同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改变和正在改变着人们生存和生活的方式。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相应的,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网络也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中国共产党要在这种变化之中提高其组织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水平,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促进党组织的广度延伸,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比如在“两新”组织和社区中建立党支部,创造一些辅助的、间接的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来实现人的“组织化”生存。另一方面,要增强党组织的融入深度和功能效度,理顺上下级党组织之间的隶属关系,加强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在各类社会组织或人群中的“核心”作用。
  (三)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
  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任何时候都不可避免的。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客观存在,有可能导致社会自身的不稳定,这就使国家权力的干预成为必要而且迫切。因此,强化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减少社会出现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不仅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需要,也是公民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党要整合社会各类资源,首要的就是要处理好与各群体以及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把发展作为增进各阶层具体利益和整合各阶层各种利益关系的物质基础,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善于从政策取向上找准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或群体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从“信任、承诺与沟通”三个重要的维度,开展有效的关系管理,建立党组织与其它组织,其它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资源共享[6]。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意识方面的整合,建设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同时,要扩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其它社会思想的整合能力,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着力开发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的文化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内外形象。
  
  参考文献:
  [1] 张?.政党执政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18.
  [2]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4] 陈志新,胡传明.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在当代中国的必然性及其培育与建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31-37.
  [5] 萨尔托里.政党的类型、组织与功能[C]//薛晓源.中国现实问题研究前沿报告(2006-2007).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9.
  [6] 贾生华,吴波,王承哲.资源依赖、关系质量对联盟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334-339.
  
  责任编辑 任浩明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A New Analysis Angle of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Party
  
  WU Guangqing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in Party construction area offers a new angle for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construc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ready found out a new way to promot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level in the process that Party organizations interact with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 Party’s ruling environment has been changed deeply, the power of Party, organization structure, culture and ideology and some other factors have been transformed to some extent. It is necessarily for the Party to conform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domestic and inner-party transformation to promote non-powerful authority, consolidate the network of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enhance Party’s social integration function.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arty construction, resource dependence, ruling resources, external environment

标签:科学化 党建 依赖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