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感谢信 > 正文

【江苏省2008年高考新方案在褒贬与热议中新鲜“出炉”】 江苏省的新方案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高考作为一项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而备受广大考生和家长关注的选拔性考试,堪称“中学教育的指挥棒”,时刻左右着中学教育的方向,对中学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自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来,高考科目的设置和中学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就从未停顿过,部分省市率先进行了高考方案改革的有益尝试,为在全国范围内深化高考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江苏作为一个教育大省,几十年来一直走在高考制度改革与创新发展之路上,高考方案几经变革,在广大民众关注的目光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性、时代性、适用性、可操作性都较强的高考改革方案。尽管引来一片热议,但江苏高考改革的步伐仍在稳步推进:
  2003年:高考由“3+大综合”改为“3+1+1”(即除语数外3门之外,考生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6门科目中任选两门,一共15种组合方式。)此次改革增强了选考科目的灵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特长,体现了人性化。录取方式上进一步扩大了高校招生的自主权,扩大试点范围,放宽报考条件,为高校选拔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和特殊人才,素质教育成效初显端倪,高校招生体制改革迎来了希望,全国性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拉开了帷幕。
  纵观1994年以来的四次重大调整,江苏一直致力于打破传统的文理分科考试的弊病,强调学科的均衡发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2002年的“大综合”到2003年的15个科目组合,每一次变革都贯穿了“发挥学生学习特长,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这一理念,不得不说是一个观念上的更新。但作为一次选拔性考试,由于学生选择的科目组合多样,各学科试卷内容又深浅不一,阅卷难以统一尺度,遂使选考不同学科的考生的成绩缺乏可比性,这给高校录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少考生选择考试科目并非为了“扬长”而是出于更容易“挣分”这一目的,这又给高校选拔人才出了道难题。
  江苏高考制度的每一次变革虽然未必完全成功,但每一次变革都将高考改革的步伐向前推进了一步。高考制度在理性回归的基础上得到了升华,一个遵循高中新课程改革规律,与高中新课程“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相适应的高考改革新方案通过向社会公示、采言纳谏、褒贬热议等一系列良性的民意互动后最终新鲜“出炉”:
  江苏省2008年高考新方案采用“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形式。“3”是三门统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语文、数学设附加题。选测历史的考生加试语文附加题,选测物理的考生加试数学附加题。统考语文、数学每门160分,外语120分,语文、数学附加题各40分,三门总分为480分。“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七门。其中选修测试科目两门,必修测试科目五门。选修测试科目由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选择一门,选修测试科目各科满分120分;七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中,考生选定的两门选修测试科目之外的五门为必修测试科目,必修测试科目各科满分100分。学业水平测试安排在每年的4月进行,必修科目在校期间可报考两次,选修只能考一次,均实行等级记分。“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采用“合格加等级”的指标体系: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三方面的评定主要看是否合格;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三方面的评定等第分A、B、C、D四级。
  在招生录取阶段,将按照语文、数学、外语3门总分加附加题的分数,从高到低进行相关投档。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测试、6门科目成绩均达到A级及以上的考生,在划线前加10分计入统考成绩。
  江苏2008年高考新方案描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考核评价体制:为突出基础学科的主导地位,把语、数、外作为统考科目,并增加了分值与题量,对选考物理或历史的考生加试数学或语文附加题,实现了文理分科考核;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弱化了物理、化学等科学性、逻辑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考核,改原始计分为等第评定;将必修科目的考核评价提前至高考前完成,变一次性考试为多样化考试,使高考成为一个过程,将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融入到整个高中学习阶段之中;为便于高校选拔人才,将统一录取与自主招生相结合,统考分数与选测科目等第相结合,专业设置与选测科目要求相结合,使高校有足够的自主权,根据各自人才培养的需要招收到具有较高水平、专业特长的高才生;为培养德才兼备、诚实守信的高素质人才,引入了综合素质评价机制,采用“合格加等级”的指标体系,通过对学生成长记录的归纳与总结,形成较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为高校录取提供参考。
  然而,理想的考核评价方案并未带来理想的评价效果:
  1.只有语数外三门成绩以原始分计分,导致同分段考生过于集中,考生间难以拉开差距。据统计,2008年高考5分段人数最多达11419人,331分至380分段人数达97868人,而统考科目以外的其余科目只给出等第,高校招生时难以准确衡量考生的真实水平,给不同高校挑选的空间太小。
  2.物理、化学只参加学业水平测试,虽然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同时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观察、思考、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削弱。弱化理科引起的不良后果是理科报考人数急剧减少:据悉,今年全省文科考生占了42.7%,理科占了48.6%。而按照江苏招生计划,偏理科的大约占三分之二,偏文科的大约占三分之一。这样对文科考生而言形成了“僧多粥少”的不利局面,而对高校选拔理科考生而言却形成“庙多僧少”,只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尴尬。
  3.选测科目等第划分太粗,统考总分太低同分段人数过分集中,将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作为志愿填报的门槛等等,一方面给重点大学选拔优秀拔尖人才造成困难,另一方面又将失利考生档在了门外。据分析,今年全省报考人数有50万人,按学业水平测试方案大约有25000人可以拿到A+,有大约10万人可以拿到A,这种等级划分淡化了尖子生。2008年高考中,全省达到本二要求的2B资格考生共有183594人,占总考生50.8万人的36%,也就是说,64%的考生因为在选测科目失利,直接就被拦在了本二之外。
  4.6A加分诱惑太大,学校、教师、学生都深陷其中。由于学业测试等第达6A可加10分计入投档分,而今年江苏的高考总分又从750分缩减到480分,从今年的分数段情况来看,每5分可能就相差一万多人,而10分就是两万多人。增加这10分奖励分就等于使自己的名次往前进了近两万名,这对考生来说是何等的诱惑。这无形之中给冲6A的尖子生增加了压力,而一旦某一科失利则全功尽弃,5A就等于0A,如此的起伏又给考生带来不小的失落感。另外,学校、教师又为帮助考生冲6A,考前减少了语数外的教学课时甚至干脆停掉了语数外的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学计划,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对冲6A无望的考生来说,无疑充当了一回陪读生的角色。
  5.综合素质评价的可信性、可行性值得商榷。综合素质评定作为录取新生的重要参考,这是完善考生评价体系、避免把考试分数作为录取的唯一尺度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向着全面、健康、生动活泼主动的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高考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衡量高考改革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全社会的诚信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人们的社会诚信度还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江苏目前出台的综合素质评定考核细则过于粗糙,标准又不够统一、细致,给基层学校实际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个别市、区(县)甚至基层学校怕对学生不利的综合素质评价会影响学生的录取,继而影响本地区的录取率考核,因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只拣好听的说,使综合素质评价流于形式,失去了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意义。

标签:年高 江苏省 褒贬 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