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二作文 > 正文

服务贸易与服务业对外开放 [大力发展服务业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近些年我国服务业一直在进行“内外双修”,处于关键性战略机遇期和结构调整期,尽管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上升空间仍然很大,尚需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需求日益加剧,发展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抓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日益成为衡量各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要统筹服务业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筑牢开放的基础,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充分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尽早实现我国经济的升级和飞越。
  
  一、全球服务业发展的情况
  
  
  
  20世纪4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克拉克就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就业将从农业转向工业,进而再从工业转向服务业。服务业是一国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就业率高、节能环保等特点。随着科技革命的进步,推动世界经济前进的动力呈现出“机械化-电气化-计算机自动化-知识信息化-绿色化”的发展规律,其中服务业的地位持续处于不断上升。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交通、通讯、信息处理的能力,使价值创造的模式从垂直趋向与水平,为各类咨询、信息、物流、创意和以技术为核心的专业服务领域开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制造业率先全球化,在产业转移的同时,也随之带动了为生产环节提供服务的服务业聚集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业飞速发展,FDL总额的2/3以上流向了服务业,其中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服务业成为产业国际转移的重点领域。从1980年-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从7674亿美元扩大到63200亿美元,27年间增长了8.2倍。期间服务贸易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增长到近1/5,平均增速超过了货物贸易。目前,国际产业的重心正在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已占60%以上,而且仍处于继续上升阶段。在全球服务业总体规模中,美国占32%,欧盟占24%,日本占11%。OECD国家仍然将服务业发展水平视为衡量其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可以预见,服务业全球化将逐步主导世界贸易格局。
  
  二、我国服务业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情况
  
  改革开放前,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对受到忽视,电信、金融、商业流通等部门长期处于国家垄断,服务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我国从1992年开始确立了大力发展服务业的目标,逐步从立法、市场准入、结构调整、综合政策扶持、有步骤的对外开放等方面全力发展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产业就业率,不断提高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来说,近些年我国服务业一直在进行“内外双修”,处于关键性战略机遇期和结构调整期,尽管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上升空间仍然很大,尚需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一)服务业的国内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服务业处于方兴未艾阶段。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为地方政府扶持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2002年以后,服务业开始受到高度重视,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点发展领域。总的来看,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相对于我国产业化进程、相对于世界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均较为落后。
  1 总体规模相对较小。首先,从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和贡献率来看(见表一),自1991年以来,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基本稳定,始终低于10%;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62.8%降至55.6%;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有明显的上升,从30.1%升至42.3%。其中2001年达到最高点48.2%,而后几年出现先降后升的波动走势。此外,大多数年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都低于GDP的增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低于第二产业。其次,2007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经到达2000美元/年,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这个收入层次国家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普遍介于50%-60%之间,而我国只有40%,发展规模较小(见表二)。
  2 就业吸纳率低,我国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处于缓慢、持续上升阶段,从1994年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以2007年为例,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为40.8%、26.8%、32.4%,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却为11.3%、48.6%、40.1%。可见,第一产业创造GDP最少,却吸纳了最多的就业,第二产业正好完全相反,而第三产业仍处于过渡转型中,未体现出明显的升级。可见,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工业快速增长,服务业缓慢提升,农业增速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是长期的艰巨任务。同巴西、韩国等国家这一阶段的发展情况相比,我们靠农业吸纳就业的比率约高于他们30%-40%,服务业则显著低于他们。
  3 产业内部结构尚不够合理。我们按照服务业提供服务的性质将14个内部行业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三类,从表四可以看出,各行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占比重较大的仍然是传统服务业,如批发和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而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房地产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相对占比重较小。从发展趋势上看,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比重逐年上升,显示出我国工业化程度逐步提高,服务业更大程度的和工业现代化融合在一起,助力于第二产业发展,符合国际产业发展的规律。尤其是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更是出现大幅提升,势头良好。
  4 供给显示出相对不足。同制造业产品足、质量好相比,我国电信、铁路运输、邮政、医疗卫生、教育等服务业供给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相比,目前看病难、上学难、铁路运输紧张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垄断造成有效供给不足,资源相对紧缺,市场准入的控制使民间投资和外国投资面临诸多壁垒,无法参与进来进行补充,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失效。在世界贸易组织划分的143个现代服务业行业中,我国大陆地区目前只能提供40余种。
  
  (二)服务业的对外开放
  我国服务业自1992年起才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随后的10年间,受认识不足的限制,我们一直把服务业的诸多部门列为敏感行业,不鼓励对外开放,因此这一阶段发展缓慢。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服务业加大了开放步伐,5年过渡期结束后,即从2007年开始,我国服务业将全面开放。根据《中国加入WTO议定书》,我们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承诺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开放程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总体来说,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发展势头迅猛,国际竞争力不强。
  1 起步晚,增速快。1990年至2007 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98亿美元增长到2556亿美元,17年间增长26倍。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7%,进口年均增长14.8%。世界排名从30位升至第5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球的比重从0.6%升至4.1%。尤其是2001年以后,进出口升势迅猛(见图一)。
  2 竞争力不强,长期处于逆差状态。1992-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始终处于逆差,自2006年起逆差才开始有所缩小,2007年逆差为22亿美元。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强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上,如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等,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信、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滞后于国内产业发展水平。例如金融业,2000年-2007年,除2001年微量顺差外,其余年份全部为逆差。而且,受惠于服务贸易全部开放,2006年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至10.4亿美元,约为2005年的3.3倍,逆差7.4亿美元(见图二)。2007年全世界71家外资银行在内地设立了117家分行,193家外资银行开设了242家代表处。
  3 利用外资不足,行业引资比例失衡。服务业虽然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但比重在逐年提高。2004-2007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为140.71、149.34、199.70和310.03亿美元,占全部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3%、25%、30%和41%。尤其是2007年起中国全面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范围,放宽准入限制,给外资进入服务业带来有利机会,比重大幅增长。从服务业吸引外资的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约占近一半,金融、电信、交通运输和仓储、租赁和商务服务利用外资规模都还较小。从服务业外资来源地看,主要是香港,约占总量的42%,而美、日、欧三大经济体对我国投资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都小于10%。
  4 服务外包成为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亮点。2006年以来,我国将服务外包确定为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手段,鼓励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充分利用外资的示范效应和技术带动效应,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国际竞争力。截止2009年6月底,我国已设立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服务外包企业共6673家,从业人员121.5万人(其中大学以上学历占81.3%),累计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142.4亿美元(其中国际服务外包占94.9%)。其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最大程度的受惠与服务外包,主要为软件外包业务,2006年以后出口呈现大幅增长态势(见图三)。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几点思路
  
  目前,世界各国经济普遍呈现向服务业转变的趋势,国际贸易和产业转移也逐步过渡为以服务业为纽带。我们只有跟上世界的发展潮流,才能继续确保并提升自己在国际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位置,有力的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从“十五”期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点服务业的发展,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几年来,我国服务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结构逐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目前服务业总体水平仍旧较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来共同努力。我认为,下一步的发展还是要坚持“内外联动”的方针,既把握国内产业升级的节奏,又溶入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稳步推进服务业发展。
  
  (一)理顺政府管理体制
  一是要加快市场化改革,区分服务业的性质,放宽政府对有关服务业的垄断式管理,除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或是必须由政府出资提供的行业外,其他所有行业均不限制非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培育经营机制健全的市场主体。同时,建立公平、规范的准人和竞争制度,通过各行业协会完善行业内部准则,优化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
  
  (二)统筹行业发展步骤
  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根据各自特点来有侧重的发展,在增加产业贡献率的同时,还要达到优化产业发展结构的目的。一是要重点发展生产型服务,把这类服务业的发展和创新放在首位。结合我国工业化中期发展水平的特点,通过工业来带动服务业发展,通过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实现国民经济支柱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如金融、电信、计算机技术服务、物流、运输等领域,均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范畴。二是要不断丰富消费型服务业,支持旅游、餐饮、批发和零售等商务服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需要,为扩大内需、促销费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要提高具有公共性质的服务业供给水平,这类服务都是由政府作为主要供给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国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如增加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
  
  (三)强化各项扶持政策
  梳理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支持服务业的各项政策,与时俱进的设计和实施。比如,区分行业予以财政支持,政府供给为主的行业可以采用直接投入的方式,而竞争性领域则应尽量采用财政补贴或贷款贴息的方式,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非国有资本投入;利用政府采购的方式来保护民族的、弱势的服务行业,缓冲外来冲击,培养其发展壮大;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优惠贷款来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中小企业可考虑由政府出面担保贷款、或引导风险投资进入;推动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向消费性,减轻生产型服务业的税赋;给予新型物流、产品技术研发和工业设计等高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更多的税收优惠,体现支持的重点。
  
  (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要通过政府层面扩大服务业国际合作空间,深化CEPA项下内地与香港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与美、欧等建立类似的合作机制,以市场换技术、换经验,提升服务业的发展速度。
  二是要积极有序的引入外资,控制投资比例过高的房地产领域,限制国际热钱炒房;引导外资进入物流、运输、其他商贸服务等竞争性领域,重点提高我国生产效率,推动市场营销服务升级,加快生产和服务的网络化和国际化;有步骤的对外开放金融、电信等重要生产服务业领域,在保证国家利益的前提下,破除垄断经营,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利润增值能力和差异性竞争力。
  三是努力建设全球服务外包基地,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认真总结20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经验,大胆探索,综合利用税收、财政、土地、融资、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在现有高新技术区、保税物流区、科技园区、软件园区的基础上,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建设不同类型的服务外包中心,重点发展离岸外包。比如,上海可以利用亚洲金融中心和总部经济的优势重点发展金融外包,大连、北京利用电子信息产业突出的优势重点发展软件外包,成都、西安、济南可以利用周围科研院所较多的优势,重点发展业务流程设计外包和研发外包。此外,还要大力培养本土大型的有实力的服务供应商,支持外包企业获得国际认证,增强接单能力。引导企业增强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建立诚信体系。
  四是加强服务贸易出口,扩大“中国服务”的影响力。要综合考虑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国际市场前景、我国服务贸易的行业潜力等多重因素,推动重点行业出口。如交通运输和文化产业。

标签:对外开放 大力发展 服务业 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