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心得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其实也就是: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探讨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信息素质 ;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个性发展
  通过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我发现绝大多数高中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本身并没有多大兴趣,而是对计算机、网络感兴趣,而且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顺利通过会考,新课改后则为了在学业水平测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与新课标要求相差甚远。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我个人认为:要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从被动性的学习转向自主性的学习。看一个人的能力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看是否具有一定的素质,会不会学习;知识本身已不再是最重要的,取而代之的是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所以,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新定位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
  新课改前,大部分学生、老师都将这门课定位为一门技术课。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就是学一门电脑技术,只要会使用某个软件、会修理计算机硬件就学好这门课程了。新课改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准确的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价值,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去学习、提高。?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时刻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练习,同时这门课程不是独立的,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用到其它很多综合的知识或者要和其它学科知识相整合,这就要求学生同时具备全面而丰富的知识。这门课程还强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实践过程中有所创新,不断进步,具有个性化。?
  根据这门课程的性质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将所学到得知识和身边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不断的实践、创新,积累经验和知识,从而全面的发展。?
  二、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新课标中,要求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结合,体现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提高信息素养并进行创新。比如,学生学习了VB程序设计后可以用来解数学问题,同时自己可以创新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程序;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后可以将其他科目的内容整理、归类,制作出适合自己并具有独特风格的课件。再比如我们学校校园网上的“网校联盟”,有许多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学生可以根据这些资源来创新出某学科或者其班级的学习资源。这样学生既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知识,也可将所学到的知识变为己有并扩展、创新。?
  三、注重教学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1加强对组长的管理与培训。大家知道,信息技术课基本上在计算机教室上,学生天性好动,上课只顾自己玩,经常做与课堂无关的操作,甚至打游戏,若不有效组织,那将会变成“放羊式”上机,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要老师花费时间与精力来维持纪律,弊端有二:一是难以操作(一节课只要有那么十多个学生在玩,老师是无法管理的),二是显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加强对组长的管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监督、管好本组的组员恰好能避免上述弊端。这样,老师才可能分出身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老师尽可能响应各组学生的提问,更多地点拨、辅导学生,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2辅导与交流。上课期间,老师布置了“任务”在各组展开竞赛,在竞争的情境氛围中,对于较难的“任务”会使学生频繁的提问导致老师难以及时响应,许多学生仍处于“失助”状况,这时,组长的及时指导和组内互帮互助既能缓解燃眉之急,又加强了组内的协作,而组员间的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献计献策,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得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和体现,老师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巡回指导、点拨各组,并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与个人,然后组间交流,组间小结,总结经验、方法,博采众长。教师也可以以学习伙伴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索和协作学习的过程,指点学习路径,点拨学习疑难,丰富学习交流,深化学习结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各小组长真正地成为组员的好帮手,教学的小助手。组员间的协作关系随之稳固下来,使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信息素养不断提高。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与方法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存储器”。学生面对的认知的材料也不再是教师单一的粉笔板书和口头讲述,变成一个个“任务”,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成长,而计算机形象友好的交互界面、逼真生动的实验模拟、饶有兴致的游戏探索,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他们在成为学习主人的愉悦体验中,情感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善。?
  四、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以往的课程评价都是通过最后的一次结业考试来决定,缺少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这显然不够科学。新课程要求不再采用一次考核来评定,而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
  为了更全面、科学的对学生作出评价,首先应该建立电子考勤系统,因为我们学校计算机不够,所以部分学生常以此为借口不到机房上课,教师又不可能随时点名查勤,有了电子考勤系统后,我们就可以对学生的出勤很好的掌握。其次,可以充分利用机房或者其他服务器,为每个学生建立独立的学习文件夹,保存学生平时的作业、收集到的信息和完成的作品等,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学生文件夹的内容,对学生近期的表现给出适当的评价,使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省。最后,每个模块教学完成后应该进行一次测评。将这些评价和高一结束时的学业水平测试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学评价。?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师更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本着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原则,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积极稳妥地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在现有的硬件较为落后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尽可能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意见》四川省教科所信息室 李维明 ?
  [2]《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24日第3版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彭绍东

标签:信息技术 教学质量 新课改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