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简介教学风格 灵活处理诗歌教学中的背景资料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在诗歌教学中既要做到知人论世,补充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又要避免单凭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主题思想,宜灵活处理背景资料,适宜地安排背景介绍的时间及量,这样不仅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解读,也可以培养学生个性化主题解读的能力,也能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
  关键词:诗歌教学;背景姿料;处理
  凝练与含蓄性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征,鉴赏诗歌的主题内容要冲破含蓄、朦胧的外障,有些时候得依赖背景资料的辅助,由此我们常言诗歌的鉴赏方法之一,便是知人论世。背景资料的补人是诗歌鉴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宜灵动处理,这与新课程理念下主题的个性化解读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创作背景适度取舍
  在教辅资料纷纭,课时显得不足的新课程教学中,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资料适宜适度取舍。适度取舍有利于作品主题思想的解读。如《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诗中“携来百侣曾游”“恰同学少年”之类的谈及年青时读书生活的背景应作介绍,因为这些背景有助于对伟人毛泽东当年蓬勃向上,旺盛战斗力面貌的呈现,有助于对主题内容的理解。但“粪土当年万户候”的一些背景事件,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的小册子,1919年毛泽东直接组织和领导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等,不宜补充,否则会削弱本诗的形式美,而带有政治解读色彩,这也违背了对诗歌的主题解读。
   二、创作背景适时补充
  美,是诗歌的特性。有些诗歌。在初步视觉上就能给人以美感;有些诗歌,在初次听觉上会产生美感;有些诗歌,需要品味才能萌生美感。诗歌的鉴赏,即为美的感受,如果初步接触诗歌就能唤起美的感悟,就不宜先从背景资料的介绍人手,以免打破了轻柔而缥缈的美感。如《雨巷》这首诗具有朦胧之美,学生初步诵读就能感知其中的美。学生在读此诗之前不宜先介绍背景,以免破坏了学生对这朦胧凄美意境的感悟。在解读诗歌的主旨时,学生们有了自己的感悟后或学生感悟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再适当补充时代背景,从而引导学生来解读这首诗的情感。这样的处理方式,带有情感的个性化解读,从而培养了学生以自我为主体的学习方法,突出了教学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创作背景有时宜提前介绍
  诗歌,文化渊源绵长,从诗经的小河到唐风宋雨,到现代诗的新颖,经历了漫长而微变的文化之路。有些诗歌体式有异于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如《离骚》作为骚体诗难以理解内容,学生离屈原的年代也久远,喜欢这首诗可能存在一些困难,教学时必须介绍有关屈原的资料,且应该首先介绍,详细的介绍,以?原的赤胆忠心来感梁学生,让学生怀着对屈原的敬仰之心来即兴教学。
  知人论世是诗歌教学中的常用方法,但这种方法不能过急过早过乏,在教学中要知人论世。补充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主题思想,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对应。应依据各首诗的形式,语言特征等形成的难易程度,来适宜地安排背景介绍的时间及量,这样不仅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解读,也可以培养学生个性化主题解读的能力,也能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

标签:诗歌 灵活 背景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