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状元的“散打江湖”:武状元散打比赛

时间:2019-01-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首次赴外参加自由搏击,陈超就把欧洲冠军一脚踹翻。但是他心中的追求,远远不止于战胜国外对手。   北京体育大学散打训练场的墙壁上,有一张图片很抢眼,那是1996年,陈超蝉联三届武状元时的颁奖照片,那时候,他只有24岁。照片上的陈超头戴金盔,手持奖杯,身披斗篷,威?凛凛,一副将军相,极具穿越感。在中国散打界,这算是一张意义深刻的照片,这段神话,这一传奇,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着。
  而今,眼前的陈超,已到不惑之年,相比当年的英气勃发,又多了几分沉稳和睿智。采访中,陈超的配合显得极有经验,但依然会询问我们“这样可以吗?”他的随意、坦然,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菏泽古称曹州,历史上为中原重镇,其武术源远流长,尚武之?代代相传,武林英杰人才辈出。细数菏泽博武名人,古有孙膑(战国时齐国军事家)、彭越(秦末汉初大将,封梁王,后被处以醢刑)、李典(三国曹魏大将,文武双全),今有张玉萍(全国武术全能冠军)、马文广(亚洲举重冠军)、穆铁柱(著名篮球健将),当然,还有我们的主人公――武状元陈超。
  说到家乡菏泽,陈超一再提到“淳朴”这个词,他总结说“淳朴,吃苦,厚道,负责”是家乡赋予他的财富。陈超为家乡的山灵水秀、人才辈出感到自豪,同时,他也为菏泽那块土地增添了无尚的荣耀和光环。
  菏泽流传的武术拳种繁多,传统拳法就有39种。在武术之乡的摇篮中,陈超七八岁时,就拜师于民间武师,练习梅花拳(也称花拳,现在鲁西南地区流传甚广,实际上是义和拳的一个支派,梅花拳至今已二十余世)等拳种。后来,陈超考上了山东省菏泽地区体育运动学校,主项投掷兼练短跑。1987年,投师于张海臣(原山东散打队专业队员),才正式接触散打。
  如今,由于训练紧张,陈超把父母接到北京生活,就更少有机会回家乡了,然而,每提起菏泽,他的自豪感、憧憬感就溢于言表。菏泽在陈超的心中,当永远是一片净土。
  武状元的文化意蕴
  据记载,菏泽在清朝科举中,就有武状元2人,武进士30多人。陈超是新中国的菏泽走出的第一个武状元。
  孔子曰: “有文事必有武备”,武状元这一词起始于唐朝,最早出现于武则天统治时期,如今再提武状元,虽本质不同于古代,却可视为一种文化传承。饱含文化内涵。陈超说:“武状元一词体现着一种文化,如今的散打王则没了这层意蕴。”
  “武状元比赛是把散打走向了市场化”,它最初以长江为界,举行南北争霸赛,从北方和南方各选出一名状元后,再让南北状元对决,最后胜出的,即是中华武状元。
  陈超后来考入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师从管建民(全国散打冠军),并代表体大参加一些比赛。在1994年,河北省沧州市举行的中华武术散手擂台争霸赛无差别级比赛中,陈超力挫群雄,拔得头筹,获得“新中国第一位武状元”的称号。又在1995年,湖南长沙举行的武术散打世纪挑战赛上,守擂成功,再次夺魁,加冕“中华世纪武状元”称号。到1_996年,在第三届中华武术散手擂台赛上,卫冕成功,实现“三连冠”,取得中国散打的最高荣誉,并获得永久保存武状元金头盔的资格。
  如今,陈超的电脑里,存着一首《中华武状元之歌》,是当年比赛所用之歌,也是他最喜欢的歌曲之一,“中华武状元”也正是他的雄健的称号。伴随歌声,再忆起“往昔峥嵘岁月稠”,更是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第一与绰号并驾齐驱
  除了在争夺武状元的赛场上三次勇夺第一外,在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上,陈超还拿过两次第一名。然而,他不仅第一名的头衔多,绰号更是不少,比如“轰炸机”、“笑面杀手”、“中国泰森”、“中国散打王”,这些是人们出于喜爱的形象描述,也是他在中国武术界获得的美誉。
  “轰炸机”之名,是陈超第一次参加比赛后得来的。那是1991年的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当时他代表北京体育大学参赛,前三场均在13秒内将对手击落擂台,瞬时成为散打界的一匹黑马。人们叫他“轰炸机”,是因为他的后手拳较重,踹腿速度快,就像当时海湾战争中的轰炸机――突击力强、航程远、载弹量大。
  “笑面杀手”是陈超的另一美誉,不难得知,是因为他常以微笑示人,甚至在赛场上,在对手面前,也是笑脸相迎。其实,这赛场上的微笑又是一门学问。比赛中的微笑,表现的是一份泰然、自信,是给对方的心理压力,也是一种心理战的手段。光凭匹夫之勇,自然难以立足,“笑面杀手”背后,隐藏着的是谋略与智慧。
  斗技斗智斗勇
  采访中,陈超反复强调想要练好散打,必须学会“斗技斗智斗勇”。技术上娴熟只占其一,智慧的发挥则越来越受重视,要学会边思考边打,才能事半功倍。
  技艺的训练,要靠吃苦耐劳,靠勤奋。刚入大学时,陈超技术平平,并不出众,在一次训练中,由于没有防守好,被对方一拳打在软肋上,疼了足足一个星期。那时候,即使没有组织,他也会每天出早操,并积极参加训练,积累经验。
  说到那些伤痕累累的日子,陈超表示:年轻人应该吃苦,并要有积极思想,学会在苦中求乐。研究一招一式,真正投入进去,就会觉得其乐无穷。他十分强调“训练要带着脑子来”,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成就感就会随之而来。
  在陈超参加的众多比赛中,1996年的武状元比,赛算是最艰难的一场。那一场的对手,被陈超称作“巨无霸”,是来自内蒙吉的选手孟赫?巴特尔。“巨无霸”身高2 05米,体重130多公斤,这给身高1.82米,当时85公斤的陈超以泰山压顶似的威胁。巴特尔一上场,便借助体重的优势,一轮猛攻以求速胜。陈超一个躲闪不及,左眼被孙氏猛击一拳。然而面对强大对手的挑战,陈超并没有乱了方寸,他不仅没被吓得退缩,反而及时调整出攻击的架势,步步紧逼。正如陈超所预料的,巴特尔见势,反倒犹豫起来,怕对手因挫而勇,没敢轻举妄动。陈超算准了对方心理,利用对手迟疑的时间,及时调整好状态,遂发起一阵猛攻,丝毫没给对方机会,成功坐上擂主宝座。
  如今谈起那场比赛,陈超依然心有余悸,说当时对方如若趁机猛冲猛打,结果就不好断定了。这一场实实在在的心理战,陈超在客观条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略施小计,从心理上挫败了对方,也正反映出他常说的,散打要“斗技斗智斗勇”。
  从独孤求败 到桃李天下
  每谈起当年争夺武状元的情形,陈超就神采飞扬,仿佛重回赛场,一切历历在目,也让听者如身临其境,意犹未尽,颇有“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意气。那么,忆完往昔峥嵘岁月,再来唱下今朝的坚定豪迈。
  从1999年7月起,陈超任职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至今一直从事武术散打的教学、训练、科研工作。此前的1994到1999年,陈超曾在北京武术院工作,任北京散打队总教练。工作后,由于训练时间有限,到1997年,陈超选择告别赛场后,一心投入到散 打教学中,为弘扬中华武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绝招技术“倒踹腿”威面八?,所向披靡,被同行称誉为“陈氏踹腿”,这也被写入散打教科书中,作为经典散打招式,成为不老的神话。
  为切磋武艺,广交朋友,陈超还把他多年从事武术散打的心得梳理成文,出版了《陈超散打入门教程》《陈超散打提高教程》等书,希望以书会友,以文辅艺。而作为散打队总教练,陈超也是成绩斐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运动员,八九个世界冠军,2011年一举拿下两个团体冠军。
  陈超在训练队员时,一直强调要动脑。比如在练习踹腿摔的时候,摔是主练,进攻是配合。作为配合的学员,如果在专注进攻的同时,能留意对方动作,就会把摔也练到,一举两得。他在训练场上。不断与学员互动,用轻松的言语讲解技术要领,并不断提醒队员动用脑筋,寓教于乐,深入浅出。
  期待“散打外交”
  1971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来京访华,作为解放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充当了两国之间的外交特使。小小银球,弹开了中美彼此紧闭20多年的国门,震动全球。国际舆论将此称为“乒乓外交”。
  陈超多年与散打为伴,也希望散打能充当起更重要的角色,他说:“体育是很好的外交手段。”
  接触散打多年,陈超发现:同样是格斗术,各国技术基本相同,不同的主要是规则和特点。散打最具代表的特点,就是摔,这是独一无二的。观看中外对抗赛,会发现,散打的拳脚组合能力,摔的能力,明显高于国外。1993年,陈超前往意大利参加欧洲自由搏击大赛,第一场与欧洲冠军交手。以攻击头部为主的拳击选手,没留意陈超的腿,陈超出其不意,先一腿踹到对方肚子上,对方难以承受重击,呕吐不止,被迫提前结束比赛。
  不同于拳击的以拳为主,跆拳道的以腿为主,摔跤和柔道的以摔为主,散打可谓包罗万象,“拳腿摔”齐上,技法灵活,讲究速度,击打面积最大。追溯到文化层面,各国底蕴不同,理解就不同,所以陈超希望将散打作为沟通渠道,进而融合各国文化,以小见大。
  另外,中国散打发展到今天,变动最大的就是比赛制度,现在的赛制有锦标赛,冠军赛,散打王,功夫王等等,还有很多商业性比赛。面对散打的商业化,还有更多的外国练习者,陈超认为能够以武会友,不打不成交,以中外对抗促进多国文化交流,是件好事。
  修身养性 与时俱进
  今年五月,散打队又要参加比赛,陈超忙着制定计划,做训练监控。他希望打造一个有知识、有素质、有活力的队伍。
  陈超认为,练习散打,需要具备坚韧、勇敢的素质,睿智的大脑,高度的责任心,还有良好的品德。其中,良好品德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在陈超的办公室内,最醒目的是一幅李小龙的肖像画,除此之外,就是几幅书写武道和武德的书法。可见,武德于今天、于散打队,是越来越被重视了。他说:“心术不正的人,每天只想些歪门邪道,不可能练得好,即使技法纯熟,也不会有大成就。”习武之人,就应当随意洒脱,心胸坦荡。
  当年考到北体大后,陈超师从朱瑞琪(中华武林“百杰”、武术八段、国际级武术裁判员),至今天,从学生转为老师,他亲历散打的发展变化。
  散打的制度在变,所以打法也要变,一招一式都要与时俱进。比如赛制规定不让搂抱,所以陈超就把太极推手融入散打,变抱为打。再如其声名显赫的“陈师踹腿”,他说“这在技术上并不是独有的,只是动作更合理,时机把握得更准确,”这也是一种创新。现在,作为教练员,陈超说:“教也是学,看到队员身上的问题,我也会总结。不同的是,现在会思考得更深入,对散打的理解也更深刻,运用更自如了。”
  陈超早就意识到创新精神的重要,不论在训练中还是教学中,他都强调要不断地积累经验,进行思考和改进,要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标签:武状元 散打 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