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食谱 > 正文

晋江农商银行:金融反哺实体_“反哺”渗透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基于数据调查和当下农村金融的现状,从本质性和方向性的角度出发,归纳总结了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农村金融主要需求特征,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探索以银行业反哺为主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改模式。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改革;金融“反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065-02
  
   引言
   在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中国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三农发展面临巨大的资金需求,但农村金融产品不足,金融知识薄弱,惯有“两高一低”(交易成本高、风险高、回报率低)的突出问题,农村金融覆盖面很低,大量的农户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贷款资金得不到保障,无论从信贷约束还是总市场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存在的缺口问题相当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其重要原因是农村地区在资金上的严重“贫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概括成“钱、粮、人、地、权”五个字,但解决这五个方面的矛盾依赖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资金又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村资金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农业税收、农村存款上存等形式大量投入城市,为中国工业化初期的建设输送了宝贵“血液”,同时绝大部分农民工投身于城市建设和发展,商业银行又相继收缩在农村的网点和业务。近年来,国家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反哺要求,加大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引导金融资金用于农村,金融部门努力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涉农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比如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则旨在改变其作为农村资金外流“抽水机”的角色。尽管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一点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近期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为建立多种形式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进行了有益探索。对于城市、工业和商业银行的反哺责任和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都成为当下的热点和焦点。
   一、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和主要特征
   从1979年2月,农业银行成为从事农村金融业务的国家专业银行,标志着农村金融体制的初步成立,1984年后,农村信用社建立了县级信用联社,调整农业银行与信用合作社的关系;同时多种农村金融组织、金融形式应运而生。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年11月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自此农村金融陷入一个僵局,出现存款难、贷款难、支现难、转账难的局面,形成了农村信用社“独户挑重担”、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但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
   当前农村金融需求的主要特征: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研发、农产品流通渠道及设施投入的季节化。根据数据统计,目前在部分地区新建立起来的村镇银行,全国2 860个县,3万多个镇,仅有150余家村镇银行,而且基本锁定县域资金,存在明显的“汤水效应”。村镇银行在绩效方面表现为:总体盈利水平偏低,经营风险状况良好,资产规模对绩效有积极作用;绩效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而且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对村镇银行盈利能力有负面影响,而对经营风险影响并不明显;发起机构对村镇银行盈利也有影响,有其他法人参股的更利于提高盈利能力和降低风险。
   但是村镇银行目前处于一系列的两难境况:服务三农,还是放弃三农(仅有47%的贷款涉农林渔牧);定位为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银行(目前无法建立两者的通道);是独立机构还是分支机构;股权分散还是一股独上;是村镇银行或是县域银行等。
   二、农村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农村金融改革存在主要的问题可概括为几个不平衡:其一,改革进度不平衡,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农村后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农村先于城市;其二,服务网点覆盖不平衡,全国银行业机构网点约17.2万个,平均每万人1.3个,而农村银行网点约2.7万个,平均每万人0.35个,而且农村人口分散;其三,资金投入不平衡,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为46%,而全国平均存贷款比约为60%;农村人均贷款余额不足城市人均贷款余额的十分之一;其四,业务发展不平衡,城市金融创新快,品种丰富;农村金融创新不足,品种少,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手段落后。
   造成当前局面的原因为:首先,改革仅偏重于机构调整,忽略了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和金融机构网点分布,近年来各大金融机构为了集约化经营出现撤销农村网点、现金库和工作人员,使农村出现存款难、贷款难、支现难、转账难的局面;其次,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和经营策略导致农村信贷供需矛盾日益激化,商业银行远离反哺责任;再次,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和审批程序与农村借款主体的现实状况不相适应;最后,农村的信用担保能力低,方式少,农村保险公司发展落后。
   三、农村金融改革方向与银行业反哺
   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属于供给抑制型,体系为选择合作制与商业化共存模式。农村金融改革首要问题是确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和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控、激活三农金融业。
   目前金融改革的几个重点方向:一是由城市金融改革向农村金融改革推进;二是弥补农村金融监督机构的空白;三是由大型企业金融向微小企业金融;四是利率和汇率的价格机制深化改革;五是强化反哺责任。农村金融改革应是一种新型的“普惠型”的模式,满足农村多元化、多层次、大覆盖面的和可持续化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些具体措施落实包括:强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反哺责任,由商业银行发起或控股成立村镇银行;建立和规范新型的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多元化的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和信征体系,规范的安全运营环境和监管措施。
   四、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1.加强有效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为建立多样化、有序分层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监管模式,实施中央和地方的分级监管,赋予地方政府部分监管权,适当放松金融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通过立法使民间借贷法制化,并将其置于政府的监管之下。
   2.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首先是金融服务创新,积极探索完善金融服务三农的区域合作模式;拓展服务手段,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咨询等业务。其次是金融产品创新,设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贷款、农田水利改造专项贷款、大型农业机械按揭贷款及租赁业务;探索发展订单农业,农业生产资料购买贷款、科技兴农推广贷款等品种;开发农产品专业市场和电子化信息网络市场的贷款,以仓储、配送、分销等为内容的物流服务贷款品种。最后是推广农户联保,达到信用增级和风险控制的目的,完善担保机制、拓宽质押范围,加强农村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3.进一步理清农村金融格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期分批逐步建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机构,向农户提供小额农户贷款、种养业贷款等形式的农业产业化贷款,增加农村助学和消费信贷的投入;加快政策性银行改革,完善政策性银行运行机制,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专项贷款职能。改造农发行,突出政策性金融业务,增加财政投入,处理农发行的不良资产;实行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集中,实行独立核算和分账管理。
   4.发挥货币政策作用。对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继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增加可运用资金,提高信贷支农投放力度;改善支农再贷款政策,发挥支农再贷款作用,同时择机改革农村利率价格机制。
   5.发挥财税政策作用。鉴于农业贷款的“两高一低”特点,通过对发放农业贷款、农村保险的机构或贷款(投保)对象,提供财政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合理补偿,调整部分税收起征点;提高风险覆盖能力,逐步使农村成为商业可持续领域。充分运用农村金融机构优惠税收政策消化历史包袱,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
   6.发挥监管政策作用,完善保险体制。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适时适度放宽资金、机构和业务准入门槛,吸引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构筑城市资金流向农村的渠道。建立信用保障体系和政策性农村保险体系,实行多户联保机制和信用积分机制,建立合理的信用积分与授信度、利率价格挂钩机制,实行相互担保,风险分担。
  
  参考文献:
  [1] 吕秀萍,杨兆廷.农村保险拓展农村信贷抵押物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9,(6).
  [2] 潘林.村镇银行发展的九个两难选择[J].农村金融研究,2011,(11).
  [3] 孙??.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缺陷分布与优化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12).
  [4]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5,(4).
  [5] 周健.保险市场与农村信贷市场的对接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5).
  [6] 曾刚,李广子.中国村镇银行绩效及其影响因素[J].农村金融研究,2011,(11).
  
  [责任编辑 陈丽敏]

标签:反哺 渗透 金融改革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