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数学 > 正文

诗歌鉴赏命题意图【诗歌鉴赏常见的命题模式及解题要领探析】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命题类型例解    (一)命题角度一:理解、赏析诗歌的形象(景象)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意?境)(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是要忠于原诗,二是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务必具体化。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1[JZ]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问: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达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例2[JZ]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声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2.分析某一人或物的形象
  (1)直接赏析形象
  ①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形象,《江雪》中独钓老翁的形象等。
  ②诗人自我形象: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以景衬人,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2)赏析意象所蕴含的意义或形象
  这里主要是指景物描写中特殊意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诗歌中常见的特殊意象及其含义有以下几种:
  ①植物类
  柳――送别、留恋;枫叶――愁思;落花――失意;竹――气节,虚心,积极向上;兰――高洁;松柏――伟岸,坚强;梅――不屈不挠等。
  ②动物类
  子规(杜鹃)――悲惨,思念故乡;猿猴――哀伤,凄厉;大雁――孤独,思归等。
  ③天气类
  孤云――孤独,漂泊;春风――美好,舒畅;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等。
  ④其他类
  月亮――思乡思亲;夕阳――失落,消沉等。
  例3[JZ]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问:简析这首绝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这首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通过对黄叶、秋霜的描写,再以“无颜色”、“清漏长”作衬托,塑造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清漏的愁怨少女形象。
  例4[JZ]咏竹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问:说说这首咏竹诗展现了“竹”的什么品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竹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坚定、挺拔、苍劲、宁折不弯的的形象。竹子的这种精神正是诗人亮节志向的生动写照,表现了诗人坚强不屈的豪迈气概。
  (二)命题角度二:理解、赏析诗歌语言
  提问方式一: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2)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常用来作答的词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洁洗练、明快浅显、辞藻华丽、沉郁顿挫等。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5[JZ]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此诗的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示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例6[JZ]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反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问:一般人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的风格特征是沉郁悲怆、深沉凝重。作者把自己深沉的爱国情怀与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表现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自己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提问方式二:这首诗(词)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词)中的×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久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该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含义?表达效果)。
  例7[JZ]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头,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例8[JZ]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这首诗中的“网”字用得十分巧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动词的运用,把人的情感巧妙转移到丝雨之上,显得生动、新奇,富有情趣。
  (三)命题角度三:分析、鉴赏诗歌的创作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达技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和表现手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乐写哀、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正侧结合、巧用典故、对比衬托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如何具体运用这种手法的。(3)此手法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9[JZ]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案: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颈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的忠勇品质,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四)命题角度四:理解、分析整首诗的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解答分析:古典诗词或描写自然风光,表达恬适安闲的心境;或歌颂壮丽河山,表现对祖国的挚爱;或绘写花鸟鱼虫,表达生活的高雅情趣;或叙写亲情友情,抒发人类情感的至真;或追慕古圣先贤,抒发建功立业之志;或描写民间疾苦,客观上为民请命;或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表达深沉的哲理思索。答题时常用的术语有:忧国伤时、怀古伤今、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思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
  解题步骤:(1)了解诗词作者及相关背景。(2)认真揣摩诗歌的意象和语言风格。(3)结合以上信息准确分析出整首诗歌的情感。
  例10[JZ]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问:(1)分别概括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人世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因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奸邪为非作歹的深深担忧,也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
  另外,在诗歌鉴赏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命题形式――比较阅读。这种题型,所选诗歌的内容和手法大同小异,命题意图主要是综合考察准确理解、把握诗歌的能力。考察的范围涉及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各个方面。只要熟练运用上述几种解题方法,就可以准确解答试题。
  例11[JZ]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一夜声。
  [JZ]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送客愁。
  注:李涉,唐代人。曾因事被贬谪出京,后被罢官流放。此诗为第二次贬官时所作。
  问:(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拟人。前一首诗写一夜潺?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一首诗写一夜潺?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2)可以有两种答案:①不同意。溪水本无情,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似”字暗透出这只是诗人间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受,语境灵动轻妙;并设置悬念,引导读者去体悟作者的感情。换成“却”字便过于强调,太实。②同意。在“入山三日”的旅程中,溪水与旅人一路相伴,慰藉他的寂寞;而将别之际,又一夜潺?,依依惜别。“却”字肯定并强调了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而“似”字无此意味。
  二、答题技巧
  纵观历届高考,同学们大多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下转第8页)

标签:探析 解题 要领 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