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体检 > 正文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显著的选择性特征。劳动力转移的选择性将会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的显著提升和农业物质资本的快速积累。这将优化农业要素投入,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计量分析的结果支持劳动力选择性转移促进农业技术进步这一结论。
  【关键词】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农业技术进步;人力资本
  
  一、引言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在数量上呈现递增趋势,而且转移劳动力大多是具有男性化、年轻化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优质劳动力。2009年,中国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为22978万人,比上年增加了436万人。其中,男性占65.1%,16-40岁占到83.9%,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到88.3%。??[1]?劳动力的这种选择性转移??[2]?使得农业从业人员体现出女性化、老龄化和较低受教育程度等特征。农业从业人员质量的下降在一定时期内必然会对农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2009年末,全国农用机械总动力为8749.6亿瓦,比2008年增加了3.17%;全国化肥有效施用量为5404.4万吨,比上年增加了3.16%。??[3]?这一组数据表明,在农村劳动力进行有选择的、持续的转移的情况下,农业技术进步仍然在稳步推进中。
  舒尔茨曾提到,传统农业的落后并不是因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而是缺乏技术进步(1976)。就现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已有学者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有一些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存量对农业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苏静,2011; 杜江,2010 ; 李谷成,2009; 李勋来,2005),然而,中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差别极大 (刘海英,2004; 杨俊和李雪松,2007)。目前,中国人力资本处于边际积累率递减阶段,人力资本“均化”程度与农业技术进步推进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本飞,2011);韩宏华(2001)认为,可以通过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提高农民素质等措施来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从全球来看,中国的农业科技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因而彭卓(2002)认为农业技术进步的推进关键在于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
  目前尚没有学者对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本文将尝试从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出发,尝试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在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下降的背景下,农业技术进步将如何实现?第二,农业技术进步与劳动力的质量改变是否相关?若二者之间互补,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技术进步将如何推进?第三,有哪些政策措施可以在解决农业当前困境中起到显著性的作用。
   二、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和农业技术进步之间关系的理论描述
  农业技术进步是指农业生产中先进技术对落后技术的替代。而在传统意义上,技术进步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的农业技术进步是把除了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能导致农产品产出增加或减少的要素都囊括其中。它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还包括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狭义的技术进步,又叫“硬技术进步”。它主要包括良种的选育、化肥的施用等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此外还包括农用机械、动力及农田基本设施等生产条件的改进与完善。本文所讨论的技术进步为狭义上的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就是要逐步完成由传统农业生产函数向现代农业生产函数的转变的过程,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将导致农业投入要素比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选择性转移带来了物质资本的快速积累,快速积累的物质资本在推动农业生产增长的同时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此外,物质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对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其快速提升以满足整体发展的需要。因此,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也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显著提升。
  具体而言,劳动力选择性结构下的农业技术进步的实现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非农部门的工资率和平均人力资本都高于农业部门,非农就业部门对从业者个人的人力资本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和其他农村劳动力相比,选择性转移的劳动力有着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获得在非农部门工作的机会也更多。留在非农部门工作的机会和更为稳定的收入吸引着更多较优农村劳动力的加入。因此,和非选择性转移相比,选择性转移能提高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率。
  第二,加速农业物质资本的积累。当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过程进行到一定阶段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就会出现短缺。此时,农业生产必然产生对能够替代劳动的物质资本要素的使用倾向。在劳动力短缺的条件下,物质资本使用的有利性也激发了农民对使用该类要素的需求。另一方面,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业物质资本的供给:首先,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农业生产剩余会因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过程而提高,而人均农业剩余是形成农业资本的来源之一。其次,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导致的非农就业增加了农民家庭的收入,这为加速农业部门的物质资本积累提供了保障。再次,选择性转移为非农部门提供了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需求,提高了工业化的发展质量。工业化的健康发展也为工业反哺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农业物质资本的需求增加和供给改善,必然带来农业物质资本积累率的实际增长,农业生产函数也必然因此实现向资本使用偏向型转变。
  第三,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直接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降低。如果农业部门的物质资本体现型技术同时是技能偏态型技术,那么这种转移必然会形成物质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的瓶颈,进而对农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但是,选择性转移对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需求和投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非农部门对劳动者设置的准入标准,使农村劳动力认识到:通过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水平可以获得更高水平的收入。而这种高收入最先出现在非农部门,在劳动力市场充分开放的前提下,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实际上是一个实现人力资本最优配置的过程。当农村劳动力认识到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好处之后,他们将会加大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将会更加重视对对下一代的培养。
  从短期来看,选择性转移并不能为农业部门带来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因为,当选择性转移导致的人力资本减少量大于其带来的人力资本积累量时,农业部门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就会降低,人力资本存量就会降低。但是,从长期来看,选择性转移为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随着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农村劳动力将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这将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率在未来得到普遍提高;其次,选择性转移直接导致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增加,这为农村劳动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最后,随着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农业部门将逐渐出现一定程度的规模经营,物质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也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农业生产部门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回报率的部门,这对具备一定技能的优质劳动力也有着明显的吸引力。
  三、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1、变量、数据和分析方法
  假设:①中国的农业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②仅分析传统农业部门;③农业部门的投入为劳动力、资本、技术;④技术因素中只包括机械和化肥;⑤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等同于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
  本文将把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作为解释变量,把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等表征农业技术进步的指标作为主要的被解释变量。本部分将选择对数模型对中国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分析。
  计量模型结构为:LnT=α?0+α?1LnL+ε(1)
   LnF=β?0+β?1LnL+μ(2)
  L: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
  T:农用机械总动力;
  F:农业化肥施用量;
  计量分析所需数据采用中国1980-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其中,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L)可以通过计算得出, 计算中所需数据来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农用机械总动力(T)、农业化肥施用量(F)摘自《2010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和《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2、平稳性分析
  通过lnT、lnF、lnL等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通过检验发现LnT、LnF、LnL都是平稳数列。检验结果如下:
  
  
  通过单位根检验知道LnT、LnF、LnL都是平稳数列,为了检验LnT和LnL,LnF和LnL之间是否存在平稳性,现对变量间进行协整检验。
  首先先对LnT与LnL进行协整检验:
  由上表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迹统计量22.1148大于临界值?15.4947?且概率很小为0.0043,可以拒绝原假设,认为LnT与LnL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迹统计量0.1394小于临界值3.8415且概率为0.7089,则接受原假设,认为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最大特征值检验与迹检验结果一致。
  同理,LnF、LnL之间肯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在5%显著性水平上,LnT与LnL之间、LnF与LnL之间均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3、模型回归
  运用最小二乘法,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LnT=0.97+0.99LnL①
   R?2=0.55 ?R?2?=0.53
   LnF=-0.38+0.87LnL②
   R?2=0.60 ?R?2?=0.58
  上述模型拟合程度良好。之所以和理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是由于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这一社会现象由改革开放所引致的,所以数据收集只能从1980年做起。研究数据相对较少是造成拟合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估计结果显示,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有效化肥施用量的影响为正,也就是说随着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的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有效化肥施用量增加即农业技术水平稳步推进。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每增加1%,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0.99%;而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每增加1%,化肥的有效施用量增加0.87%。
  4、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检验仅考虑了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没有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短期动态变化关系。现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本文中各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对于模型(1)误差修正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Int =?ECM??t-1?+∑p-1i=1?φ??i△Int??t-1?+∑p-1i=1π??i?△In?l???t-i?+θ③
  在上式中,△表示一阶差分,LnT和LnL的含义同前,ECM??t-1?表示误差修正项,?为纠正速度系数,P表示滞后期。通过AIC法则可以得出,最佳滞后期为8。此时,动态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
  D(LNT) = 0.020*ECM??t-1?+ 0.052*D(LNL(-1)) + 0.023*D(LNL(-2))+…- 0.682*D(LNT(-7))+ 0.094④
  其中,误差修正项ECM??t-1?= LNT(-1)-2.529*LNL(-1) + 13.965。模型的SC准则和AIC准则都很小,所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由上述模型可以看出滞后一期的LnL对LnT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短期内,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的增加能有效促进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加,这与上文中回归分析所得的结论相吻合。
  同理,对于模型(2)其误差修正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Inf?=β?ECM??t-1?+∑?p-1i=1τ??i△?In?f??t-1?+∑p-1i=1λ?i△?ln?l??t-i?+ε
  ⑤??
   其中,△、LnF、LnL、ECN??t-1?的含义同前,?β?为纠正速度系数,p为滞后期。通过AIC法则可以得出,最佳滞后期为7。此时估计结果如下:
  D(LNF) = - 0.037* ECM??t-1? + 0.042*D(LNL(-1)) - 0.060*D(LNL(-2)) +…+ 0.169*D(LNF(-6))+ 0.014⑥
  其中,误差修正项 ECM??t-1?= LNF(-1) - 2.148*LNL(-1) + 12.767。从模型中较小的SC准则和AIC准则,可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由上述模型可以看出滞后一期的LnL对LnF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短期内,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的增加能有效促进化肥有效施用量的增加,这与上文中回归分析所得的结论相吻合。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对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得出随着劳动力的持续性选择性转移,农业物质资本得到显著提高,农业人力资本得到明显的提升,农业技术进步也表现出了持续推进的趋势。之后,通过计量工具对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和农业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得出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技术进步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较高素质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的背景下,如何保障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从这一角度提出以下建议:①政府牵头在农村建立技能培训机构;②为农民子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③政府农业部门应对农业生产进行积极的技术指导。
  【注 释】
  [1] 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
  [2] 所谓劳动力选择性转移是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迁徙形态,它是指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中的健康的、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谋生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镇、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使得农业从业人员的质量显著下降,留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大多是一些年龄尚幼或年纪较大、缺少文化知识和谋生手段、健康状况一般的人群.
  [3] 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 ,1976.
  [2] 苏静.河南农业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贡献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2011.1.
  [3] 杜江.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还是对外贸易.南开经济研究,2010.3 .
  [4] 李谷成.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 DEA 视角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9.8.
  [5] 李勋来.农村人力资本陷阱:对中国农村的验证与分析.中国
  (下转第47页)

标签:选择性 劳动力 技术进步 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