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网址 > 正文

[新课标,实施创新教育的航标]《创新教育》杂志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位教育理论家说过:“人的劳动能力在工业化社会之前主要指体力,在工业化社会中主要指智力,今天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所谓的劳动,就是创新。”创新教育,很显然,就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就一线教师而言,更多的应该是实践,即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途径,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教育的水平,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小语教改吹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使老师们拓展了视野,更新了理念,为广大一线老师的创新实践指明了航标。
  
  一、 转变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创新,总是与主体性、自主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1.注重学生自身体悟。
  先进的教育观念认为:知识是不能全靠传授,传授的只是学生整个知识之塔顶端的一点点,而受教育者获取的大部分知识是靠自身的“悟”。《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实际就是让学生多“悟”。据调查显示,学生80%知识是自己从隐性的知识层面里获得的,靠自身的体悟,20%是从显性知识层面里获得的,从老师那里传授来的,而最终学生留在记忆中的往往是80%自身体悟的东西,而那些从老师说教中获得的20%传授来的知识很快将会被遗忘。
  2.教会学生自我建构学习方法。
  《课程标准》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节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自己的教学,而在于教会学生学。学生对于知识意义的获得,是“自我建构”起来的。即调用他们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储备,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接纳新知,把新知组织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自我建构”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社会上的创造发明,只要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对他们自己来说是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那就是创新。教师,只是教给学生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方法。
  3.树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创造性教学的师生关系应是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实现自己的角色转化,不断优化师生关系。《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最佳效果的取得,出人意料的情绪感染均来自师生之间良好的合作。教师要争取学生的合作和信任,时刻让所有学生都认识到:课堂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允许有错误,但没有嘲笑和指责。
  
  二、 立足创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周稽裘在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时说:要处理好基础与创新的关系。知识的基础很重要,它是创新的前提。”《课程标准》在“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一节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的基本素养是在“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中形成的,应该从“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入手,同时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其中,核心问题就是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础。
  《课程标准》说得好:“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等实践活动,既是我们所要追求和达成的目标,又是培养学生语言积累、感悟、运用能力,开发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渠道。对此,苏教版小语教材的主编张庆同志指出:“语文教学的出路何在?我看还是要眼睛向下,固本培源。起点不妨低些,但训练一定要扎实,要求一定要严格。要把着力点放在加强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作文等训练上,放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素质上。”“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属于微观范畴的小事,殊不知宏观的目标恰是通过属于微观范畴的小事来实现的,不去抓这些小事,向素质教育转轨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不从最基本的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入手,就会使认知能力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愿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培养认知能力、开发创造潜能。
  实践活动是基础,是外显的,认知活动是内隐的,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生成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如果仅仅追求实践活动显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不注重寓于其中的内隐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那就会导致语文教学价值和终极目标的失落。高士其说过:“创造发明,不仅是人的外在的辛勤劳动,而且也是人的内在的科学思维,科学就是在这样内外和谐的主客观的统一中产生。”我们可以这样说,扎实的基础,良好的素养,是学生创新的土壤,而创造潜能的开发又能使这片土壤更加肥沃。
  
  三、 创设氛围,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有效的诱因和情境,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创新过程产生直接需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人,以情动情”,形成师生情感沟通融洽的“场”。教师要以轻松愉快的心境进行教学,努力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学术的建设性批判和对已有的思想和观念的质疑等,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此外,教师还要注重改变课堂教学环境,营造便于课堂合作的空间。在教学中,可以适当改变课堂中学生的座位排列形式,为师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多种空间形态。如“马蹄形”排列,前后座位组成“蜂窝组”,全班围圈坐等。当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创新意境中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者,更容易迸发出创新的智慧和激发起创新的潜能。
  2.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强化课堂合作,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有效策略。《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应立足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能学习上。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教师要紧紧围绕“合作”二字,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主动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能力,指导学生与人交流、善于吸收对方的新思想,捕捉对方的思想火花,具有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社交能力。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小组交流等方式来解决,这是最好的合作学习过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样,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就一定会被激活,创新思维就一定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标签:航标 新课标 实施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