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文综 > 正文

如何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能力|应届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女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一群体,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其就业能力是高校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工作之一。   [关键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能力,从定义上讲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是能使劳动力在人才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达到潜能的实现;也可以理解为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本文拟针对大学中理工科女大学生这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展开研究,寻找制约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所在,总结有效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伴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式的改变,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家庭幸福的关键问题之一。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7.08%,其中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6.02%和32.57%。而至2008年这三组数据分别达到49.86%,48.16 %和34.70%。女多男少的现象正从语言类、师范类院校逐渐向综合型大学蔓延,包括一些理工科院校,女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攀升,近五年来,众多综合性大学女生比例不断攀高,众多院校在校女生已经超过50%。
  但伴随着学业优势带给女大学生的,还有就业歧视――2006年,中央电视台和智联招聘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就业歧视中选性别歧视者比例最高,达到29%,可见在招聘时,性别歧视问题依旧是造成就业不公平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相较于文科女生的就业难问题,理工科女生则面临就业“难上加难”的窘境。事实上,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集中在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症结之上。有资料统计表明,理工科女大学生比她们同龄的文科、财经、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理工科男大学生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相较于文科、财经、师范类女大学生,理工科女大学生平时学业压力较重,自我综合素质提升不足,跨专业就业难度大;二是由于专业性强,就业面相对较窄,尤其是理工科女研究生,更面临职业选择面窄小的问题;三是某些理工科行业适合男性从事,相关专业的女大学生在该行业就职空间小;四是当前工科教育不够完善,导致工科女大学生行业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而造成就业压力。
  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瓶颈所在
  造成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几点:一是社会传统观念束缚。虽然多年来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中国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偏见依旧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伦理道德中,这些偏见导致形成不利于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氛围与舆论。二是“供大于求”的吸纳能力有限的求职市场,经济不景气导致求职市场缩水,使得理工科女大学生求职更加雪上加霜。三是经济因素促使用人单位规避女性“生育期”成本,为了缩减开支而公开或者半公开拒绝女大学生求职。四是理工科女大学生自身原因。一方面由于学业较重,部分理工科女生没有足够时间或者本身不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参加社团活动,人际交往狭小,社会阅历贫乏,协作意识淡漠,综合素质受到极大限制。另一方面则由于理工科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但是很多理工科专业的女大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的提高,畏惧动手及艰苦行业,实际操作能力差,从而严重限制了她们就业的出路。五是部分高校的理工科专业实力较弱,或存在学科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导致本校内文理科就业不均衡,尤其是部分综合性高校,理工科就业普遍偏弱,而就读理工科的女生就业更加困难重重。
  三、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增强其竞争实力是一项长期、需要多方关注及努力的艰巨工作。
  首先,社会应当给予女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女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不仅要从政策法规上进一步落实就业平等,保障理工科女大学生享受公平的就业权利,更要创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和社会言论,逐步修正各行业对女性就业的歧视。
  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今天,国家应注重采取经济价值取向上的措施来切实解决问题,把女职工生育成本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减轻用人单位负担,消除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在法律上给予用人单位及女性员工切实的保障。
  对理工科女大学生自身而言,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推进,人才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学校对于女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书读好”的地方,更应该是“好读书”的地方。这里的“好读书”,就是要让理工科女大学生摒弃上大学只是读书好、成绩好的单一奋斗目标,在大学里多增加人生阅历、社会经历、人际交往等“书”的阅读量,只有不断的完善自我,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才能增强就业时的竞争力,拓展职业空间。此外,理工科女大学生还应该积极摆脱自身对于“女性弱势”观点的影响,克服成就意识偏弱、能力信心不足等心理弱点,扬长避短,修正女性在职场中优柔寡断、羸弱的工作印象,发挥理工科严谨、认真、细致的专业特点,树立正确的事业意识和成就意识。
  对于高校,尤其应当注重理工科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群体特点,就如何提升她们的就业能力开展工作。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意识到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和培养问题,纷纷采取措施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
  第一,适当调整相关专业男女比例。目前的高考选拔制度侧重识记,利于女生,因此造成在高考分水岭上,理工科女生比例明显大幅度提高的趋势。就一些特殊行业而言,部分高校利用自主招生的模式,适当提高了这些专业中男生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本校同一专业理工科女生扎堆求职同家单位的压力。
  第二,建立科学的培养制度。科学的培养制度要求高校承认“男女有别”,“文理有别”,针对不同学生实行差别补偿教育。如理工科女生在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强于理工科男生,但动手实践能力、逻辑能力却低于男生;理工科女生在创新能力、科研态度严谨优于文科女生,但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却低于文科女生。针对这些不足,采取设置补充性选修课、采用学分制度引导理工科女大学生补充自身多方面知识,提升个人水平。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高校还可以开设相关女性课程,引入女性学教育理念,培养理工科女生女性性别意识和主体意识,提高女性修养,有助于理工科女大学生正确看待性别与自身职业发展的关系,树立信心。
  第三,加强综合素质锻炼。如今用人单位招聘,不再仅仅盯住学业优秀这一个指标,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是否具备“团队协作意识、实践动手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在综合性大学以及理工科院校优秀的学生干部团队中,理工科女生的身影寥寥可数。因此,在选拔学生干部的时候,应当鼓励及引入理工科女生参与竞争,营造利于理工科女大学生参与学生工作的氛围,激发她们的热情,树立典型形象,促使理工科女大学生锻炼自身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适当降低学业成绩在评测奖学金时的比重,增大学生工作、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创业比赛、精工大赛等活动在评测中的比重,吸引理工科女生分出时间走出自习室,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全面提升各方面素质。
  第四,做好职业生涯指导。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还制约着大部分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理工科女大学生此类情况更加严重。因此高校应当针对最新的行业需求变化和学生自我发展需求,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开展更为提前的职业生涯指导。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针对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正确的认识,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寻求成功的途径。
  第五,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在女性优势日渐凸显的今天,“剩女”问题逐渐从社会蔓延至大学校园。在理工科女研究生中,甚至流传着“白天愁嫁人,晚上愁论文”的舆论。在面对就业压力日益加重的同时,许多理工科女大学生针对恋爱的焦虑情绪也逐渐增加,加上传统旧式观念的影响,“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等依赖心理也随之产生,这些不良情绪进一步禁锢了理工科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压力过大甚至严重影响到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除了引入心理健康机构加以辅导外,还应当引入普及型的心理调适课程,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不良情绪。
  第六,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在人才市场需求不平衡的今天,以前用人单位排队向高校“要人才”的现象已经少见,各大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方式为本校毕业生寻求就业机会,但针对理工科女生的就业机会相较于则很少。尤其是综合性院校的理工科专业,由于宣传不到位等原因,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常常“养在深闺无人知”,因此这些院校的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时,常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相关院校不仅应当积极“走出去”,向用人单位介绍理工科女大学生优势,更要“迎进来”,积极利用校友、相关企事业单位、兄弟院校的关系,联系用人单位前来学校招聘本校理工科专业女生,从而为理工科女生创造更加有利的就业环境和局面。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发展中及其重要的群体之一,女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与社会安定和发展息息相关,理工科女大学生是否能就业,能不能就好业与国家民族的利益也密不可分,因此,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女大学生本身,都应该积极关注就业问题,积极寻求办法,共同帮助理工科女大学生解决困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喜,李光红.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114―115.
  [2]杨慧.关于构建理工科院校女大学生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67-70.
  [3]韩俊卿.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与对策.[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07-109.
  [4]李军花,唐唤清.论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07(3):142-143.
  承担的部分课题:《和平发展时期深化两岸青年交流,增进两岸青年共同认知的研究与政策建议》 2009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本文为《我校校园文化环境的现状与建设研究》厦门大学2009年度学生工作课题)
   (责任编辑 付淑霞)

标签:理工科 女大学生 提升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