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文综 > 正文

浅谈中学物理审题能力的培养_物理审题的策略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物理审题是对物理题目条件和结论进行全面的认识,对与条件和结论相关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它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   学生审题与解题能力,实际上是属于知识应用范畴,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保持的一种手段,又是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重要方式,学生应用知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用一句话来回答一个提问,或对某种物理现象、生活常识做出新的解释。各种形式的知识应用,其难度,所需要的条件和实际功能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就要科学依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知识心智的发展水平以及实际的可行性而加以引导、培养。下面结合本人多年来积累的物理教学经验,谈谈对中学生物理审题能力的培养。
  1. 理解物理题目中的关键字
  在物理解题时,作为学生不能只注重物理题目中给出的具体数字或字母的显形条件,而
  对另外一些叙述性的语言,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视而不见。所谓的一些关键词语,
  指的就是物理题目中提出的一些限制性语言,或是对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变化的描述、变化过
  程的界定等。例如:“轻绳”“轻杆”表示不计质量,不计形变、“光滑的水平面”表示在水平面上
  不计摩擦力。
  2. 注重物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所谓隐含条件,指的是隐蔽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我们在解答物理习题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有些不十分明了,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或者隐含在图表里,不能让我们一眼看出,由于这些条件的隐蔽性,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因此,通过认真的审题分析将隐含条件转变为明显条件是解题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呢?因此在审题过程中,必须把隐含条件挖掘出来,这是解决物理题关键。例如:“用一个理想电流表测某一支路中的电流……”其中“理想”二字告诉我们电流表的电阻可忽略而不计,故隐含条件为:电流表的内电阻为0。又如:“一个物体浮在液面上……”出现这种现象的条件是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即隐含条件为: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所以仔细审题,明确研究对象以及已知条件和待求量、隐含条件是解题成功的必要条件。
  3. 审题过程中要灵活运用物理情景示意图
  画好物理情景简图和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较难、较抽象的题目,也是物理审题的关键所在。所以在一些物理题目审题过程中,不论题目难易都要尽量画图分析,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知识需要通过画图来表达,画图是一种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通过反复的训练,你会发现很多看似复杂的物理问题其实会变得很简单。例如: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全长为6800m,一列火车长为200m,以20m/s匀速通过大桥,求火车全部过桥所用的时间和这列火车全部在桥上的时间及火车司机过桥的时间。 因为火车本身有一定的长度,不能忽略。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画物理情景示意图来帮助理解,通过画图我们容易发现,
  火车全部通过大桥的路程为s桥+s车,火车全部在桥上的运动路程为s桥-s车,司机通过的路程为s桥。所以在物理审题过程中画好物理情景示意图能建立好清晰有序的物理过程,建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4. 建立物理模型培养物理审题能力
  物理模型是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它是抽象化了的物理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这种对研究对象过程本质因素进行抽象的方法,就是模型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每一条物理规律都与一定的物理模型相联系。分析和解答物理问题的过程,就是建立物理模型,使用物理规律的过程。因此,使学生正确识别、建立和使用物理模型,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物理审题能力。那么怎样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呢?运用物理模型解题的基本程序为:
  (1)通过审题,摄取题目信息。如: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情景、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等。
  (2)弄清题给信息的诸因素中什么是主要因素。
  (3)寻找与已有信息(熟悉的知识、方法、模型)的相似、相近或联系,通过类比联想或抽象概括、或逻辑推理、或原型启发,建立起新的物理模型,将新情景问题转化为常规问题。
  (4)选择相关的物理规律求解。例如:比如研究汽车运动的问题时,我们把它简化为匀变速直
  线运动,把发动机等复杂情况归结为牵引力,把地面及各种阻碍因素归结为阻力,这就是一个
  物理模型。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我们去提高物理审题的能力。
  5. 处理信息、排除干扰进一步增强审题能力
  有些学生审题时,不注意排除题目中的干扰因素,不全面分析、细致研究而凭感觉,造成
  错误。排除干扰,捕捉解题信息。为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辨认问题的审题能力,有些物理考题在题目、图表中,往往给出一些多余条件,与解题所需条件混杂在一起,对正常思维产生干扰作用,若不及时识别则会误入歧途,这类问题在审题时,只要正确把握物理现象本质,抓住物理模型特点,大胆排除干扰,迅速捕捉有用信息,就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例如一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质量为2Kg,放在面积为1m?2的水平桌面上,则物块对桌面的压强。
  本题中条件“面积为1m?2”是多余的,是一个典型的干扰因素,考生在解题时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有的考生容易将1m?2作为受力面积。如果去掉这一干扰的条件,考生在解题时别无选择,试题
  的难度将会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学会审题、解题,是日常教学工作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而最基本的,也是我们在现实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正如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淡化知识”,于是便又忽略必要的知识传授一样。恰恰相反,只有给学生传授一定相应的知识,并引导学生掌握审题、解题的基本方法,经过反复训练,便可以形成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获得保持和发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这正是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的具体化的体现。
  (季云树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竹程初级中学 211504)

标签:审题 浅谈 培养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