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招生 > 正文

【小学数学"用等量关系解方程"教学初探】 关于解方程的等量关系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分析不同教材对解方程的处理,昭示出小学数学用等量关系解方程教学要循序渐进构建知识、经验体系。?   【关键词】 解方程 新知识 旧知识 等量关系??
   大家都知道,旧教材的"解方程"要求与新教材的要求有较大的不同:以前解方程,其基本依据是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运算关系,而现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解方程,却要求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探索、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再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
  新旧两种解方程的方法到底要用哪种进行教学呢?一些老师觉得新方法麻烦,不好用,于是还是用旧方法"解方程"。有些老师却用新方法进行教学,旧方法只做介绍。也有些教师觉得两种方法都可以,只要能达到解方程的目的就行了,但是总体感觉用旧方法的老师更多些。?
  但是《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这一方面的唯一要求:"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这句话是否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不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是否说明你没完成这阶段的教学目标呢? ?
  而且,新教材对这一教学内容做如此改动的原因是:在中学学习解方程用的是代数的方法,而以前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属于算术领域的思考方法,而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属于代数领域的解方程。两者有联系,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提高。这样,在解方程的教学中,学生将逐步接受并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使思维水平得到提高。所以,《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在小学里学习解方程也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这样中学学习不再是另起炉灶,加强了与中学数学的衔接。?
  另一个问题却出现了,例如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90-X=67和90÷X=2这类型的方程就要如下这样引导: ?
  ?
  90-X=67 80÷X=2 ?
  解:90-X+X=67+X 解:90÷X×X=2×X ?
   67+X=90 2X=90 ?
  67+X-67=90 -67 2X÷2=90 ÷2 ?
   X=23 X=45?
  这样太复杂了,对于那部分中等以下的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甚至会影响他们解其他类型的方程,根据调查在新教材的"解方程"这个知识点上,不管教师怎样教,学生总体上都学习得很吃力,效果都比较差。在比较差的学生中,有一些学生平时学习成绩是很好。?
  据华东师大孔企平教授2007年9月16日在四川省骨干教师研修班透露,新课标修订版将要对这部分内容做一些修改。由"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从字面不难看出,修订稿放宽了解方程的要求,既认可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也认可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这些事实说明在小学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是比较难较的,学生是比较难学的。?
  学生为什么会比较难学呢?我认为首先搞清学生学习数学主要的两种途径,一种是利用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一种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的知识。?
  旧的知识方面: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旧知识有等式的六个性质。"等式的加、减、乘、除不变性"即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以及在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除此以外,还有对称性即相等关系:如果a=b那么b=a这条性质叫做相等关系的对称性[我们有时把8=A改写成A=8,就是利用了相等关系的对称性];传递性即如果a=b并且b=c那么a=c这条性质叫做相等关系的传递性。新教材并没有系统的出现过解方程所需要的等式的六个性质。仅仅利用"天平"为处理方程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智力图像:方程类似于一组天平,方程中的符号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用天平平衡的道理,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深化对"相等关系"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在等式的两边同时进行相同的运算,那么平衡就得到了维持――这一等式的基本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就更谈不上学生对于这六个等式性质的理解了。这些知识点如果不让学生系统感知学习,那么小学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就不可能很好实现。也就是说"教学解方程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不能演绎为操作、训练解方程技巧的过程;而是在求方程的解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模型的变换,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基本性质。"中的"进一步体会"是没有根据的。?
  而旧教材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解方程,让学生系统感知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方面做到了循序渐进。比如加减逆运算关系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在第一册第26页的填一填[1+()=2,2-()=1,2+()=3,4-()=2,0+()=4,5-()=5"]中开始渗透,在同册第60页"7"的加法中,正式出现"7+()=10、、、、、、" 第七册第25页正式出现加、减各部分间的关系,第26页引入简单方程和运用加、减各部分间的关系解方程。第52页引入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53页引入运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方程。在第八册的第54页至76页,再次将加与减、乘与除之间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整理和归纳。并运用其关系解简单的方程。但是这以前都是以"求未知数的值"的方式呈现的。到第九册第86页才正式出现"简易方程"。?
  生活经验:方程,也就是天秤。学生有几个拥有天秤的生活经验。他们这样的经验少了,在天秤的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乘以、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也就难以理解。如果理解不了这个道理,那么应用它解方程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教学是艺术与科学的统一,数学教学上,艺术应为科学服务。一方面,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人,这就决定了教育要涉及人的情感、精神、价值观等,需要艺术。另一方面,教学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因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而人的身心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所以要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对这种发展规律有充分的认识。新教材在"解方程"这部分内容安排上,主要就是没有继承旧教材成功之处,没有研究学生,即没有弄清要学习新知识,必需先学会那些知识,建立哪些经验。把"解方程"集中安排在第九册,学生学习就失去了"知识"和"经验"的双重根基。所以用"等量关系"解方程老师难教学生难学。?
  要想让学生能用等量关系解方程,最主要的是要先落实新知识的生长基础。即将等式的基本性质循序渐进地让学生理解明白,建立起平衡观念后,再让学生尝试学习,内化新知识,最后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1-12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编著。?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12册),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标签:初探 方程 小学数学 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