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招生 > 正文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什么指标 [寿命预测有指标]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为什么有的人活得长。有的人活得短?衰老是不可避免的吗?人为地延长寿命有没有可能?寿命预测可不可行?这些问题。人类思考了几千年。目前,包括西班牙的“生命长度”公司、美国的“端粒健康”公司和Coogle投资的“23 and Me”公司等都已经开始从事一种预测寿命的业务。这些公司解释说,由于现代医学和基因科学的迅猛发展,预测寿命已经不是梦想。它甚至正在变得很容易。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获奖的三位科学家都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破解了寿命之谜而获此殊荣的。他们分别是来自美国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萝尔?格雷德和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
  人们对这三位科学家的评价是。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地揭学家终于在基因的层面上回答了衰老究竟是怎么回事的问题。他们还在此基础上,让人类看到了延长寿命的曙光。并为预测人类寿命提供了种种可能。他们发现了什么,是什么让他们触摸到了开启人类寿命之门的钥匙?
  假若要用一个关键词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这个词就叫“端粒”。
  端粒就好比是隐藏在细胞中的一座“生命时钟”。人体由各种各样的细胞组成。细胞的中央有个细胞核,核里存放着一种名为DNA的分子,它是我们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我们的基因以密码的形式储存在这些DNA中,它们决定了我们的种种性状,例如我们的头发是曲还是直,眼睛是蓝还是黑,皮肤是黄还是白。个头是高还是矮。甚至性格是暴躁还是温和等等。这样的DNA像两股绳子。绳头包含着遗传信息的染色体,端粒就是染色体上的一个“保护罩”。科学家们形象地把染色体比方成鞋带,而端粒就是鞋带上的“塑料头”,它起着保护“鞋带”的作用。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端粒就仿佛是细胞分裂的记录器,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便缩短一点。直到宣告细胞的死亡。端粒的这个缩短过程甚至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开始了,而且在我们生命的头20年里,端粒的长度已经缩短了1/3。在这以后,端粒继续缩短。大约每10年缩短9%,不过有些人会快于这个速度,有些人则慢于这个速度。具体原因究竟是什么现在还不太清楚,但科学家们推测这种差异与遗传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例如吸烟、饮酒、肥胖和焦虑都有可能加快端粒的缩短。一项来自美国犹他大学的研究显示,在60岁以上的成人中,端粒长度低于平均长度的人,其患心脏病死去的可能性是同岁数端粒长度高于平均长度的人的3,18倍:而患传染性疾病死去的可能性则高达8,54倍。这个发现令科学家们十分震惊。因为这意味着,端粒似乎是在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记录着生命走向终结的过程。难道端粒在为我们的生命做着倒计时?
  端粒酶:拨慢“时钟”的机关
  不过,科学家们还在细胞中发现了另外一种东西――它是一种酶,当染色体末端出现磨损的时候,这种酶就开始发挥作用。对磨损的部分加以修复,这种酶叫“端粒酶”。
  研究表明,端粒酶的活性是生命活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当一个人年轻时,端粒酶的活性较大,容易维持和延长端粒,这是年轻人不?显老态的原因:但人一旦上了年纪,端粒酶活性就降低了,端粒缩短,表明衰老已至。有研究发现,男性端粒缩短略快于女性,这被认为是男性平均寿命低于女性的原因。
  端粒酶的存在算得上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端粒这座人体“生命时钟”的运行可能并不是不可逆转的。端粒酶总算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拨慢“时钟”的方法,它让人类看到了长生不老的曙光。
  端粒酶的作用已经在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开始时,科学家们发现这种酶能使老鼠的生命延长40%。后来有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把那些做了母亲的女性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女性的孩子身体健康,各方面都正常;另一组的孩子患有慢性病,因而承受着一定的精神压力。经过跟踪观察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在那组经受着精神压力的女性里面,照顾慢性病孩子的时间越长,端粒酶水平就越低,端粒就越短。这是人类第一次清清楚楚地看到,非遗传因素与端粒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科学家们还对心血管疾病的某些指标也进行过分析,结果发现患有这些疾病的人,其端粒酶的水平也较低。
  上述发现表明:提高端粒酶活力水平就意味着延缓衰老。因此,一组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在黄芪这种中草药中提取了一种名为“TA-65”的营养补充剂,它的作用就是激活人体中的端粒酶。2010年,他们在老鼠身上进行了“TA-65”试验。通过在老鼠体内注射“TA-65”后发现,老鼠的染色体终端不仅延长了,而且免疫系统也有了恢复。这种补充剂目前还在实验之中,也许人类真得有办法找到能抵制衰老的药物。
  寿命预测:既令人期待又令人困惑
  当我们明白了端粒的机理,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现在人们如此地热衷预测寿命了,因为端粒为这种预测提供了一个看上去很可靠的指标。那么,测量端粒真能很准确地预测寿命吗?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确可以通过检测端粒的长度来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甚至据此判断寿命的长度也没错。因为从整体上讲,端粒长度和人的年龄确实存在着关系,比如,老年人群的端粒要比年轻人得短:长寿人群的端粒要比短寿人群得长。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其端粒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磨损缩短等,这是一个总体的情况。
  科学家们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测白细胞中的端粒长度。因为他们认为白细胞最能反映人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他们会将测出的端粒长度与人群中的平均端粒长度相比较,然后据此对被测者的身体情况做出一个判断。不过,据说“生命长度”公司对这种方法并不是太赞同,因为这个公司的研究者认为,最能反映身体状况的并不是端粒的平均长度,而是那些特别短的端粒。一旦这种端粒短到了某种程度,它们就不能再对染色体实施保护了,因而就会导致疾病。
  然而真正的分歧并不在这里,而是有些科学家甚至反对用端粒预测寿命。同样是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卡萝尔?格雷德就持这样的观点。她说,在她的小老鼠实验中,就没有发现端粒的长度和寿命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她还认为,对于端粒长度如何影响人类的健康和寿命,目前人们知道的并不多,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所以,对大众进行端粒测试还为时过早。
  也许格雷德并没有错。研究表明,端粒长度与寿命之间的联系的确很复杂,它们并非完全同步。更重要的是,人体的体细胞虽然有寿命,但它们都在不停地更新,这些体细胞的寿命并不一定能代表一个人的寿命。
  所以,尽管端粒长度与寿命存在着联系,但据此认为依据端粒长度就能准确地预测寿命并不十分正确,这就好像白发和皱纹也与寿命存在联系,但我们若依据白发和皱纹去预测寿命就显得勉强了。端粒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它能不能用来准确地预测寿命?这样的预测存在着怎样的社会问题?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标签:寿命 指标 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