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怎样教好语文】语文老师教得好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我们是捡到了芝麻,丢掉了西瓜,把最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大头给丢了。我们只看到了露出水面的那冰山的一角,误以为那露出的部分即是全部。课堂是狭窄的,不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它都只能是语文教学的一小部分。学生要学好语文,仅有课堂是不够的。可以说,那种把学生看课外书视为洪水猛兽的观念、做法,与语文教学南辕北辙;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语文学习方法,要学好语文,无异于缘木求鱼。
   【关键词】课外;生活;兴趣;自由;良师;益友
   当了多年的语文老师,经常有学生问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是啊,我该怎样教好语文呢?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最近读了王丽女士编的《我们怎样学语文》一书,从成功人士那里看到了一点学好语文的门径。
   怎样教好语文?我认为以下三点对于今天立志求学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有志于宏扬中华语言文化,熟练掌握语言文字的人们,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1. “工夫在诗外” 要学好语文,必须在课外下功夫,仅靠课堂是不够的,仅靠一本语文课本更是不够的。
   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知识就应该有多广阔。
   反观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我的眼里只有你”,眼睛仅仅盯住课堂、课本,使语文教学远离了生活,远离了学生的体验,也远离了文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能有多大效果?
   我们是捡到了芝麻,丢掉了西瓜,把最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大头给丢了。我们只看到了露出水面的那冰山的一角,误以为那露出的部分即是全部。课堂是狭窄的,不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它都只能是语文教学的一小部分。学生要学好语文,仅有课堂是不够的。可以说,那种把学生看课外书视为洪水猛兽的观念、做法,与语文教学南辕北辙;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语文学习方法,要学好语文,无异于缘木求鱼。
   在教学中,我从不过于强调课本。在课外,我引导学生选好书,鼓励他们读好书。在我班教室里,不仅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中国名著,还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母亲》、柯斯莫节米扬斯卡娅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波列沃夫的《真正的人》、阿扎耶夫的《远离莫斯科的地方》、肖洛霍夫的《他们为祖国而战》、巴甫连科的《幸福》……当然也有学生爱读的《小小说》、《微型小说》、《格林童话》……课外时间,学生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于书的世界。他们认为,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学名著,给了他们丰富的精神营养,丰富了他们的心灵。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很多人都首肯的,也是有心理学根据的。但兴趣并不是说有就有,说来就来的。兴趣的培养要有一定的条件,这条件,最根本的就是自由,时间上的自由,心灵上的自由。知名学者、作家、科学家、艺术家们的实践,无不向我们证明:自由,才有兴趣的产生。
   他们读书的时代,比不象我们今天这样,需要争分夺秒,夜战三更,早起5点,有着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卷子,天天在为考试奔波,在为考试焦虑。他们只要完成了课上的练习,课外就完全属于他们了;他们有着巨大的选择空间,可以干自己感兴趣的事,看自己喜爱看的书,哪怕是偷偷摸摸,充分享受着自己支配时间的自由,可以尽情地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这样的读书,这样的学习,有谁不爱学语文呢?喜爱之情就悄然而生。
   今天的孩子,就无缘享受这样的自由了。如果你去注意观察,每一天,上班最早的,无疑是学生。所以,有人说,在咱们中国,最苦最累的人是学生。这话一点不假,毫无疑问。试想,他们整天忙忙碌碌,连吃饭、睡觉都得挤时间,对学习还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吗?尤其是语文学习,这样一时半会难以见实效的学科,可能产生兴趣吗?特别是当他们连看一篇课本之外的文章,看一本他们感兴趣的小说都得偷偷摸摸时,恐怕是与兴趣无缘的,甚至厌恶之情就油然而生。
   心灵的自由,就更是自由的根本;没有心灵上的自由,时间再多,也只能是戴着镣铐跳舞。那些成功人士的实践,生动地告诉了我们:有了心灵上的自由,才会有兴趣的产生。
   所谓心灵的自由,在语文的教与学上,主要体现为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鼓励;少一点约束,多一些活泼。
   在我教学的课堂中,学生说话、写作没有禁忌,没有隔膜,我口表我心,我笔写我口,童言无忌,说错了也不要紧,放开让他们去说,只要敢开口说,说出自己的话,就应多鼓励。这样孩子没有了顾虑,自然愿意说出心里话。久之,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自然也就有了。
   3. “亦师亦友是良师” 有人说,在教育中,老师的作用,怎样评价都不过分。学生喜欢不喜欢语文这一门课,往往与他喜不喜欢语文老师有关。
   好的老师,在课堂上,他们是老师,在生活中他们是朋友。很多学生都谈到,他们经常去老师家,老师向他们介绍文学、文章,介绍自己的人生,还热情地把自己家里的藏书借给他们阅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自然就信其道,顺理成章,也就爱其课了。
   在语文学习中,离不开写作。每次作文,我都当自己是学生,和学生一起写,写完了就和学生自愿的三五人交流、讨论,指出各自的缺点。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好的作文在班上传阅,发表在板报上,还鼓励、帮助学生投稿到报社,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 。这样,每次作文,学生也都乐意把想法说给我听,征求我的意见。
   其实师生间的这种交往,不仅仅是教与学的交流,更重要的,它是心灵之间的交流,是以心换心,是老师在以他的整个的心灵世界在与学生交流。这样的坦率交流,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精神的神游。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就会敞开心扉,完整地接纳教师。这样的教师,在学生眼里,就是可亲、可敬的,也是可爱的。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以学生为本”,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才能真正把他们引入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在生活中更多更广的汲取知识养分,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当然,作为语文教师,要教好语文,我们还要做很多很多……
  
  
  

标签:语文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