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作文 > 正文

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义务教育的研究与对策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存在着编制短缺,队伍欠稳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一要改革编制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实现教师队伍稳定;二要努力实现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三要多管齐下,实现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129-02
  一、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编制短缺,队伍欠稳定。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师生比”的差距不断缩小,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补充,但是依然存在不合理的问题。虽然城镇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实验学校教师数量充足甚至超编,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却存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数量严重短缺的现象。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看,农村中学的“师生比”为1:17.08,农村小学的“师生比”为1:19.48,这距合理的“生师比”均还有一定距离。同时,由于城乡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待遇和工作环境与城市教师相比均有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尤其是那些优秀的教师一旦有机会就会往城市调动。
  2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各地的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过程中,那些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且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被优先安排在城市、县镇。农村地区尤其是落后山区,义务教育教师在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例方面与城市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高学历、高职称比例偏低。据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许涛2011年9月6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的介绍,全国“小学、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9.5%、98.7%。其中,农村小学、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9.3%、98%”。而“从高学历教师比例来看,专科以上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初中教师分别占78.3%、64.1%,在农村学校当中,专科以上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初中教师分别达到71.2%、54.8%”。由此可以看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在学历合格率上与城市学校差距甚微,但是高学历教师比例差距较大。同时,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整体职称水平偏低。如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7年编印的《重庆市教育事业统计分析资料》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印的《2008年重庆教育发展报告》的统计,农村小学高级职称教师占32.09%,初中高级职称教师仅占2.04%。
  3 结构不合理。第一,年龄结构不合理。“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农村教师484.3万人。其中。农村小学、初中35岁以下教师分别仅占39%、52.6%,而在西部农村地区年青教师的比例更低。如陕西省洛南县“中小学教师35―45岁的人数已占到专任教师总数的80%以上。这一点在农村中小学尤为突出”。广大农村地区同样面临着教师老龄化趋势。这部分教师在知识体系、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都不能与时俱进,只是凭借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许多人观念陈旧,教法落后,进取激情相对不够,职业倦怠明显,终身学习的意识不强,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第二,性别结构不合理。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普通小学女专任教师比例达57%,普通初中女专任教师比例达48.81%。而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专任女教师的比例大多都超过了50%,男性教师成为万花丛中的点缀,性别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义务教育的质量。第三,学科结构不合理。从学科专业结构来看,重点学校、城市、县镇教师学科专业结构较为合理,而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的整体情况比城市严重。在农村,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和外语专业教师严重短缺,“2006年全国有508个县每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西部山区农村小学平均10所才有一名音乐教师”;部分小学甚至存在着上述课程缺开的现象;或者为保证开课需要,许多教师存在“教非所学”的情况,导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偏低。
  二、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
  1 不平衡的城乡二元分治制度。长期以来由于实行“以农补工,以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各种资源向城市集中,客观上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的局面。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直接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师资不足。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教育政策与制度的设计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取向。政府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效率高的城市,教育经费投入和其他资源的配置向城市倾斜,对农村投入不足。艰苦的生活条件也严重地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造成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好教师留不住,新教师不愿意来的局面。
  2 不合理的经济分级管理制度。《义务教育法》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地方财政承担了教育投资的主要责任。然而,县级财政能力受本辖区内乡镇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乡镇经济落后的县,教育投资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支撑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乡镇经济发展良好的县。财政投资于教育的财力虽然相对充裕,但经费也常常被挪用。
  3 不科学的“精荚教育”制度。在我国义务教育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和“精英教育”制度设置的存在。“国家的义务教育优先满足甚至只反映城市人的利益,如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教材和标准,城乡教师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待遇标准和师资配备标准”。另外,一些地区办重点校、重点班的风气盛行,很多家长甚至交巨额的“择校”费将孩子送到城市接受教育,这势必造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4 不完善的教育督导制度。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督导评估重点关注学校鉴定、分等级等问题,而没有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师资资源配置。这种分等级式的评估误导家长把孩子送入等级较高的城市中小学,而社会把更多资源投向等级高的学校。导致优质师资向城市集中,由此加大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差距。另外,政府过去在督导过程中,对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的验收标准不一样,城市学校建设的师资配置标准高于农村。对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评估要求低于城市的做法无疑是在制度上承认了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配置水平应该低于城市。
  三、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对策
  1 改革编制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实现教师队伍的稳定。一方面,改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编制制度。教育主管部门要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足够的教师编制数量。核定教师编制时要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新进教师要优先满足农村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的需求,每年及时、足额从师范类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到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中去。同时,“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按照‘总量 控制、统筹城乡、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编制管理办法”。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待遇,实现教师队伍的稳定。这要求对我国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努力寻找一种适合我国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其一是要确保实现《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的各级政府教育投人达到“三个增长”的目标。其二是要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省、市、县级义务教育财政责任,甚至随着中央财政能力的增强,有必要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承担更多责任。其三是广泛吸引社会资金,促使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其四是抓住“绩效工资”兑现的契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改善农村教师住房、医疗、社保和福利待遇。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从而实现教师队伍的稳定。
  2 努力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首先,提升学历层次。一方面,实施教师准入和淘汰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凡是新进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水平,对不具备学历水平的教师要及时调整出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学历教育。相关教育职能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到高校进行学历教育,通过学习,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其次,改革职称评定机制,提高职称水平。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在职称评定中,建议农村教师可以免考计算机,论文和课题等可降一级要求,评审时接受单独考核评价。更注重考核教育教学水平和业绩;可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充分发挥高职称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的快速成长。
  3 双管齐下,实现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首先,加强教师的引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义务教育教师人才队伍,不只要靠“造血”,“输血”同样重要。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政策,完善和推进师范生的免费教育,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吸引和选拔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在引进新教师的时候,适当增加年青教师,尤其是男教师、紧缺学科专业教师的比例,这样可以有力地缓解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次,加强监控测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的监测评估,并将评估检查结果作为评价地方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这也是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关键环节。
  [责任编辑:姚丹]

标签:师资 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 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