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考作文 > 正文

庄子后现代教育技术的探究 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庄子的教育技术是后现代教育技术,是对具有浓厚“现代主义”色彩的教育技术的解构、反思,是对“宏大叙事”、对“工具至上”、“工具理性”、“科学主义”的颠覆与消解,对纠正教育技术世弊,全面深入理解教育技术内涵与外延,构建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倡导教育技术的后现代主义(人文关怀、质的研究等),都具有积极作用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庄子 后现代教育技术 “三言” 解构
  
  庄子虽然是2000多年前的道家人物,但他的著作中蕴藏着丰厚的教育技术思想。而且还是后现代教育技术思想,比之今天的后现代教育技术毫不逊色,这是一个看似悖论实则十分有意义的事件,值得深入探究。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在后现代那儿,“解”的是一切事物,故有“解构一切”。在庄子那儿,他用那把锋利的“解牛刀”,“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然已解,如土委地”,也是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解剖和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的后现代教育技术与今天的后现代教育技术,在本质没有多大区别,所不同的是,庄子的后现代教育技术思想更全面,厚重、深刻。
  
  一、解构“宏大叙事”,创造”小型叙事”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领域之一。“叙事”就是讲故事。讲故事是自人类启蒙后,通过语言(媒体的一种)表述的一种超越历史,传承文明的古老的教育现象,同时也是重要的现代教育方式。
  庄子是中国最早研究教育叙事问题的大家之一,是教育叙事的鼻祖。他把“宏大叙事”(元叙事)称为“庄语”,即所谓庄严慎重的大言(雅言),即当时在国家统治者和儒学中广泛流传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等。这类“宏大叙事’特征如下:
  1、叙事者处于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一种固定不变的逻辑(公理)、普遍有效的原?(普世)来阐释世界,并以此作为衡量一切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常以“王者”和“圣人”的面貌出现。
  2、叙事者以权威自居,以合法性、合理性自居。他们认为,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合理合法的真理,而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世不易”的真理。
  3、宏大叙事通常支持政治权威,因而也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庄子认为他这样的语言风格,“其书虽环玮。而连?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调适而上遂者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虽然奇特壮观,然而道理却讲得委婉随顺。对社会不仅不会有任何伤害,相反会有很大的益处,他的言辞错落有致,妙趣横生,不仅容易使人们观赏,而且内容充实,常常不能自己。对于道而言,它全面而又精辟,深刻而又恣意汪洋,可谓既符合现实又顺应大道。它还能迎应时代变化,通容于万物,道理是无穷无尽的。简言之,庄子创新的语言风格与形式不是为了追求猎奇,而是为他的内容(道)而服务的,而该“道”是为学生、为社会提供知识、提供精神食粮的。
  由此看来,庄子的小型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看起来荒诞不经,却恰恰是那个荒诞社会的真实写照。庄子批判反对“宏大叙事”,针锋相对地创造出“谑”的方式与之抗衡,以消解“宏大叙事”之“庄”,其教育效果还是十分满意的,庄子对此创新也是充分肯定的。
  
  二、颠覆“工具至上”,倡导人文关怀
  
  庄子是后现代主义者,对技术(媒体与工具)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虽然庄子对技术有一种压抑不住的热情,技术也使他激情四射,比如:庖丁解牛恢恢乎游刃有余,津人操舟若神,佝偻承蜩若掇,“梓庆削木为罅,见者惊犹鬼神”。东野稷的御(驾驶技术)“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工?旋(杂技)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如此等等。他由衷地赞美讴歌技术,但不像现代主义者那样一味地信仰、崇拜技术,更不是把技术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更多是站在宇宙的角度、大自然的角度、人类社会的角度、大生态的角度来冷眼旁观技术,来冷静地审视技术,有时还有些睥睨技术。
  “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这个论断到现在还是警世名言,这不就是在婉转地批判现代主义压倒一切地崇拜技术:把技术摆在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将人异化为技术奴隶、舍本逐末的现实吗? “风波之民”的比喻到现在还是醒世喻言,它照样喻示着在追求技术价值、追求工具理性的过程中,技术的主体――人,变为失去根基、随波逐流的水上浮萍,失去主体价值,因此。庄子号召人们,对先进的技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羞而不为”,这就是庄子提倡的后现代教育技术。
  庄子对技术的批判,既有感性的一面(婉约、激烈),同时还有理性、冷静的一面,不仅解构一切,而且在结构的基础上,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就是建构,为社会开教育处方,这才是庄子的真正目的,
  庄子是如何安顿技术、重新建构技术的呢?《天地》:“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在庄子的哲学中,技术处于最低层,和技术至上、工具理性的现代主义是截然相反的,它被“事”涵盖(“兼”),是用来做事的,事之上是“义”,即我们所说的社会伦理道德,技术也涵盖于伦理道德,依次类推,技术同时还涵盖于德、道、天。庄子的德与道和我们今天的伦理道德(义)的内涵是不同的,外延也有相当的差距,它们相当于今天的自然界,是“义,的上位概念,庄子的“天”也不是指物理实体的天,而是指宇宙运行的自然而然的规律。
  庄子教育技术的最高境界是“不射之射”,而不是“射之射”,是超越技术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形而上”的“神”,是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庄严神圣的美。庄子的教育技术的艺术气质、胸怀以及美学意蕴,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技术以及国外的后现代教育技术,是难以企及的,因为他把技术的精神内涵(神韵)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我们的眼光狭窄短浅,只盯注技术的物质层面这一点,本人认为,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庄子是“天”,我们是“井底之蛙”。
  
  三、消解科学主义,提倡质的研究
  
  科学主义属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种,它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盛行于现代西方,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
  庄子的时代还没有“科学”这个名词,但与其涵义相当的是“知”,《庄子》全书八万余字,仅“知”就有617个。其中有的是知道了解的“知”,有的是智慧的“知”,还有的是知识、真理、规律的“知”,后一种最接近科学,我们称其为准科学(下同),本文研究的是这部分。
  庄子是最早研究缄默(隐性)知识的人之一。“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多事的斫轮木匠问了两句,就妄言“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惹来杀身之祸。轮扁胸有成竹地以斫轮为例。做车轮子。太松太紧都不行,只有不徐不疾最合适,这里面存在着深刻的道理(“数”),但这样的道理,“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是缄默知识,所以我无法传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无法接受于我,所以我七十岁了,还在做这样的工作。同理,古人和他要传的东西(缄默知识)都不在了,你所读的,只是古人的糟粕而已。
  庄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戳科学的软肋,打破科学万能论的魔咒,说明对于缄默知识、形而上的“道”等,科学是无能为力的。这类知识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存在。正由于对科学主义的局限性、危害性的清醒认识,所以庄子极力提倡用人文社科的质的研究来纠正、矫枉科学主义对教育带来的弊端,因此,质的研究就成为庄子后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质的研究是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意味,对科学主义、现代主义的弊端有极大的矫枉和返璞归真的意义。

标签:庄子 后现代 探究 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