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作文 > 正文

人生路坎坷的说说_毛泽东儿女们的坎坷命运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毛泽东是一个内心充满着爱和痛苦的伟大的父亲。他的爱之博大,我们完全可以从他的人格魅力和传奇的故事中感受得到,但他内心深沉的痛苦却并不是我们常人所能体味的。毛泽东共有十个孩子,其中杨开慧生了三个男孩,即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贺子珍生了六个孩子,其中三个男孩,一个是下落不明的毛岸红(小毛毛),一个在江西出生也下落不明,一个是在苏联出生十个月夭折的廖瓦,而三个女孩中仅幸存在延安出生的娇娇(李敏),另外两个分别在福建和贵州出生的女儿都下落不明;再就是江青生的李讷。毛泽东十个孩子,活下来的只有四个,但新中国刚刚成立,最受毛泽东器重的长子毛岸英又捐躯疆场,最后只剩下了三个。但就是这三个幸存者的一生也饱尝辛酸,历尽苦难。
  
  长子毛岸英
  
  1922年10月毛岸英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反动军阀残酷杀害,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收养在大同幼稚园。1931年4月,因上海地下党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大同幼稚园被解散,岸英兄弟暂时寄养在董健吾家。后因白色恐怖严重,董健吾又去武汉工作,岸英兄弟生活无着落,开始流浪街头。老三岸龙在几次迁移中病死(亦说失踪)。岸英、岸青曾在烧饼铺当学徒,挨打挨骂,受尽折磨。逃出店铺后,两人靠卖报纸、拾破烂、拣烟头、帮助推人力车来维持生活。
  1936年,上海地下党找到了流浪街头数年的岸英和岸青,两个流浪儿见到亲人,倾诉着一肚子委屈,伤心地哭了。当年,毛岸英、毛岸青被党组织送到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毛岸英开始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以后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曾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毛岸英遵照毛泽东“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
  1950年10月23日,新婚不久的毛岸英入朝,其正式身份是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秘书兼翻译。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突然飞临志愿军司令部大榆洞上空,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毛岸英壮烈牺牲,时年28岁。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一块一米高的花岗岩石矗立在墓前,正面刻着“毛岸英烈士之墓”;背面刻着“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次子毛岸青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次子毛岸青1923年11月23日生于湖南长沙东乡板仓的外婆家中。杨开慧被反动军阀残酷杀害后,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弟弟毛岸龙三人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营救和安排下,秘密转移至上海。岸青则因惨遭特务巡捕的毒打,两耳失聪,留下了脑震荡的毛病。这病根好像一团阴云一直笼罩着毛岸青的人生,影响和干扰着他正常的思维和生活。
  1936年毛岸青与毛岸英一道赴苏联学习。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毛岸青积极参加挖战壕、运伤员等支前活动。1947年,毛岸青回国,由李富春、蔡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遵照父愿参加了黑龙江克山县土改试点。1949年7月,毛岸青回到北京,在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任俄文翻译,他翻译出版了10多部马列经典著作和政治理论书籍。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的婚礼在大连举行。邵华出生在延安,是烈士陈振亚的女儿,母亲张文秋也是老革命。1970年,两人喜得儿子,取名毛新宇,全家生活幸福美满。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三子毛岸龙
  
  毛岸龙生于1927年,是毛泽东与杨开慧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当时,毛泽东因与陈独秀在党内意见相左而受到排挤和打击,心情不舒畅。不久,因忙于秋收起义,拉着队伍上了井冈山,后来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儿子一面。
  1927年杨开慧从武汉回长沙后,毛岸龙随母亲一起住在北门外沈家大屋旁的北角门楼,后又一起回到长沙县板仓外婆家。1930年杨开慧牺牲后,毛岸龙和两个哥哥一起被外婆向振熙、舅妈李崇德送到上海,来到叔叔婶婶毛泽民、钱希钧的身边,住进了中共的外围组织中国互济会办的大同幼稚园。1931年春,因顾顺章叛变,上海地下党的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大同幼稚园被迫解散,毛岸龙和两个哥哥又被寄养在当时公开身份为牧师但实际上是地下党员的董健吾家中,后因董健吾去武汉工作,他们三兄弟只好流落在上海街头。
  流浪的生活是十分痛苦的,当时岸龙年纪甚小,尚无独立生活的能力,主要靠两位哥哥卖报纸、拾破烂、帮人推人力车维持生活。他们终日里露宿街头,居无定处。后来小岸龙的去向一直是个谜:一说在上海走失,死亡的可能性不大,或许现在还在世;二说因痢疾死于上海广慈医院,即现在的瑞金医院。
  电视剧《毛岸英》情景展示的是后一种说法。作为该电视剧总顾问兼总监制在接受专访时说:“医院的一位女同志曾对岸英说他弟弟得病毒性痢疾去世了。在1931年5月底或6月初的一天夜里,毛岸龙突然生病,腹泻、高烧,由保育员陈凤英(又名泰怡君,李求实烈士的遗孀)抱到附近的广慈医院就诊,经救治无效当夜病亡。次日,由幼稚园负责行政事务工作的姚亚夫买棺入殓处理的丧事。后来,邵华到过那家医院找过毛岸龙的病历,可是没有找到。不过,这种说法应该是可靠的。”
  
  长女毛金花
  
  贺子珍比毛泽东上井冈山还要早,是参加永新暴动后跟着袁文才和王佐的队伍来的。贺子珍在井冈山上第一次见到这位传说中的人物,就爱上了他。1929年,在红军二打龙岩的时候,贺子珍第一次分娩,生下了一个女孩毛金花。毛泽东很喜欢这个女孩子,这是他继岸英、岸青、岸龙之后,第一次喜得千金。龙岩是福建省的一个中等县城,是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比较富裕,红军入城后,在这里建立了革命政权。贺子珍能在这样的条件下生下她第一个孩子,令毛泽东不胜高兴。
  孩子生下不久,毛泽东就托人为她找到一位可以寄托的人家。他对贺子珍说:“把孩子寄养出去,今天我们只能这样做。我们以后会回来的。等到革命胜利了,我们再把她接到身边。”这一天,贺子珍用被子把婴儿裹好,自己把她抱到联系好的那户大嫂家里去。她没有什么衣物给孩子留下,只把事先准备好的15块银元,放在那位大嫂手里。
  1932年4月,红军再次打下龙岩,贺子珍在县城里一面忙着为军队筹粮筹款,一面惦念着自己被寄养的女儿。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按照贺子珍的记述,找到旧日的那位大嫂,打听孩子的下落。可是得到的回答却是:孩子已经不在人世了。
  虽风传女儿已不在人间,但贺子珍既不相信也不死心。建国伊始,她多方托人寻找,胞妹贺怡还死在前往江西的寻亲路上。1951年,政务院内务部长谢觉哉率中央慰问团前往闽西慰问老区人民,毛泽东也托其调查女儿的下落。1953年,毛泽东又特别郑重地向回乡省亲的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交办一件事:“邓老啊,我还有个小女孩放在龙岩,你回去后帮我打听一下,看看还在不在?”邓子恢携夫人陈兰回到龙岩的第二天,就找来翁清河详加调查。这位补鞋匠一口咬定女孩已死。邓子恢怏怏回京,毛泽东听后,十分沉痛,连声说:“可惜啊,真是可惜!”
  
  四子毛岸红
  
  1932年,贺子珍又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儿子。这个男婴有两个名字,大名毛岸红,小名小毛毛。毛泽东说:人家叫我老毛,我的儿子叫小毛毛,比我多个毛,将来要比我强!
  毛泽东、贺子珍随主力红军长征时,小毛毛被留在苏区。最初,由傅连璋的夫人抚养。由于大部队撤走以后,整个苏区很快便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生活艰难,为减轻傅夫人的负担,毛泽覃和贺怡接走了小毛毛。毛泽覃为了保证小毛毛的安全,又把他托付给了贴身的一名警卫员,自己不久就在战斗中牺牲。由于谁也不知道这位警卫员的下落,线索从此中断。
  解放后,有关寻找毛岸红的故事接连不断,寻访他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20世纪50年代初,一个叫贺小青(亦称朱道来)的孩子似乎各方面都符合他的特征。但毛泽东看了照片和材料后说:“不像小毛毛,但总归是红军的后代,由党来抚养吧。”60年代末,已在南京上大学的贺小青突然死亡。近20多年来,再也没有寻访出“小毛毛”的消息。
  
  长征生下的女婴
  
  1935年,红军二渡赤水河前后,贺子珍在行军途中又生下一个孩子。几十年来,这个孩子出生的地点和下落,曾一直是历史谜案。据长征时干部休养连连长回忆:贺子珍生孩子是在遵义会议后到红军二占遵义期间,是过了赤水河,在贵州白苗地区的一间小草屋里。孩子洗干净后,我们用白布将孩子包好。我同董(必武)老商量,董老写了张条子,还放了三十块大洋。董老写的条子大意是讲,行军不能带孩子,这个刚生下来的孩子寄养在你家里,送给你做孙女吧,她长大了还能帮你干点活。
  解放后,在四川省古蔺县的白沙镇一带,流传着张二婆曾收养过红军小女孩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古蔺县党史工作者认定确有此事。据调查考证,张二婆家住在白沙河边长榜上,收留红军留下的女婴取名王秀珍。三个月后,孩子因长毒瘤,不愈而亡。
  
  李敏是第八个孩子
  
  在追随毛泽东十年的岁月里,贺子珍先后为他怀孕10次之多,由于生育过密,加上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六子先天不足夭折了,最后生存下来的只有李敏一个女儿。1936年冬,红军到达陕北后,贺子珍生下女儿李敏,邓颖超抱起婴儿说:“真是一个小姣姣。”站在一旁的毛泽东听邓颖超这么一说想起了《西京杂记》中:“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如芙蓉。”就取其意,起名叫毛姣姣。1937年10月,贺子珍去苏联治病和学习。1940年,四岁的姣姣从延安来到莫斯科。1947年,姣姣从苏联回到毛泽东身边上学,毛泽东给她取名为:李敏。姓李,是因为毛泽东当时用李得胜的化名;单名敏,是取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小女儿李讷
  
  李讷是毛泽东的第十个孩子,1940年8月在延安为江青所生。虽然战争年代的条件艰苦,环境险恶,但是李讷在毛泽东身边依然度过了欢快的童年时光。毛泽东管李讷叫大娃娃,李讷管毛泽东叫小爸爸。李讷与李敏之名同取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李讷于1959年进北京大学历史系,1965年大学毕业。
  1984年初,在毛泽东原卫士长李银桥夫妇的热心帮助下,李讷和王景清结婚。王景清是李银桥在中央警卫团的老战友,陕北神木县人。王景清是在李讷处境比较困难时与之结合的,虽无高攀之嫌,但与开国领袖的女儿命运与共,生活相依,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1993年11月9日,李讷和刘松林、张玉凤来到韶山。在滴水洞,李讷写下了“永远的怀念”五个意味深长的大字。现在李讷已经退休,一家人琴瑟相和。

标签:坎坷 儿女们 命运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