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作文 > 正文

明代青花瓷碗图片 [探析明代青花瓷的发展]

时间:2019-02-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明代的青花瓷是集唐、宋、元三代发展于一身的大成之作,其器型、胎质、釉色和青花的发色较之前的青花均有了改变。   关键词:明代;青花瓷;发展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素以高洁淡雅著称,是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制成后,呈现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的特点。原始的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主流,在清朝发展至顶峰。在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而明代的青花瓷是集唐、宋、元三代发展于一身的大成之作,其器型、胎质、釉色和青花的发色较之前的青花均有了改变。
  一、明代青花瓷的鉴定
  明初洪武朝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永乐时期的青花瓷,由于烧造温度的提高,釉面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静,绝无橘色釉纹,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以脱胎器名传于世。
  永乐青花主要用“苏麻离青”钴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现象。由于苏麻离青含锰量低、含铁量高,降低了呈色中的红、紫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就能烧出浓艳的青蓝色,犹如宝石蓝一般的光泽,色彩雅致凝重,鲜艳夺目,层次分明。不过由于青花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烧成部分留下黑疵斑点,一条纹理中常见的钴铁结合晶斑,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下凹深入胎骨,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感。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朝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
  而至正德年间,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明末天启、崇祯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二、明代青花瓷的特征
  明代早期青花瓷的主要用料为国产高锰低铁料,所以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发色泛紫,带灰杂。打捞上来的明青花小罐 很多洪武时期的器物可见元代器物的工艺特点:挂釉不到底,底足圈足修胎斜削,足底呈乳丁状,胎质略显疏松。
  明代中期的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的发展已至黄金时代,其用料、制胚、工艺等均较洪武年间有了长足的发展。永宣年间的用料大都为苏麻离青料,苏麻离青料又分国产与进口两种,进口苏麻离青料含铁高,含锰低,所以这种青花瓷的发色有带铁锈斑的特点;国产苏麻离料含铁低,含锰高,所以青花瓷的发色泛紫,呈灰蓝色。
  宣德青花胎体精密细腻,胎质洁白坚硬,薄厚适度。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糯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宣德青花造型丰富,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常见有盘,碗、梅瓶、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委角瓶、大天球瓶、绶带耳葫芦扁瓶、扁瓶、壮罐、轴头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花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扁壶、背壶、梨形壶、执壶、茶壶、僧帽壶、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砚滴、笔管、灯、水盂、盏托、军持、花浇、钵、盒、豆、爵、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筒炉、鱼缸等。
  正德青花开始大量绘制伊斯兰教和道教图案,用波斯文和吉祥图案作为主体纹饰是当时盛行的一种风气,波斯文内容大多是吉祥语句,有些则说明了器物的用途。人物故事的题材比成化、弘治朝更为广泛。具体纹样有穿花龙、飞翼龙、团龙、夔龙、双龙、五龙、云龙、团凤、穿花凤、凤穿牡丹、人物故事、松下高士、携琴访友、渊明爱菊、八仙过海、园林观画、仙人朝圣、真武大帝、西厢拜月、十六子婴戏、仕女、南极仙翁、花鸟、蟠螭、海马、犀牛望月、鱼蟹、莲荷鱼藻、松竹梅、月影梅、缠枝莲托八宝、缠枝灵芝、三果、海棠、枇杷、荔枝、石榴、樱桃、葡萄、芭蕉、宝相花、百合、莲蓬、蔓草、八宝、园景花卉、龟背锦、藏文、回纹等。官窑器构图趋向繁密,与成化、弘治青花疏朗明快的风格大不相同,大量采用双勾平涂技法,没有笔触感。纹饰叶、花的脉线十分明显。民窑器构图趋于疏朗,用笔较为工致,主要有龙纹、缠枝莲、折枝花卉,以鱼纹、奔马、长尾飞翼龙及海螺纹等为突出。乳虎、树石栏杆、松下读书老人、松下乐女等纹样都是正德朝才出现的。
  再至明末崇祯年间,这时期的青花瓷喜用暗花装饰,在一些琢器的口、足部位釉下暗刻卷枝纹。在绘画上经常在器物的口、足部绘制蕉叶纹,山水人物图案多画太阳,云气纹大多画成括号云,草地纹多用细线勾画成小钩状,画面多配以诗句,在题诗旁有仿照书画的图章款,有方形或圆形,这显然是受当时书法绘画的影响。绘画技法采用传统的单线平涂及淡描法,以单线平涂为主,线条流畅;淡描青花线条潦草,笔法无力、草率。崇祯朝开创了类似中国画中淡墨水彩的皴点法用笔,画面极富诗意,一直影响到清初,构图布局基本类似天启朝,内容以写生画为主,大量采用变形、夸张或简笔手法,画面笔意豪放,无所拘束。
  三、明代青花瓷的发展
  明永乐年间,随着景德镇瓷器业的昌盛繁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以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一道被称为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永乐朝前后期瓷器质量发生很大变化,永乐早期制品基本接近洪武朝后期,而后期制品则与宣德早期相接。
  永乐与宣德年间,在我国瓷器的发展史上被称为“青花瓷的黄金时期”。而宣德年间的青花瓷与永乐年间的青花瓷又有了一定的改变。
  宣德年间的青花瓷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宣德官窑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中国之名得于瓷器,瓷器之华莫过青花,青花瓷,尤其是明代的青花瓷,是我国古代无数匠人的心血所凝结,至今仍以其端庄、高雅、娴静的姿态立于我国瓷器艺术的殿堂之中,且在国际社会上大放异彩!

标签:探析 明代 青花瓷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