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一周记 > 正文

大班心理健康教案20篇【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广大的农村家庭“留守学生”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留守学生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针对以上现状,我通过在工作中调查、找学生谈话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学生”的心理进行了一些研究,积极探究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学生”有效的教育对策,以便帮助“留守学生”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一、农村“留守学生”的概念界定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学生。留守学生家庭主要包括以下类型: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
  二、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一)人际交往障碍。
  留守学生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及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农村留守学生相比家庭完整的学生,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同学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二)学习动机不足。
  学习缺少监管的孩子,其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易出现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一部分留守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后灰心丧气,甚至相信“读书无用论”,早早踏上辍学打工的道路。
  (三)人格和道德教育缺失。
  人格和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家庭,父母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角色,教导孩子如何与人相处,也教给孩子一般的道德观念和基本的是非感,父母可以手把手地辅导孩子进入社会化的进程。家庭的不完整,显然使农村留守学生的此类教育残缺不全,容易使他们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留守学生”年龄多处在7―16岁。这个阶段正是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学生”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学生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学生”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二)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在外打工,另一方在家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很少对孩子提供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辅导,一旦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问题,就无法给其释疑解难;如果父母均外出打工,小孩是隔代监护的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根本就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如果孩子交由亲戚代为照顾,那么亲戚往往不愿多加管束,管太多又怕父母回来后埋怨,还不如放任,只要不出大的乱子,他们就算完成任务,也不会在孩子的学习上多下工夫,缺乏责任感。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一些留守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三)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教育会影响到“留守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
  (一)摸清心理问题,建立追踪档案。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掌握了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洞悉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此,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追踪档案,各任科老师通力合作,对留守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精神状况,思想表现,智力情况等较为突出的不良性格及情绪特征随时与班主任或大队部交流,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根据留守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心理状况,制订转化计划,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工作。
  (二)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学生的心结。
  1.定期访谈。在建立留守学生追踪档案的基础上,我有针对性地家访,深入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中,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等有效形式,全面了解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在校行为的真实动机,探究其思想行为的根源,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创设情境。不断争取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记录,对于缺乏自信的人来说,尤其重要。教师可以在班队课、晨会课上组织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学习竞赛、书画展览、体育活动、知识竞赛、劳技比赛及特长展示等,提供不同的环境让留守学生展示自己。
  3.爱心感染。为了帮助留守学生尽早地融入集体的怀抱,并从中吸取温暖和力量,学校应成立“留守学生之家”,让留守学生有“家”的感觉,有“家”的栖息,有“家”的温暖,让他们在“家”找到更多的自信。开展“关爱留守学生专题沙龙”活动,把对留守学生的关爱落到实处,让每个留守学生都在这个学校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暖与快乐。
  (三)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虽然留守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可以与他们的监护人取得联系,学校也应建立起“家校互访制度”和“家校联系卡”,不定期举办“家校对话会”,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们还可以与留守学生的父母通过电话等通讯的联系,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的孩子的。“留守学生”作为新时期的特殊群体,教育难度是很大的,我们将不断探索,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留守”这一资源,教育留守学生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留守学生”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让每个留守学生都快乐、健康地成长。

标签:留守 心理健康 农村 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