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一周记 > 正文

新建本科院校 [多元整合: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品牌提升的新路径]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六盘水师范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多元整合,扎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牌影响力。   【关键词】多元整合;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品牌
  
  1999年以来,教育部先后批准设立的新建本科院校约为200所(以毕业生3年内计),约占全国本科院校1/3,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一产生就处于国际国内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何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牌影响力、打造特色校园,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责任与担当。
  近年来,六盘水师范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多元整合,扎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牌影响力。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力加强党团组织建设,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一)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新建本科院校就要培育师生的高尚人格,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为师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既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重建的方向性所在。”[2]认真组织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同时,要立足大学生理想、信念、创新、敬业、诚信的现代人格塑造,把教会学生做人作为学校育人的基本点,创新校园文化,为学生的成才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按照以“党建带团建”的原则,切实做好学生党、团员发展工作
  “切实抓好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既是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不断加强高校党建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是抓好党建不断带动和促进团建,巩固党在青年中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和队伍基础的必然要求。”[3]目前,六盘水师范学院党校培训学员有1250人,申请入党3200人,矿院党支部推出了“学生党建123计划”,即1名党员培养2名积极分子,1名积极分子联系3名学生,为做好党员推荐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一)积极参加贵州省“大学生校园文化月”活动
  在刚刚结束的贵州省“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月”活动中,六盘水师范学院精心组织,积极参加七个系列活动,获得优异成绩。共获得奖项数82个,其中集体奖项4个,个人奖项78个(一等奖14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16个,优秀奖34个),获奖数量列全省高校第二名。
  (二)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大学生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对大学生寝室成员这一初级群体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深远,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也因此日益受到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4]六盘水师范学院积极开展每月一次的“寝室文明周”活动,如 “我爱我家”寝室征文比赛、“青春魅力,尽显风采”寝室才艺大比拼、“贴近生活,关注发展”生活特色讲座等一系列活动,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展现青春活动、发扬寝室精神的舞台,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寝室成员间的凝聚力,进一步推进校园文明建设、提升寝室文化品位、繁荣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营造温馨舒适的寝室环境,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提升。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2008年开始,六盘水师范学院在全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由教育科学系的5名优秀教师承担,采取专题授课的方式,就健康生活、人际交往、情绪调控、挫折应对、恋爱指导、人格塑造、阳光心态、就业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出深浓的文化气氛弥漫整个校园,体现学校的文化精神氛围,对于营造健康高雅、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实现用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陶冶人、培养人、成就人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六盘水师范学院建立了大学生通讯社、高原风文学社、夜郎谷文学社、春晖社、英语爱好者协会、大学生就业发展协会、明鉴史学社、青年励志协会、绿营环保协会等共计22个学生社团。开办《清泉》、《高原风》、《夜郎谷》等8种学生内部交流资料,到社区开展“送爱心送温暖”服务210人次,大学生通讯社、高原风文学社等社员先后在全国各报刊发表各类文章100篇,英语爱好者协会举办英语角、英语学习专题论坛50余次,极大地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校园生活,有效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五)发挥互联网的育人功能
  互联网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学习的一种不可或缺条件之一,“由于信息快捷高速的传递,即使万里之外的网友也可‘当面’讨论问题,交流思想,互通信息。提高了人类对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5]六盘水师范学院充分利用校园互联网资源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网站,开设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栏目,如校园生活、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社团风采等栏目,网站还设置“热点链接”、“校内链接”等板块,方便学生及时查阅、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和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如学生和教师通过网上QQ、bbs论坛等方式进行思想的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平台,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世界一流大学引领世界文化,中国一流大学引领中国文化,地方高校引领地方文化。”[6]六盘水作为贵州省第三大城市,素有“西南煤海”之称,地处云贵川交接,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又有“中国凉都”之美誉,集“红色文化”、“三线建设文化”为一体,如地方本科院校都能在引领地方文化中发挥作用,不仅能提升当地的文化建设水平,推动经济的发展,而且也能更好地办好学校,真正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实现区域社会进步与高校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六盘水师范学院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开展系列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引领地方文化。
  (一)充分利用红色资源
  六盘水师范学院要求各党、团支部每学期开展一次重走红军长征路活动,沿长征期间红九军团走过的路线跋山涉水,先后有10个党支部、25个团支部共2000余人次参与到此项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红军长征时的艰苦奋斗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理想信念。
  (二)搞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多年来,六盘水师范学院先后组成20个服务队赴盘县、水城、六枝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农村干部、农民、学生开设农村实用技术、舞蹈、美术、计算机、普通话推广等培训班70次,文艺演出150场,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锻炼、长才干、作贡献”。2010年4月,六盘水师范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系2007级何玉坤同学前往湖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六盘水市高校首例,也是六盘水师范学院第一个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在贵州省第五届校园文化活动月中获得 “感动校园十大人物”提名奖。
  (三)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关系
  水矿集团、水钢集团作为六盘水颇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其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理念,成为当代大学生走出社会所必须学习的知识,六盘水师范学院一直以来与水矿集团、水钢集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之一,让学生不仅从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企业文化的内涵,从而提升自我教育素质。
  四、以关爱贫困学生为重点,为学生办实事解难题,提升校园文化活动亲和力
  为学生办实事解难题,不仅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工作的需要,而且是建立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我校将校园文化活动工作与关爱学生有机结合,把为学生办实事解难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成立“爱心助学”基金
  尽管学校经费极为紧张,但六盘水师范学院都要从经费预算中拔款5―7万元成立了“爱心助学”基金。到目前为止,师生捐款和学校拔款、社会捐款计1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000余人。
  (二)认真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开通新生入学“绿色通道”,让学生“先入学,后交费”,实行“奖、贷、助、减、免、补”等资助政策,确保学生顺利入学,不会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到目前为止,六盘水师范学院为新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300万元,为500名贫困学生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
  (三)开展“暧心”活动,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济困助学
  六盘水师范学院开展了“爱心助学――我身边的希望工程”捐助活动,六盘水市总商会、香港慈善基金会、六盘水心海律师事务所、六盘水电信公司等社会团体和企业在学校的倡议下纷纷为贫困学生送来温暖,共筹集资金201万元,受资助贫困学生共2050人次。四是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六盘水师范学院每年都设立130余个勤工助学岗位,让他们参加活动校容卫生,值班护校等劳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又培养了学生自信自立自强意识。
  六盘水师范学院作为新升本的高等院校,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理念,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着力提高队伍素质,着力健全长效机制,着力优化育人环境,扎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左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
  [2]赵国英.论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重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3]陈涛,高静,潘伟国.创新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5).
  [4]王从严,唐永木.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学习月刊,2010(2).
  [5]张卫红.网络文化对高校“两课”教育的挑战及应对[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6]卢丽君.引领文化:大学功能研究的深化和升华[J].中国高等教育,2006(18).
  
  基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年度课题《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品牌竞争力提升探析》(课题编号:11GZQN37)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张武桥(1979―),男,贵州锦屏人,六盘水师范学院院报编辑,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文艺美学。

标签:校园文化 路径 新建 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