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一周记 > 正文

产学研多元合作机制创新策略分析|产学研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本文以甘肃工科类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为视角,对产学研合作机制进行了分析,在相关理论前沿研究综述和现状条件不足的前提下,依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总体要求,提出了甘肃高校产学研深度合作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校 产业研 合作
   一、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内涵及意义
   产学研结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途径,也是密切高等教育同社会和生产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认为,“产”是指企业,“学”主要指高校,“研”指科研单位,产学研结合主要指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与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以及科研单位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产学研合作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举措;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基本途径;是培养科技人才,使教育与科技结合的最佳渠道。党的十七大已明确加快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产学研结合正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和必然发展方向,也是加速科技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二、甘肃工科类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甘肃高校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和实践,总体上已由自发行为走向自觉主动状态。到2011年,甘肃已拥有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40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有70个省级重点学科、19个“甘肃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构筑起产学研合作的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有力支撑平台。工科类高校依托自身优势,在大学科技园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直接促成了与甘肃及西部经济发展对接的优势特色学科的后发优势。兰州大学与金川公司共建实验室2006年入选“中国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十大案例”,兰州交通大学国家绿色镀膜工程研究中心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标志着甘肃高校产学研合作崛起已达到一个新高度。近年来甘肃工科类高校联合培养人才亮点纷呈,如兰州理工大学与企业共建“物联网产业分园”,依托甘肃物联网产业联盟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兰州交通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在武威市设立“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11年开始招聘培训省内急需的新能源本科人才;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反推式CDID职业教育模式、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推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都获得了良好效果和社会肯定。
   但是,产学研合作机制无论是在审核监督方面还是具体合作执行以及利益分配方面都存在着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学研三方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分配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科技计划产学研联合中,合作协议对责、权、利界定不清,为日后利益分配留下了众多隐患;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合作成果的分享缺乏明确可操作的规定,处理利益纠纷问题依据不足;缺乏良好的监督机制,对协议的履行缺乏有效的监管;社会信用体系有待完善,产学研各方履约守约的意识需要加强;企业给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难以落实。高校在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时,在课题执行中,存在企业承诺给予高校或科研单位的资金到位不及时、到位率低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课题研究活动的正常进行。
   2、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人员重纵向项目、轻横向项目
   部分高校和科研人员过于重视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考核时也是只有此类项目才能作为考核评估标准,而对企业提供的技术创新服务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则不予重视,对企业提供的项目申报积极性不高,这与学校科研单位的管理制度以及运行机制有关。比如甘肃各高校几乎都把纵向项目作为年终考核或职称评定的条件,而不重视老师们从企业中获得的横向项目的成果,这不利于产学研的真正结合。
   3、执行过程中产学研结合的短期化与形式化突出
   目前,我国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结合行为短期化、形式化现象比较突出,往往以临时组合形式来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缺乏满足产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缺乏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保障机制。另外,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的性质不清晰,内涵不明确,组织过于松散,缺乏实质性合作和长效机制。
   4、政府对产学研支持力度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工作也不断深入。尽管如此,目前我国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仍未形成。由于受经济发展阶段和“抓大放小”思想的影响,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产学研活动中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
   三、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策略
   1、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联合办学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联合办学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应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企业及学生的需求、高校教育的规律,共同制定适合三方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计划,可以采取“2+2”或“3+1”模式,即本科生在校四年期间,用前两年或者前三年时间学习文化专业知识,而剩余的时间就去企业实习,或者企业提供设备在学校进行实习,实习的同时也能产出产品,同时企业提供相应的报酬。学生在毕业时,除获得学历证书外,还必须获得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这种教育模式是结合订单的要求,将职业教育的内容融入教学中,设计出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评体系所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学生毕业后,企业参与学生的质量考核,择优录取。通过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能够缩短或者消除岗位适应期,实现学校和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对学校而言,该模式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使办学更贴近市场,减少办学的盲目性,最大程度地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2、建立透明的财务制度
   产学研过程中,涉及到财务开支是很敏感的问题,如果财务开支不透明,会直接影响产学研各方的信任,从而导致各方向纵深发展的停滞,因此应建立较为透明的财务制度。本文认为,应该把财务制度交给与利益方无关的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并及时发布财务开支情况,对投资各方公开财务信息,杜绝不合理浪费与消费,并接受利益各方的监督。
   3、构建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分配监督机制
   产学研各方及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技术专利持有者,分别投入了资本、技术、劳动、管理等要素,均为利益相关者,各方共同发起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制组织,应以各方利益诉求充分表达为基础,以合理评估测定要素价值为前提,确定各产权主体在总资本中分占的股本比例,明晰对应的权、益、责。不赞成零敲碎打的单问题处置方式,而应该在产权理论框架下,一揽子研究解决不同属性资本待遇、政府资本进退、实物资产折现、中试成果购买、技术专利入股等产权初始界定的难点问题。
   4、加强产学研结合中的信息沟通
   在高校产学研结合系统内,界面障碍的表现多种多样,其产生的原因也十分复杂。虽然由于宏观目标的一致性使产学研结合系统中的各职能部门之间能够基本协调,但仍有一些共同性的原因,如目标差异、信息粘滞、文化冲突等,导致产学研结合系统存在界面障碍。产学研结合系统界面障碍最主要、最关键的原因是系统内各界面之间的信息流通与传递障碍,可以通过定期的报告会、调度会、联合制定规划、共同访问潜在用户等特定的工作程序,来迫使存在沟通障碍的部门对话,以加强沟通、消除障碍。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内外部小型学术研讨会,对产学研结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进行研讨,整合各类信息,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充分利用高校良好的校园网络条件优势,发布研究信息,寻求合作对象,开设相关论坛进行研讨、交流以加强信息沟通,并建立专门的信息数据库,用于保存在工作中积累起来的各种信息资源,以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信息查询的广度。
   5、改革滞后的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
   高校目前的教育模式落后,还只是以课堂上老师的室内教育为主,并且是一般本科前两年以英语、政治类基础教育课程为主,学生为了应付国家或学校的过级考试而殚精竭虑。本文认为,应该改革这种落后的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不应把这种考级上升为全校学生能否毕业的硬性标准,需不需要过级则应视专业情况而定,这样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专业课的知识,有更多的时间去企业实习,才能从时间上保证产学研结合。
   四、结论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是高校科技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实施产学研结合,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原始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发挥好政府的导向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部门的协同作用;要结合各自实际,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科技、人才和创新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
   (注:本文系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刘云主持的甘肃省教育厅项目“西部铁路多元投资主体参建的融资模式分析(项目编号1111B-0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明喜: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方法初探[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11).
  [2] 宁建中等:“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州大学学报,2010,27(5).
  [3] 苗玉凤、崔瑞锋:公共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对策研究[J].产业研究,2010(10).
  (责任编辑:李文斐)

标签:产学研 机制创新 策略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