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一作文 > 正文

浅论曾国藩的选人用人之道: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曾国藩是清王朝的“中兴”大臣,他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在历史浪潮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有诸多因素,其中关键的因素便是对人才的重视和使用,他以封建政治家的独具慧眼,网罗了一批动机不同,各具才干的人才。在维护封建统治实践中,知人善任,量才录用的做法,有可资借鉴之处。
   【关键词】 曾国藩 人才观 选人之道 用人方略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是清朝中兴名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涉猎广泛、思想复杂而又很有影响的人物。他以封建政治家的独具慧眼, 网罗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人才,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为满清政府解除了心腹之患。但他在维护封建统治实践中,知人善任,量才录用的做法,却不无可资借鉴之处。
  曾国藩的人才观
  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在政治上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在军事上,他强调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他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造就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他倡导创办学校,认为人才不是天生的,靠的是教育培养。曾国藩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刻认识及对人才的重视和善用,在当时是有名的。他最早培养提拔的“干部”,大多都官至高位,封疆大吏也有多人。曾国藩对人才的认识之高,渴求之急,在封建地方阶级统治集团中是少见的。
   曾国藩的选人之道
  曾国藩有其独到的选人用人标准, 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
  原则一:选人切勿眼光过高
  如果对人才一味求全责备,“眼光过高”,难免会让你感觉“无人可用”。一个人只要有一个特长,就可以用之了;用人者最应避免的是,由于有一点小毛病而将有用之才弃而不用,曾氏幕府人才众多,几乎全国人才之精华,都汇集到这里,再加上曾国藩知人善任,懂得激发他们的才干能力,因此,湘军和曾国藩集团想不成功都难。
  原则二:首选忠义血性之人
  有血性够忠义是曾国藩选人的最核心的标准。尽管曾国藩的“忠义血性”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它揭示了政治信仰对于人的极其重要性,因而对于人才的选拔来说,也具有普遍的启发意义:只有立场坚定、不为暂时的利益所动、不被任何困难吓倒,你才能成就一番大事。这些平日里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们,在战场上居然能表现得如此之凶悍,完全是因为他们内心里都有一股所谓的“忠义血性”,作为他们为清政府卖命的终极理由。
   原则三:德才兼备,以德为本
  曾国藩识人以德识为主,以才学为辅。对于德与才关系论述是“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若木之根,才若木之枝。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二者不可兼时,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 [3]1也就是说,如果德才不可兼得,他宁要有德无才的人,也不要有才无德的人。简言之,用人应该看重才干,但更应看重的则是心术,即道德操守。他如此重视人才的道德水准,是因为当时士风败坏,人欲横流,从上到下都孜孜求利,惟利是图,所以他才突出道德的重要性,惟德是举。
  原则之四:发挥人才的一技之长。
  曾国藩认为用人要发挥人才特长,对推荐或自荐者, 他都要认真考察,做到人尽其才。洋人傅兰雅推荐聂仲芳,曾国藩问他为什么在广州做洋务而不继续读书,考功名。他答“今日中国不缺官,当官的人多得很,候补官员也数不清,不愿意去凑热闹,所以出来学技术、管理。”[1]145聂仲芳在当时的年代能有这样的见识,是要具备一定的胆识和头脑的。他还向曾国藩提出了“江南机器总局不善经营将会倒闭,并提出了解决办法等”。曾国藩听后很满意,认为是一个人才,并决定留在他的幕府。他的幕府吸引了当时许多的优秀人才,像一所培养造就人才的高级“学校”
  原则之五:重用有才之人而不拘小节。
  曾氏在军中极讲规矩,李鸿章散漫惯了,曾国藩大动肝火,当着所有幕僚的面大声训斥。但是对于李鸿章的文书处理能力和其他优点,曾氏注意褒奖和鼓励,认为李天资过人,必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正是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使李鸿章很快成才,终成一代名臣。
  曾国藩的用人方略
  1.管理人才要赏罚分明。用兵管人一定要做到赏罚分明,攻心为上,攻身为下。如果下属有杰出贡献一定不能嫉贤妒能,这会严重挫伤他们的锐气,应该论功行赏。曾国藩向立有战功的下属奖励刻有自己名字的腰刀,将士们都奋勇作战,期望能得到这难得的荣誉。除了奖赏之外,在该罚时也绝不留情,交情深厚如李元度者在徽州失守后照样被免职。赏罚分明是曾国藩用人的一条基本原则,他严格要求下属,特别是立下的军令状,更是必须做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严格的军法,曾国藩与湘军才能在晚清那个混乱的时代中站稳脚跟。
  2.委功与揽过。委功,指把功劳如实地分给他人,不据为己有;揽过,指主动承担责任,不把错误推给别人。曾国藩想:“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5]168。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当获得了太子少保衔时,认为功劳应属于众人。“上托圣皇鸿福,下赖僚友同心,出谋以胡林翼为先,苦战以多隆阿为最,如臣碌碌,何功可言。”[6]124曾国藩在错误面前,也实事求是。一次他借李次青(元度) 未请假擅自回乡募勇之事,参劾打击了李元度。他的弟弟认为哥哥做得不对,并写信过去。曾国藩阅信后大声悔恨地说:“吾过矣! 吾过矣!”“余益觉大负次青,愧悔无地。”[5]185李元度见曾国藩如此悔过,就愈加尊敬之,并为之忠贞不渝地效命了。
  3.识人未卜先知。曾国藩善于对一个人进行综合的预测。曾国藩观察人重视观察人的精神,也就不以貌取人。譬如罗泽南“貌者不扬,目又短视”,[2]243骆秉章“如乡甲老德,粥州无能”[2]250,但他都能倾心结好,许为奇才。又如塔齐布,因为他出仕很早,穿草鞋,每朝认真练兵,便为曾国藩所赏识,后来一力保举他。曾国藩善于识别人才,主要是因为他能观人于微,并且积久而有经验,故此才有超越的知人之明了。
  4.育人循循善诱。曾国藩把自己的幕府(包括所率之湘军)办成一所人才学校,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从他的幕府培养出了众多杰出的人才。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中,起先掌管文书,继则负责向朝廷拟订奏稿,工作得心应手,曾国藩常常当着别人的面夸奖他:少荃天资聪明,文才出众,办理公牍事务最适合,所拟文稿都远远超过了别人,将来一定大有作为。当然,曾国藩也感到李鸿章还不成熟,存在着许多毛病,譬如他恃才傲物,心高气盛,日常生活很散漫。为此,他有意对李鸿章进行训导和磨炼。
  5.训人情理并茂。曾国藩高度重视军队的训练。他将湘军的训练分为训教与操练两种,而以训教为根本,特别注重思想性的教育。曾国藩的训话自有特色,可谓情理并茂。请看《晓谕新募乡勇》中所言:“照得本部堂招你们来充当乡勇,替国家出力……你们平日如不早将武艺学得精熟,将来遇贼打仗,你不能杀他,他便杀你。你若退缩,又难逃国法。可见学的武艺,原是保护你们自己性命的。”[6]252这段话的“情”就是站在士兵阶层为他们的利益说话,曾国藩在训话中强调同心同德,他要训练出一支精诚团结之师,其目的是要培养出一支集体主义精神的军队。
  6.律人以身作则。曾国藩做了几十年的京内官,京外官,从来不取一文来历不明的钱。而且立誓不靠做官来发财,他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曾国藩深怀济世之志,在家书中言:“余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宦) 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5]198衣食住行极为简单,曾国藩每食只吃蔬菜一品,决不多设。平时不衣帛, 20岁时,曾制天青缎马褂一件,家居不轻着,惟遇庆贺及新年才穿一下,其衣藏了30年,犹如新衣,非常简朴廉洁。
  7.管人恩威并施。曾国藩说,养民是为民,做官也是为民。为民不是一句空话,不是做几件事情摆摆样子,而是要真心实意地爱,爱人也不是无原则的,为了保护多数人的利益,必须赏罚严明。曾国藩为了惩治贪官污吏,设置新的机构办案,自行审案杀人。曾国藩不辱圣命,实行峻法的刚挺之气令大小贪官胆战心惊,这种作风一直到他任直隶总督时还如此。他相信只有坚持峻法,才能拯救垂危的清王朝。曾国藩寿诞,胡林翼送曾国藩一联,联说:“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这对联正好说明了曾国藩恩威并施的行政管理原则。
  8.借才夷域与夷域培才。借才夷域, 指聘用洋教习、洋匠、洋翻译等; 夷域培才,指派留学生出国深造。曾国藩的水师中,就聘用了许多洋教习,以便水勇们学习。江南制造局设立后,就聘请了懂得制造灵活坚硬船舰的洋匠,“并修中外工匠住居之室”,[6]275 以便他们安全生产。江南制造局里设立译馆后,因中国翻译人才素质较低,所以就“先后订请英国伟烈亚力,美国传兰雅,玛高温,三名,专择有裨造之书,详细翻出”[6]215。这样做,既译出了大量西方的科技书籍,又传播了西方的科学文化。在1871 年(同治十年) 曾国藩根据容闳的建议,奏请清政府挑选聪明的学童赴美留学,学习西方的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这就拉开了官派留学的序幕, 从而为清朝培养出了一大批军事科学技术人才。
  结 语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内容丰富,最突出地表现在知人善任, 量才录用上, 对于他的人才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一方面,曾国藩人才思想有着鲜明的历史时代性和阶级性,有其局限性。其人才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救世与自保,企图挽救满清封建王朝大厦于即倒,维护自身地主阶级利益,他利用湘军、淮军等剿杀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得到杀人如剃头的恶名,这是其人生最大污点。另一方面,曾国藩人才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客观作用远远超过了其主观意识,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他深谙汇总天下聪明才智,凝结为一高度效能的机构,用以治事治国。留心时务, 网罗人才,拥有庞大人才阵容,形成一种新兴的势力。 在晚清统治风雨飘摇之时,以儒家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力挽狂澜,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任人唯亲”的思想,有着较强的时代感和责任心。曾国藩人才思想,从形式上,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知人善任,不拘一格培养、选拔、造就人才的传统,做到了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曾国藩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梁少辉.曾国藩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6.
  [4]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2.
  [5]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M].长沙:岳麓书社,2004.
  [6]刘绪义.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标签:之道 用人 选人 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