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一作文 > 正文

虚无神在都市_虚无与抗争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墓碣文》通过对孤坟、死尸和墓碣文句的描述,采用梦境的方式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鲁迅对于腐朽、颓败的旧文化以及由这种文化模式所塑造的国民灵魂的一种独特认识,体现了他对于民族命运和作为启蒙者个体人生道路的迷茫心态,从中也流露着鲁迅这时一定的虚无与抗争的潜意识心理。
  关键词:鲁迅;墓碣文;国民性彷徨
  中图分类号:I21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一
  长期以来,人们试图对《墓碣文》作过多种解释,以期能够探寻鲁迅隐藏在这篇作品中的思想意蕴和心理动机。笔者对《墓碣文》的主题试做如下理解:本篇通过对孤坟、死尸和墓碣语文句的描述,采用梦境的方式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鲁迅对于腐朽、颓败的旧文化以及由这种文化模式所塑造的国民灵魂的一种独特认识。在这一认识中,包含了鲁迅对民族现状及未来的深深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他对于民族命运和作为启蒙者个体人生道路的迷茫心态,从中也流露着鲁迅这时一定的虚无与绝望的潜意识心理。
   “华夏大概并非地狱,然而‘境由心造’,我眼前总是充塞着重迭的黑云 ……①这段写在《墓碣文》前二十余日的话,十分真切地表达了鲁迅这时对于时代及自己生活处境的感受。处在如此重重黑暗包围中的鲁迅,不能不对民族命运的现状产生深深的焦虑和感伤。这一焦虑和感伤再加上对未来道路虽不断探索却难以找到的“过客”式的怀疑精神,又使鲁迅不免陷入虚无与绝望的心境。《墓碣文》实际上便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
  二
   《墓碣文》写的是一个可怕而奇幻的梦境。全文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孤坟和死尸的描写,二是对墓碣文句的叙述。两个部分互为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本。
   我们首先来看对孤坟和死尸的描写。对于这一部分的含义,人们论及较少,但我觉得如何理解鲁迅对这部分形象描写的用意,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文中描写孤坟的文字不多,仅只一句: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以颓坏。”接下去描写的是墓穴中的死尸: “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在这里,孤坟和死尸两个形象是紧密关联的,如果想理解死尸的含义,必先理解孤坟的含义。联系鲁迅同时期的一系列作品,便可以发现它们在立意上的缘关系,从中可大略推断出鲁迅构思《墓碣文》的契机。很显然,它们所共同象征的那个现实对象,就是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的中国社会。
   关于“孤坟”和“死尸”的描写,这是鲁迅在曲折地反映自己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族精神状态的强烈感受。“孤坟”,是对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黑暗社会的象征,这个社会毫无生机,腐朽不堪,因此是“上无草木,且已颓坏”。“死尸”,是对受封建旧文化长期“毒害”的民族现状的写照。“胸腹俱破,中无心肝”,描写的是民族悲惨而缺乏正气的现实形象。“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表现的是民族危难中国民们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他们为“游魂”毒害, “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殒颠”,而终不觉悟,以至到了甘心成尘的地步。这是鲁迅那时长期思考中国历史、国民性问题和民族命运,而得出的一种较为偏激的认识。这一认识固然带有夸大和悲观的特点,但却十分符合鲁迅当时的生活和思想实际。
  三
  现在我们再来看“墓碣文句”。所谓“墓碣文”,通常是立“碣”者对于墓主人生平事迹的评价。这种评价无论是毁誉褒贬,都不会是墓主人的自述。但是,这篇文章中的“墓碣文”却显然用了一种自述的口气,这应该怎样理解呢 ? 说墓主人为自己立碣,那显然不妥。既然不是墓主人自己,那么立碣者又将是何人呢 ? 文中没有作任何交待。我想这没有交待的用意是很深的,那就是无须交待。因为按鲁迅的意思,墓中的“死者”不是一般的个人,而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因此立“碣”者也自然不会是一般的个人,而是这个民族的历史自身。历史是最有力的证人,这当然是无须交待的。在这里,鲁迅采用自述的写法,其实是企图通过历史的口吻来表达他对我们民族的一种评介。
  文中关于“墓碣文句”的文字,分为正面文句和阴面文句两部分。
  对墓碣的正面文句,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这是鲁迅所总结的一部中华民族在封建旧文化这一“游魂”毒害下,自相残杀,由盛而衰,不断堕落,终而死亡的历史。“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一描述,正同鲁迅对于中国民族历史的思考是一致的。对“墓碣文”的阴面文句,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这是鲁迅总结中华民族在经历了这样惨烈的历史后,为什么始终没有觉悟的原因。鲁迅在这里借用“死尸”的口气,是为了更突出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能回答“死尸”所提问题的,也就能代表新生的力量,同时能肩负拯救民族命运的责任;不能回答问题的,则是同“死尸”一样的人们,不如“离开” !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正是爱到极点的表现,也同样是鲁迅贯彻在《墓碣文》中的一条心理线索。
  最后谈一谈梦境。《墓碣文》通篇是由梦境构成,运用的是象征手法。梦境既是表现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又是内容的一个特定的组成部分。所谓“梦”,既是现实,又不完全是现实。鲁迅托梦写实,但梦境与现实又有所不同。现实中的民族危难尚无梦中之酷烈,故文中“梦境”表现的乃是鲁迅预感到现实发展到将来某一时期的民族惨状。
  
  
  注解
  ①鲁迅.“碰壁”之后.华盖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51.56.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鲁迅.《朝花夕拾》〔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3]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修订本)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标签:抗争 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