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预约的一节复习课――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即时开发与利用]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上课伊始,学生受我的情绪感染,听起课来兴趣盎然,师生、生生互动热烈,一派师生相得益彰的场面。但渐渐地,孩子们的热情明显在减退。此时,我发现有一个学生正沉浸在他的游戏世界中――“斗橡皮”(两块橡皮,把一块橡皮翻到另一块上,上面的那块赢),旁边的同学时不时的把眼睛瞄向他,我走进他,看着他,无语!
  看他一副沉醉样,我带着探究的目光看着他的三块橡皮。突然我眼睛一亮,摸着他的头说:“你的哪块橡皮赢的次数最多?”他低着头。我再问:“你的橡皮是什么形状?”“两块长方体、一块正方体。”“嗯,能以你的橡皮为素材提出与今天复习的知识有关的数学问题吗?”他有些不敢置信,抬头看着我。我又问:“能吗?”然后对着全班学生问:“你们能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由惊讶继而兴奋起来,热情高涨,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我可以用尺量出这块橡皮的长、宽、高,算出它的体积。”一位学生大声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上橡皮的草图,请这位学生现场测量有关数据并标在草图上,说说自己是怎样求体积的。
  第一个学生的介绍话音刚落,第二个学生立刻站起来说:“这块橡皮买来的时候外面有一层包装纸的,我们还能计算出包装纸的面积。”
  师:求包装纸的面积就是求这块橡皮的体积?
  生:不是,是橡皮的表面积!
  师:除了想到这块橡皮的体积和表面积,你还可以想到什么?
  “我能不能改造一下这块橡皮?”冒出一个窃窃私语的声音。
  珍贵的思维火花闪现,我立即抓住它并把它点燃:“改造?好!那你打算怎样改造?”
  “我想把这块橡皮改造成一个圆柱,把圆柱的两个底面放在长方体的上下两个面上,圆柱的高就是长方体的高,从而可以算出圆柱的体积。”
  “你真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你能把你的想法画出来吗?”
  学生很高兴地把想法画在黑板上还写出了算式:
   3cm体积是:3.14×(4÷2)×3
  “还可以用3.14×(4÷2)×2+3.14×4×3算出圆柱的表面积。”
  “老师,我的想法和他不一样,我可以上黑板画吗?”几个孩子把手举得很高,涌动着浓浓的热情。
  “可以把圆柱的两个底面放在长方体的左右两个面上,长方体的长就是圆柱的高,用3.14×(3÷2)×5算出圆柱的体积。”被请上来的孩子边画图边说。我刚想请他下去,他却又说:“还可以把圆柱的两个底面放在长方体的前后两个面上,长方体的宽就是圆柱的高,用3.14×(3÷2)×4算出圆柱的体积。”很快地他又是边说边画。
  
  我顺势问:“这三种情况哪一种的圆柱体积最大呢?”
  面带羞涩的女孩慢慢站起:“我想把这块橡皮做成一个最大的圆锥。”
  师:哦,说说你的想法。
  “把圆锥的底面放在长方体最大的一个面上,长方体的高就是圆锥的高,用3.14×(4÷2)×3÷3算出圆锥的体积。
  我不失时机追问:“问什么要除以3呢?”
  “如果不除以3得到的是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已接近一节课的尾声,我准备布置作业时,一个略带遗憾的声音突然升起:“如果这块橡皮是橡皮泥,那样就好玩了……”
  智慧的火花再次闪现,我乐不可支地问:“如果这块橡皮真的是橡皮泥,你打算怎样玩?”
  “我打算把这个长方体橡皮捏成一个和它等高的圆柱体。”
  师:想一想,在把长方体捏成圆柱的过程中什么没变?什么变了?
  “老师”,一个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寂静,“你有没有把圆柱变长方体的教具?”
  我心里一阵窃喜:学生似乎摸着了一些门路:“我的结论是:表面积变小了而体积不变。不信你们看,这是一个长方体,把它像切西瓜一样变成两半,最后拼成圆柱。长方体左右两个面跑到圆柱里面去了,所以表面积变小了。”
  
  这个同学精彩发言赢得了大家一致称赞。
  清脆的铃声要给这节课画上句号了,而学生们学习意犹未尽,我便以两个拓展性问题作为家庭作业结束了本节课:1.如果把这块橡皮泥捏成一个和长方体等底的圆锥,高应捏几厘米呢?2,两块同样大的橡皮泥捏成等高的一个圆柱和圆锥,它们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教师要理智地对待学生这样的“开小差”,如能运用智慧巧妙地引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那将会收获预约不到的精彩。

标签:预约 复习 生成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