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公证书 > 正文

神话:暴力与恐惧的隐喻_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夜莺的爱》是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现代社会寓言剧。韦滕贝克以现代哲思演绎了古代传说,赋予了该剧史诗般的厚重和哲理性的启示,她借用具有隐喻性的神话故事、超强感染力的戏剧形式警示那些强权者,暴行肆虐、压制言论必然招来反抗;暴力只会滋生更多、更大的暴力;以暴易暴的代价是惨痛的;恐惧是受害者和施暴者双方的恐惧。
  关键字:汀布莱克?韦滕贝克 《夜莺的爱》 神话 暴力 恐惧
  
  《夜莺的爱》(The Love of the Nightingale, 1989)是英国著名女剧作家汀布莱克?韦滕贝克(Timberlake Wertenbaker,1951― )的一部重要剧作,1989年由皇家莎士比亚剧团首演,并获该年度艾琳?安德森戏剧奖,自此成为世界各国长演不衰的经典之作。2008年11月,该剧被年轻导演李聆聪和她的戏剧团队搬上了中国的戏剧舞台,并获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夜莺的爱》源于索福克勒斯失传之作《特柔斯》(Tereus),展示了古希腊神话中菲洛米拉(Philomela)被特柔斯(Tereus)强奸割舌而后复仇的故事。① 它在古希腊神话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改写,大概情节如下:雅典(Athens)国王潘迪翁一世(Pandion)正与古城底比斯(Thebes)为争夺土地而大战,色雷斯(Thrace)国王特柔斯率兵相助,解救了雅典。为了酬谢援兵,希腊公主普洛克妮(Procne)遵父命远嫁色雷斯国王特柔斯(Tereus)。普洛克妮在色雷斯极度孤独、思乡;她不堪忍受自己犹如流放的岁月,请求丈夫赴希腊把妹妹菲洛米拉接来色雷斯与她做伴。在护送菲洛米拉返回色雷斯的途中,特柔斯对菲洛米拉起了邪恶的私欲,为了霸占菲洛米拉,特柔斯先在船上暗杀了护送公主的六名雅典卫兵,又凶残地杀害了菲洛米拉所迷恋的善良正直的船长。为了骗取菲洛米拉的爱,特柔斯谎称普罗克妮已死去;随后他野蛮地强奸了菲洛米拉。为了封住菲洛米拉的抗议之声,他割去了她的舌头。在色雷斯宫中,苦苦等待的普洛克妮从归来的丈夫口中得到的竟是她妹妹在海上溺死的噩耗。五年后,特柔斯无声无息的性奴隶的菲洛米拉在女仆奈娥贝陪伴下在酒神节与姐姐普洛克妮重逢,借三只玩偶向普洛克妮讲述了自己惨遭奸污割舌的经历。复仇的菲洛米拉杀死了特柔斯的儿子。当特柔斯拔剑追杀两姐妹时,上帝将菲洛米拉变成一只歌声入云的夜莺,普洛克妮成了一只燕子,而特柔斯成了一只守墓的戴胜鸟。②
  韦滕贝克以现代哲思演绎了古代传说,赋予了该剧史诗般的厚重和哲理性的启示,是一部富有神话色彩的现代社会寓言剧。而何谓神话?正如该剧第八场中男歌队所吟诵的那样,“神话是什么?神话是一个激越时代的隐喻,它昭示着令人畏惧的真理。而最初,希腊语中神话的含义,就是开口的言辞,神话就是言论,公众的言论。神话也意味着它话题的本身,言论的内容。……它也是忠告和警戒。”③韦滕贝克想借神话丰富的隐喻来告诫世人勿忘却在和平、宁静的表面下所掩盖的暴力和恐惧。她在《夜莺的爱》的前言中写道:“我保持了神话故事中暴力压制言论的本意。然而这种割舌噤声如果不予赎救,必将招致暴力的反抗。希腊神话中的菲洛米拉回应了我对希腊人的另一激情。故事似乎是关于妇女,而我的关注在于一个长期被剥夺了言论的封闭社会必将爆发暴力抗争。言论窒息,暴行必然肆虐。”④《夜莺的爱》无疑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暴力与恐惧的世界――强权者恃强凌弱、强取豪夺、压制言论,被压迫者忍辱负重而后不惜一切代价暴力反抗。韦腾贝克把对人性的思考融入到具有仪式性和隐喻性的神话原型中去,揭示了人性中具有毁灭性的原始力量,同时暗示了只有不屈不挠的反抗才能战胜暴力和恐惧所带来的威胁。
  一、暴力:以暴易暴 无论是索福克勒斯的《特柔斯》还是韦滕贝克的《夜莺的爱》,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暴力的场景――特柔斯的杀戮、强奸而后割舌,菲洛米拉的受害、忍辱而后复仇。但韦滕贝克将暴力的场景移至幕后。在她的笔下,特柔斯并非是希腊神话里的恶魔,而是一个被情欲所困、被暴力所驱使的人。他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以为爱就是占有,他先是杀了菲洛米拉所迷恋的船长而后在索爱遭拒后强奸了她。他对菲洛米拉说:“那我的爱就成为两者。我将爱你并为你而爱我自己。……我要在你的恐惧中占有你。让你颤抖的肢体平息我的欲火。”特柔斯认为他的爱是神的旨意,“谁能拒绝神的旨意?”⑤ 所以神谕成了特柔斯杀戮和强奸的借口,暴力成了他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一个被欲望所困、被暴力所驱使的人唯有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强取豪夺才能占有他所渴望得到的东西。正如菲洛米拉被奸污后所控诉的那样:“你(特柔斯)内心空虚。你只有诉诸暴力时你才充实。”⑥ 特柔斯内心的空虚和恐惧被暴力所掩盖,而他却以爱来做借口,企图抹净自己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特柔斯在面对妻子普洛克妮的质问时狡辩说:“我爱她。我扼杀她的声音,那是出于对她的爱。她不要我的爱。她只会嘲笑、叛逆,她危险啊。”普洛克妮告诉他:“你要什么你就霸占什么。那不是爱。看看你自己。那不是爱。”⑦
  在面对暴行时,意志力薄弱的人往往会选择屈服、顺从,然而韦滕贝克笔下的菲洛米拉坚强而倔强。她被奸污后,女仆奈娥贝曾劝其要“小心”“忍着点”“别吭
  声”,但菲洛米拉坚定地回答说:“我绝不屈服。”⑧她对特柔斯的控诉和抗议是犀利的,她嘲笑特柔斯的无能、欺诈和懦弱,以致威胁到后者的权位。她对特柔斯大声疾呼:“色雷斯的女人们,如果他要强奸你们,用他短小细软的男根塞进你们的私处,你们称那是伟大和光荣吗?色雷斯的士兵们,你们愿意为一个骗子,一个卑劣猥琐的懦夫在战场上厮杀吗?你们不期盼一位真诚、善良、自制而理性的领袖吗?让我的姐姐代他执政吧……只要我能开口揭露你,你就永远不会得逞。”⑨菲洛米拉犀利的言辞令特柔斯生畏,后者唯恐罪行暴露、权位不保而割了菲洛米拉的舌头,让她彻底地沉默了。如特柔斯所说:“我怎能允许反抗?我必须让你闭嘴。我不感到后悔。……我可以爱你。你应该接受神对你的钟爱。你应该默默无声。我是强者。”⑩ 强权者用暴力遏制了被凌辱者抗议的声音。虽然菲洛米拉的勇敢令人敬佩,但她的结局也令人痛惜。
  强权者施暴时无所畏惧、不计后果,但不能忽视受害者在沉默中所积蓄起来的反抗力量,这种力量悄无声息、义无反顾。正如韦滕贝克所告诫的:“割舌噤声,必将招致暴力的反抗。……言论窒息,暴行必然肆虐。”平静的表面所掩盖的是复仇的火种,然而,以暴易暴的代价是极其惨痛的。菲洛米拉被割舌噤声五年后,终于在一次酒神节上用自己缝制的三只大玩偶向姐姐普洛克妮表演了她被特柔斯奸污割舌的经历。于是,姐妹俩合计报仇,菲洛米拉最终将特柔斯和普洛克妮所生的唯一的孩子――埃堤斯杀死。不管是以爱还是以复仇为借口的暴力,其结局都是毁灭性的,对施受双方都造成了不可治愈的伤害。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美国9?11事件,这种恐怖分子自杀式报复行为不仅给许多无辜的老百姓带来了灾难,也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为复仇的代价的。
  二、恐惧:受害者和施暴者的恐惧 暴力显然只能滋生更大、更多的暴力。面对暴力的本能反应就是恐惧。恐惧是双方的,既有受害者的恐惧,也有施暴者的恐惧。
  菲洛米拉作为受害者,她的恐惧是理所当然的。但韦滕贝克并没有正面描写菲洛米拉的恐惧,我们只能从特柔斯和奈娥贝的只言片语中嗅出恐惧的味道。菲洛米拉在失去话语权的同时,压抑住内心的恐惧,积攒报仇的勇气和力量,寻找战胜、颠覆强权的途径。在古希腊神话中,菲洛米拉借助梭子,把她的遭遇编织在一件披肩上,找人送给她的姐姐普洛克妮,后者读懂了其中的含义,继而解救了菲洛米拉并和她一起报仇。但在韦腾贝克笔下,梭子编织的话语变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三只玩偶。人们忽视了被割舌的“疯婆娘”所暗藏的复仇的火种,三只玩偶在酒神节上的表演将施暴者的罪行公布于众,既有象征性也有仪式性,更加凸显了受害者报仇的决心和意志力。韦滕贝克笔下的菲洛米拉自始至终都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女性,她追求真爱、信守承诺、果敢拒绝强权者、忍辱与复仇的坚韧都深刻地反映了她的反抗精神,体现了她的高贵品质。
  割舌噤声、压制言论既昭示了施暴者的凶残,也彰显了施暴者的恐惧。因为担心罪行被揭露,所以要掩盖,以谎言和暴行保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是强权者惯用的伎俩。相比菲洛米拉而言,特柔斯虽然处于强权者的地位,但他的恐惧是不言而喻的。他为了霸占菲洛米拉,先后杀害了护送菲洛米拉的雅典卫兵和船长,继而强奸了她,但面对菲洛米拉大胆而直白的控诉,他胆怯了――“你,你撒谎。你欺骗。你怎么向你妻子交代,我的姐姐,普洛克妮,你怎么对她说?你说你强奸了她的妹妹,她托付给你的妹妹?你告诉她你是怎样的一个懦夫,我在你眼前你就无法克制?你告诉她尽管你的暴行令我恐惧,当我看到你光着身子时我忍不住大笑,同雕塑中完全不同,你是那样的萎靡无能,那样的滑稽可笑?你告诉她你割开我,因为你自己阳痿无力?你告诉她我可怜她跟这样一个男人同床,那么短促丑陋的快感和尖叫,一个长着男人皮相的废物,你这样告诉她?”特柔斯被这突如其来的犀利的控诉所震慑,他内心的恐惧被一句“只要我能开口揭露你,你就永远不会得逞”的豪言壮语堆积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受害者和施暴者这时在心理上进行了易位,菲洛米拉的恐惧变成了讥笑怒骂、豪言壮志,她磊落坦荡,成了心理上的强者。而特柔斯的强权暴虐则受到反抗,濒临公布于众的危险,他显然在心理上处于弱势地位。于是,恐惧成了他再次施暴、灭绝控诉的诱因。割舌噤声、压制反抗是特柔斯深感恐惧之后的又一次暴行。
  韦滕贝克借用具有隐喻性的神话故事、超强感染力的戏剧形式警示那些强权者,暴行肆虐、压制言论必然招来暴力的反抗;暴力只会滋生更多、更大的暴力;以暴易暴的代价是惨痛的。面对当今世界频现的霸权主义行径和恐怖主义活动,韦滕贝克的告诫和警示无疑是相当深刻而富有现实意义的。正如《夜莺的爱》的中文翻译者胡开奇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对于凶残的暴力,言语的阻止常常是软弱无力的――目击者的沉默、质问者的无言、社会良知的冷漠与缺席;但韦滕贝克坚信戏剧的力量能够填补这种公众语言的空白,戏剧应该为被封口噤声、被割舌的人们呼号,从而激起观众聆听与关注的良知。”但愿像胡开奇先生所说的那样,戏剧的力量能够唤醒公众的警醒和良知,莫忽视或忘却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和平盛世还有那暗藏暴力与恐惧的角落。《夜莺的爱》为现代社会,为仍在桎梏中的人们的启蒙与觉醒提供了的富有诗意的隐喻与警示。但世界并非就如戏剧作品所表达的那样悲观与绝望,戏剧家们在抨击黑暗现实、警示众人的同时也描绘了希望的图景,正如《夜莺的爱》第一场中男歌队所高诵的那样:“雅典在战火中。也许我们的故事并不是战争。尽管战争是无法避免的人间背景,在绵延的废墟上总是孕育着新生与希望。”戏剧家们总会在极度的黑暗中为大众寻找黎明的曙光,韦腾贝克也正是借《夜莺的爱》寄托了她对世界的期许和渴望。
  
  ① 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ius)的《变形记》(Metamorphoses)第六卷第530―721行生动地记述了这个故事。
  ② 胡开奇:《韦腾贝克与〈夜莺的爱〉》,《戏剧》2009年第2
  期,第27―29页。
  ③⑤⑥⑦⑧⑨⑩ 汀布莱克?韦滕贝克:《夜莺的爱》,选自《枕头人》:英国当代名剧集,马丁?麦克多纳等著,胡开奇编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217页,第231―232页,第238页,第252―253页,第236页,第238―239页,第240页。
  ④ 胡开奇:《韦滕贝克与〈夜莺的爱〉》,见马丁?麦克多纳等《枕头人》:英国当代名剧集,胡开奇编译,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第189―190页,第190―191页。
  
  基金项目:南京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CX2011-42)
  
  作 者:袁家丽,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编 辑:康 慧 E-mail:sxmzxs3@163.com

标签:隐喻 暴力 恐惧 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