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工作总结 > 正文

[关于化学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化学学习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它是落实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的主要方法,也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最主要方式,因此,研究“自主学习”式学习模式正成为当前新课程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近几年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对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式学习模式的组织,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有点认识、实践和思考。
  “自主学习”这种化学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探索,不单是学习方式的引进及应用,更是教学和学习理念的革命,它使化学学习和教学的每一程序都产生一系列的深刻变化,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也是一次重大的变革。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一、 课前“自主” 预习
  课前“自主”预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新的学习内容先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阶段,它也是教学中学生自学活动的开始。
  教师首先要指导预习方法。九年级是学生学习化学的起始年级,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学法过程中要重视预习方法的灌输。在自学之前,教师要告诉学生阅读课本时重点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把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用符号在书上表示出来,以便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解,也便于将来复习时参考。在课前看书自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渐学会怎么把握重点难点,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归纳总结知识。根据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定义、规律复杂等特点,如何预习也应该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教师指导预习时,要提供有关易读、明了、能起到指导自习的“提纲”或“学案”。学案的内容要精心准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疑点、易错点分明;练习要精选,有层次感,有代表性;要遵循思维的规律。通过“提纲”或“学案”,有利于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学习应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
  第三,要让学生养成课前“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习惯不是老师说一下就能养成的,要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与督促才能形成。习惯要通过教师经常性的激发学习动机来加强,一方面,老师要经常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尝试自学。例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过去都是老师先讲,同学们再学,这堂课老师先不讲,请同学们先自学,看看大家能不能学会。”这种形式一般适用于自主教学指导的初期。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的自学进步进行表扬,对他们的成功作能力和努力方面的归因反馈。例如教师可能这样引导:“老师发现,同学们有很强的自学能力。通过努力自学,许多同学掌握了一些老师本来要讲的内容,即使过去学习成绩稍差的同学,这一阶段通过自学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希望同学们继续保持这种好习惯。”显然,这种动机激发方法适用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已进行了一个时期。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要求,我在九年级教学实践中,开学一个月就能让学生基本形成习惯,然后再逐渐提高。
  二、 课上“自主”讨论
  讨论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向交流,切磋琢磨,使主体学生求得对新的学习内容比较正确、系统、深刻认识的教学阶段。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小组讨论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关键作用,素质型课堂教学特别强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操作中教师要变教为导,少教多导,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破除师道尊严,发扬教学民主,放权到学生手中,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不惟我独尊,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师可以从定向点拨、启发思维、转换点拨、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联系迁移、激将鼓励、挑战诱导等导答技艺上下功夫,为创立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搭桥铺路,争取实现由“教师”向“导师”转化,叶圣陶先生的“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的见解,早就为我们奠定了理论基础。
  例如:我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内容时,几个阶段分别设计了一组问题:
  第一阶段:如何选择反应?
  1. 实验室用什么反应制取氧气?为什么?
  2. 前面学过有哪些方法可能制取二氧化碳?
  3. 这些方法都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吗?为什么?
  4. 实验室制法一般要考虑哪些因素?
  课堂上,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先不要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通过集体讨论,使学生纠正、解答一部分没有做对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学习的内容。由于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学生的讨论实际是一个对知识的认识、理解、递进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中认知制取二氧化碳有哪些反应,对其它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的原因有一个初步的结论,同时对选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的原因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通过讨论还能从中升华分析实验室制法要考虑的因素,完全跳出了课本,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期间教师则来回巡视,有意收集一些学生的鲜明论点和错误观点,发现一些典型案例,以备分析归纳之用 。通过自我研读、自己书写、互相交流、教师点拨、课堂分析、归纳小结,知识点经过了阅读、练习、纠正、疏理、深化、延伸、巩固等过程,在学生一次次地认知、质疑、理解、应用过程中得以逐步提高掌握。
  第二阶段:如何选择反应装置?
  1. 实验室制取氧气是选择什么反应装置?为什么?
  2. 与氧气相比,你觉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为什么?
  3. 实验室制取一般气体时,如何选择反应装置?
  这个阶段,学生讨论和教师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反应装置,讨论中学生很容易犯的一些错误常会暴露无遗,学生很难想到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两个方面来考虑,这时候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要引导学生分析,氧气与二氧化碳制法上的相同点,通过类比,得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应该与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方法相同,从而达到了讨论目的。讨论中没有解决或者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教师再进行重点讲解,学生受到一定的挫折后得到的知识应该比教师的说教来得记忆深刻,这也正体现出课堂讨论的优势。
  第三阶段:如何选择收集装置?
  1. 实验室收集氧气是选择什么收集装置?为什么?
  2. 与氧气相比,你觉得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要选择什么样的收集装置?为什么?
  3. 实验室收集一般气体时,如何选择收集装置?
  与第二阶段一样,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而且知道这样选择的原因,并能归纳总结出收集一般气体要考虑的因素。这样层层递进,从讨论中获取知识,就象自己“发现”的一样,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灵活。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没有心理负担,但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促进思维的深度广度上的拓宽都有相当好的指导作用。
  当然,在课堂讨论时也要注意几点:
  ① 讨论问题要有启发性,题目难度以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为宜,安排要与学生思维发展同步,一环扣一环。
  ② 讨论形式可适当采取多样化,同桌一组,4人一组,自然小组或全班为一组等等。
  ③ 课堂讨论时间以讨论内容不同而不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估计学生没有余力时,老师才给予以指点,启发或补充,切忌匆忙讨论匆忙结束。
  ④ 加强交互式探讨,评价要有发展性和鼓励性。多方面的交互式的感悟 及学生们的各抒己见十分可贵,创造创新的火花可能从中闪现,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论证,阐述,答问等,应当多角度多侧面去发掘学生的可点拨之处,给以充分肯定,让每个学生受到启发,受到鼓励,从而进一步思考和努力学习。
  三、 课后“自主”作业
  有人说:“作业是思维的体操”。学生练习作业的过程实际是一个把学到的知识应用的过程,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应用已获得的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去解决有关的和类似的问题,进而掌握所学的东西,增强自学能力的教学阶段。所以,通过作业操练就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而作业操练过程也是一个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方法的一条重要途径。作业量不在多,而在于精,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等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使学生开阔思路,理解问题实质,训练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教师要体现引导作用,要允许学生出错,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还采用提供“自主”选择的办法。每堂课后,教师都留配套的相关作业,但从不强迫,而让学生自己选择做其中的哪类题和做哪几题,凡是在可行的情况下,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受外界强迫被动地学习,而是作为教师的合作者来自主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责任心和主动性。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几题,一般来说,学力在中下组的学生能做2小题也算过关了,学力在中等偏上的学生会做5小题,而学力强的学生则基本能全做,一次作业能达成三种学习目标,何乐而不为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教师明显感受到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作业的把握程度也较合适,一般不会出现不做题、抄题或应付性等现象。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地都获得了成就感,从而使学生爱学、好学、乐学,作业也就成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教”与“学”和情感的桥梁。
  4. 课外“自主” 实践
  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念确定了活动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中学化学课外活动更应侧重从实践的角度去安排。学生的课外活动一般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的,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们有兴趣,说明他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能力,所以加强课外兴趣活动的指导,可以极大地帮助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成为实践的主人。在活动中可以通过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及各种社会问题来撰写小论文,教师融入其中只能充当一回小组成员,这样学生在心理没有障碍的前提下,自由实践、自由发挥,达到自主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我在初三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之余,还积极开展这样一样活动,如专题讲座、开辟墙报专栏、分组讨论答辩、化学趣味制作、家庭小实验、化学晚会、社会调查等活动,例如学习了《空气》后,就组织学生开展江阴地区空气洗染情况的调查等。这些活动大大拓展了学习空间,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学生收获很大。
  5. 实验“自主”参与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可以验证原理,探索规律,培养兴趣,激发思维。实验教学中更应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地掌握实验操作,实验技能,实验方法等。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教育者,更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首先要求学生必需亲自动手做实验,积极参与;其次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对某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分组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把问题讨论设计成实验等,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增强独立观察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班杜拉的行为自我调节论告诉我们,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要经过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三个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要能自觉的对学习过程进行“自主”管理,自我调控。传统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管理学生,管预习,管课堂,管考试,管订正等等。很显然,如此教学管理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上,我们也应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学习时间要自我分配,学习过程要自我调控,学习内容要自我安排等,如没有教师的自习课,无人监考试场,小组批改作业,学生互相监督订正,开放实验室设计实验,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等,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使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设定实行自我激励,通过自我监督实现自我控制,通过自我体验达到自我强化,通过自我协调趋向自我完善。学生如果有了自我管理能力,按照自我教育的内容对技能的掌握,个性的塑造,知识结构的形成,个人素质的提高等将产生一定幅度的提高,而这反过来又将有助于学生个体更主动地接受教育。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强也会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也不失为一种自主性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
  总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卞文虎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 214421)

标签:自主学习 实践 思考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