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广播稿 > 正文

[论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阅读] 小学数学阅读分享形式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是一种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因此,学科阅读兴趣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明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就数学学科而言,在现行教学模式下,普遍是老师的教导和学生的作业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除了少部分优秀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都处于一种花大量时间来完成作业而花少部分时间甚至没时间来预习的状态。毫无疑问,大家都知道这并不是一种最优的状态,但为什么我们的老师没有去改变这种状态呢?原因很简单,就是,这是一种已证明能教育出高分学生的教学方式,大量的练习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宗旨,如果学生单独摆开这种模式另寻路径,自己不那样做而别的学生都那样做,他们就会担心自己的成绩会跟不上别的同学。同样,老师如果采取别的教学方法,而别的老师都不那样做,也会有同样的担心,所以最后老师和学生都处于一种骑虎难下的均衡状态;任何人单方面改变策略都不会有更好的期望。为此,我们要改变这样的一种状态要么是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都改变策略,要么就是小部分教师和学生勇敢地变革。然而改变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我们迫切的需要这样的一套理论去告诉我们,我们该走向何方?
  到最近已经有很多很好的理论了,比如说“情感教育”,“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研究性教学”,“生命化教学”等等。然而这些理论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研究的,给出的是用于教师的理念和操作方式。很明显我们还非常缺乏站在学生的角度给出的理论,学生需要一套自学理论,告诉他们该怎样去做,应该坚守一种怎样的理念才能很好的与教师合作完成自己的学业。同样作为教师也是应该知道这样的一套理论的,只有这样他才能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意识和接受这样的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恰当地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希望。笔者认为,加强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失为一种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
  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只要有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存在,就可以有学习和记忆能力[1]。很明显大量的练习是一种理性认识,这种训练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而大部分的学生却是长时间的停留在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中,甚至有很多学生在学了3年数学之后还不知道数学是什么。所谓真正重要的就是我们所缺乏的,我们需要在获得感性认识上下功夫,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感性认识后再进行理性认识的训练,那才符合认知理论,才会有效率。而要获得感性认识,实际上就是要建立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需要反复地刺激才能开始和牢固。阅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数学,大量地阅读与数学有关的书籍,教科书,数学史,数学思想史,数学科普、例题的分析解答等等。我们在首次接触到一个新东西,而这个新东西也许并不那么吸引我们时,我们往往很容易忘记它,也就是说它在我们的大脑里印象并不深刻,而通过大量的阅读,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同一个内容,从而加深印象。特别是应该大量地阅读例题的分析解答过程,学生开始时经验很少,常常是看到一道题却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思考,究其原因就是缺乏阅历。看一道题也许会没反映,但是如果连续好几次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相似的题型或者甚至是同一道题,就有可能会因为多次的刺激而建立起突触间的联系,学生就有希望在下次碰到这种问题时有所想法。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M. C. Wittrock,1931―)认为,“只有被注意到的信息才能进入信息加工系统,对生成学习发生作用,因此生成学习始于对信息的选择注意。”这就是说我们的大量阅读是应该有顺序的,不是拿来就读。对于学生来说,正在上的课学的东西是最能引起他注意的,即将考的内容也是最能引起他注意的。所以作为老师有义务去配合学生,引导学生。当上完一门课时可不必留一大堆作业急于练习巩固,事实上大部分学生还没到那种需要巩固的程度,他们需要的是阅读,然后认识和理解,之后才是大量的练习巩固。所以老师应该留的作业是采取激励措施引导学生大量的阅读相关的例题解析,适量的数学史和数学趣闻,当一个单元结束时不要忙于带着学生复习讲题,而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连续的阅读大量的例题解析,因为这个时候学生最有动力,最知道自己该看什么,相关内容很容易引起注意,这个时候阅读的东西也就很容易对生成学习发生作用。相反,如果这个时候布置大量的练习以期通过作业达到复习查漏的效果,那是适得其反的。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处于一种做一道题要花费很多时间的程度,并且看到这么多作业就会产生厌烦心理,从而不直觉地形成对这门课的厌倦。而如果把单元测试当成是给学生的巩固的练习,那就会好很多,考试前激励他们大量地阅读例题,不会有太大的负担,不同程度的学生自己选择适合他难度的例题来阅读,不会觉得困难,就能看下去,就有心情来总结,就会慢慢地理解到解题的真谛,这个时候老师再适时地做单元测试,达到巩固查漏的效果,而刚收完卷就立即发放详细的试卷解答过程,这个时候学生是最有心情观看答案的,他们针对自己解答时困惑不确定的地方选择题解来看,又恰好弥补他未知的知识和解题技巧,并且此时他记忆深刻,效果就会出奇的好。这个时刻是稍瞬即逝的,一旦错过学生就没这么积极了。测试评讲最好让学生自己来讲,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从做错的学生当中选出一个学生来讲那道题,并且要求常常回去翻阅那些自己做错的题目,要知道“在人类探索真理的漫漫长途上,通往谬误的路标,与通往真理的路标是等值的”。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的价值,错误其实也是一种进步。
  由上文可以感觉得到,从发现、经历认识到理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更重要的是在理解之后我们还有更耗费时间的事情要做。我们并不能停留在理解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特尔门和西尔门经过长达5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那些被家长和教师认为十分聪明的人未必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而契而不舍、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和人格健全的人往往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所以很多时候应该是老师在提醒和督促学生去看书,当一件能获得收益的事情被重复多次之后就会成为习惯,而成为习惯之后就会自觉。当学生能够自觉的阅读以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问题的时候,我们就该引领他们到另一个境界了。那就是扎根于学生的常识和经验,超越对数学技巧性的过度追求、深入到情境性问题的数学核心:让学生经历类似数学家的数学活动过程――数学的猜想、合情推理、(试误)探究、检验、证明等,并不断重组新的常识或经验,学习所教主题的数学本质。例如,学习三角函数时,在推导和记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让学生尝试着去求36度三角函数值,就能让学生找到这种感觉,同时也让他们有机会体验到拥有研究成果的喜悦。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要耐得寂寞就要学会在枯燥中找到乐趣,在学习中,如果能够很好进行数学阅读,学生能在不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时,就会产生长久的兴趣。而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上学生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感性和接受质量,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学好数学,阅读是重点之一。重视数学阅读引导,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事实上我们发现,加强阅读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数学教学,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只是操作细节有所区别。
  
  参考文献
  [1] 刘觐龙 韩湘文 主题词,大脑与思维,1990年07月第1版。
  [2] 李新成,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理解过程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2):45。
  [3] 马向真,论威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2):73?82。
  [4] 安桂清,“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1,(1):48―50。
  [5] 杨玉东,“本原性数学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标签:数学 教学中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