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广播稿 > 正文

浅谈数学高效课堂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又是思维的起点、 创造的起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数学教学是启迪思维的过程,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课堂提问对于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另一方面,数学教学的教学原则已经由“启发式”代替了“注入式”,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开启知识的大门。因此,教师做好课堂提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提问的研究可以从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一直追踪到现代,在提问的类型上,古代的心理学家把提问分成两大系统,即“开放与封闭”和“记忆与思考”。开放性问题要求有很宽的知识面,有良好的知识体系,不仅仅包括基本的记忆、理解,还包括知识的综合分析与应用;封闭性问题则有一个狭窄的范围。在此范围内,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记忆型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够记住必需的概念、定理、推论以及一些常用典型的证明、计算方面,这也是中学教师经常提问的一种类型;思考型问题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由此,对于记忆类问题,教师要偏重于提问中等偏下的学生和差生;对于理解类问题,教师要集中提问中等偏上的学生;对于应用类问题,教师同样是主要提问中等偏上的学生;但对于综合类问题,这跟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与创造能力有关,因此教师应侧重于提问优等生。
  按提问问题的类型分类只是一种比较笼统的分类方法,对于现实中的教学实践仍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可根据提问的功能作用和技巧对其进行分类。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应用许多提问方式达到较好的效果,主要分为引入型、复习型、启发型、联想型、归纳型和拓宽型等六种类型。
  引入型提问,是课堂提问进行中很重要的一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实例引入、模型观察、操作实验、分类归纳、设置悬念、解释矛盾等方法进行课程引入。
  复习型提问,是课堂教学进行中的“头”和“尾”,问的好则有画龙点睛之功能,对于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有很好的反馈功能,也可以为新方法新概念讲解做好准备。
  启发型提问,是进入新课讲授后最常用、最实用的提问类型,可以突出一节课的重难点。在讲授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时,如果仅仅限于面面具到地对学生讲清楚了还远远不够,因为学生不一定听清楚了,他们可能弄懂了概念的字面意义,而对于隐含在字面意义后面的更深层的意义一时还难于觉察和理解,此时,教师就要在适当的时候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进一步思维。
  联想型问题,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新知识在思考问题中得到深化和升华,使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加深入。如:在立体几何中,要证明两平面垂直一类问题时,一般分析思路是:要证明面面垂直须先证线面垂直,要证线面垂直须先证明线线垂直,从已知条件出发,层层推进,挖掘隐含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归纳型问题,可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提问归纳型问题要全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归纳,系统了解所学章节知识内容,以达到纲目分明,纲举目张的效果。
  拓宽型问题,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不仅仅是需要掌握书本中的知识内容,这样只会让教学学习更单调,所以要主动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意识地将知识面拓宽,促使学生向深处挖掘。
  但是,使用以上这些类型的提问不应孤立地、单独地使用,而是应该因时因地、有机结合各种提问类型,才能真正发掘课堂提问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效率,教师应掌握好提问的技巧,原则和策略。
  德国教育家第斯惠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数学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而引导之法首先在于善于“问”,所以数学教师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本人认为,课堂提问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 提问要以有启发性为原则
  
  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1)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它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 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3) 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二、 提问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前详后略,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
  (2) 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 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及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
  
  三、 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四、 提问要把握量力性原则
  
  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学生学习物理的情况应了如指掌.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尽量避免一问一答的走过场,切忌随心所欲地滥问,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不假思索地用“是”与“不是”来回答问题,不仅影响了课堂气氛,过多地滥问还会导致学生乏味,给学生的学习及课堂教学的效果造成一些副作用。

标签:浅谈 提问 课堂 数学